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青,女,文学(音乐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钱亦平教授。入选万人计划全国青年拔尖人才(2014)、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2012)、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2013)等。出版有《言说的艺术:音乐叙事理论导论》(2013)、《圣一桑交响诗研究》(2011)、《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语境.文本·音乐叙事》(2010)、《单簧管》(2007,译)等。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余篇。主持**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等。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社科联青年**成果奖一等奖(2014)、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2011)等。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第一篇 协和和弦——三和弦
第一章 大调式三和弦
第二章 大调式三和弦的连接
第三章 无共同音的三和弦连接
第四章 打破三和弦连接规则
第五章 和声模进
第六章 小调式和声
第七章 密集排列与开放排列
第八章 三和弦的转位
第九章 减三和弦与增三和弦的转位
第二篇 不协和和弦——七和弦和九和弦
第十章 属七和弦
第十一章 自由的声部进行
第十二章 九和弦
第十三章 减小七和弦和减七和弦
第十四章 不协和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连接
第十五章 和声模进
第十六章 小调中的和声模进
第十七章 为旋律配和声
第三篇 转调
第十八章 直接转调
第十九章 间接转调
第二十章 为转调旋律配和声
第二十一章 减七和弦作为等和弦
第二十二章 持续音
第二部分
第一篇 和弦外音
第二十三章 延留音
第二十四章 先现音
第二十五章 经过音
第二十六章 包含增五度的和弦
第二十七章 包含增六度的和弦
第二十八章 辅助音
第二篇 声部的旋律性发展
第二十九章 严格的声部写作
第三十章 声部进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十一章 和声音型
第三十二章 自由前奏曲
第三十三章 打破和声规则
第三十四章 终止(收束)
校勘说明
在众多专业读物中,语言的流畅度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往往决定了读者的坚持程度。这本书的文字表达力是它给我留下的又一个突出印象。我随机翻阅的几个段落,发现作者的文笔老练且富有条理,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或故作高深。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去阐述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种能够将复杂信息转化为清晰、优雅的语言的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技术书籍的重要标准之一。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位优秀的沟通者,他深知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并保持阅读的节奏感,这使得我对深入研读全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为了应对一个工作上的挑战,急需一本能够提供全面视角,但又不能过于晦涩难懂的参考书。我翻阅了好几本同类别的书籍,它们要么技术细节堆砌得令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理论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空白。我试着快速浏览了一下它的某些章节标题和配图,发现它似乎擅长将复杂的概念进行视觉化的处理,图表的设计非常直观,这对我们这种需要快速理解核心逻辑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我隐约感觉到它没有将读者的基础知识设限太高,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这种平衡感是极其难得的,它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深度的要求,也照顾了初学者对易读性的渴望,我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路径。
评分最近我的阅读兴趣转向了一些侧重于实践应用的书籍,主要是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注意到它似乎采用了“先现象,后原理,再应用”的经典模式进行讲解。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首先被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具体案例或现象所吸引,带着问题意识去探究背后的科学依据,最后才能真正理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学习路径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公式和定义,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关键时刻点拨迷津。我非常期待后续章节中那些案例分析部分,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落地到生动的实践场景中去。
评分我对任何声称“实用”的书籍都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实用”的定义因人而异。然而,这本书在介绍其方法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务实精神,让我感到了一丝惊喜。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高深的理论探讨,而是非常注重工具性和操作性。例如,我在其中一页看到对某种数据分析流程的详细步骤分解,不仅列出了每一步骤的输入和输出要求,甚至还标明了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其排除方法,这种细致入微的程度,实在令人赞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写给那些只需要了解概念的听众,而是真正面向那些打算将这些知识体系融入到日常工作流程中的实干家。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它所倡导的“指南”作用深信不疑。
评分这本新书一拿到手,我就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严肃又专业的味道。我本来对这个领域抱持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太少。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让人耳目一新。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的划分上似乎花了不少心思,目录结构清晰明了,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尽管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仅从其外在的精致和严谨,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本书品质的重视,这无疑为我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它能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带来愉悦的体验,毕竟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好的载体是这种享受的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