王旭青,女,文学(音乐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钱亦平教授。入选万人计划全国青年拔尖人才(2014)、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2012)、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2013)等。出版有《言说的艺术:音乐叙事理论导论》(2013)、《圣一桑交响诗研究》(2011)、《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语境.文本·音乐叙事》(2010)、《单簧管》(2007,译)等。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余篇。主持**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等。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社科联青年**成果奖一等奖(2014)、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2011)等。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第一篇 协和和弦——三和弦
第一章 大调式三和弦
第二章 大调式三和弦的连接
第三章 无共同音的三和弦连接
第四章 打破三和弦连接规则
第五章 和声模进
第六章 小调式和声
第七章 密集排列与开放排列
第八章 三和弦的转位
第九章 减三和弦与增三和弦的转位
第二篇 不协和和弦——七和弦和九和弦
第十章 属七和弦
第十一章 自由的声部进行
第十二章 九和弦
第十三章 减小七和弦和减七和弦
第十四章 不协和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连接
第十五章 和声模进
第十六章 小调中的和声模进
第十七章 为旋律配和声
第三篇 转调
第十八章 直接转调
第十九章 间接转调
第二十章 为转调旋律配和声
第二十一章 减七和弦作为等和弦
第二十二章 持续音
第二部分
第一篇 和弦外音
第二十三章 延留音
第二十四章 先现音
第二十五章 经过音
第二十六章 包含增五度的和弦
第二十七章 包含增六度的和弦
第二十八章 辅助音
第二篇 声部的旋律性发展
第二十九章 严格的声部写作
第三十章 声部进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十一章 和声音型
第三十二章 自由前奏曲
第三十三章 打破和声规则
第三十四章 终止(收束)
校勘说明
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更偏向于纯粹的理论探讨,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对“如何应用”的指导非常具体和到位。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模型,而是非常贴近行业前沿和日常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特别是针对一些高频出现的难题,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提供了至少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操作步骤,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应对策略库。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那几章印象最为深刻,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详细演示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流程图和检查清单。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储备库”,更像是一本“即时操作手册”。对于那些急需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了不知道怎么用”的尴尬困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应付之作。封面设计得极为简洁,但又不失韵味,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内敛而专业的学究气质。我特地仔细研究了一下纸张的选择,感觉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轻易泛黄或磨损,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人性化,字号适中,行距留白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精读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很多复杂的理论图表,它们的清晰度和精确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线条锐利,层次分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难得的。整体看来,这本书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单从这本书的“硬件”配置来看,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绝对不是那种只靠噱头吸引人的快餐读物,而是可以长久珍藏的工具书范本。
评分在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独特和成熟,完全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专业书籍。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可能存在的认知盲区,并提前设置了“知识陷阱”的警示标记。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会采用一种类似“对话式”的口吻,直接向读者提问或者提出反驳性的观点,促使读者停下来,主动进行思考和自我检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主动引导的阅读节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信息的留存率。此外,书中对术语的解释采用了多维度的方法,比如同一个核心概念,在不同的章节中可能会以不同的侧重点被重新定义和应用,这模拟了知识在真实世界中复杂且多变的形态,避免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僵化认知。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深谙成人学习心理学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者,更是一个积极的、有温度的学习引导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参与感和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我阅读其他有关理论性著作时,最常遇到的一个痛点就是概念的抽象化和语言的晦涩难懂,往往需要反复查阅各种补充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的意图。然而,这本读物在讲解复杂原理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翻译”能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高深的学术术语“落地”为读者可以理解的日常逻辑。例如,在阐述某个核心机制时,它不是简单地抛出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生活化比喻和类比,构建起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完美过渡桥梁。我特别留意了它对逻辑链条的梳理,每一步推导都清晰可见,仿佛有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身边,随时准备为你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更妙的是,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先回顾前文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点,确保知识点的衔接自然流畅,而不是生硬地跳跃。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挫败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了原本以为难以企及的知识深度。
评分作为一个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专业书籍在涵盖范围上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平衡。它的覆盖面非常广阔,从最基础的范式到目前学术界正在激烈辩论的前沿课题,都有所涉猎,并且没有出现“蜻蜓点水”的敷衍感。每一个分支领域,作者都努力挖掘了其核心的驱动原理,而不是仅仅罗列现象。更令人赞赏的是,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它清晰地勾勒出该领域知识体系的演变轨迹,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仅仅接受“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这种历史观的引入,使得我们对知识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发展的整体。这种对知识全景的把握,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让人在面对未知挑战时,能够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