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合唱编配 |
| 作者/主编: | 陈国权 著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41877 |
| 出版年份: | 2008年1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62页 |
| 开本: | 8 |
| 图书定价: | 38元 |
| 实际重量: | 7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合唱编配》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前言
章 曲目选择
第二章 人声音域及记谱
第三章 二声部合唱编配
第四章 三声部及同声四声部合唱编配
第五章 混声四部合唱编配
第六章 合唱体裁选择与主旋律声部选择
第七章 合唱方式,织体的增长、减薄和对比
第八章 原歌曲结构的扩展
第九章 原歌曲旋律的派生和延展
第十章 调性及节拍转换、对比
第十三章 合唱声部的简化
第十四章 将器乐曲改编为合唱
第十五章 “组合”作品浏览
后记
摘引了大量谱例供读者揣摩之用。合唱是人类生活的共通音乐语言与艺术形式,它是人们容易接受,易交流的方式之一。合唱是人类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也是人类声乐艺术中富有难度的形式之一。
合唱艺术包括:合唱音乐创作和合唱的实践,这是合唱艺术的两个基本方面。合唱实践是指演唱与指挥。合唱要求充分地发挥个人声音的魅力,并把这魅力融化在群体的整齐划一的和谐之中。因此,合唱既可以培养个人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又可以树立人们关于局部与整体、个人与群体合而为一的正确观念。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研复习,冲着它是指定教材的名头来的,原本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但意外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它的结构布局非常合理,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简短的“学习目标”概述,结尾则有“关键概念回顾”和小型的“自我检测题”,这种设置对于需要进行高强度、短时间记忆的考研党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针对一些概念性的区分,比如“模仿”与“卡农”的区别,或者“复调”与“主调”在合唱中的具体体现,作者都用非常精准且对比鲜明的文字进行了界定,避免了太多模糊地带。我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和乐谱示例都清晰无比,即便是复杂的四声部或五声部处理,也能通过精细的字体和排版清晰地分辨出每个声部的走向,这在对照教材或自己做习题时,极大地减少了因视觉疲劳而产生的错误。这套书的出版质量也令人满意,装帧结实,纸张适中,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破损的担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合唱编配“方法论”手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音域适应性”的探讨。很多初学者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高音就是越往上越好,低音就是越低越好,以炫技为目的。但作者非常现实地指出了不同声部在实际演唱中,其音区压力和听觉感受的差异,并提供了大量的“安全音域”和“高光音域”的参考标准。这些标准并非僵硬的规定,而是基于大量的实际演出经验总结出来的“潜规则”。对于想要将自己原创歌曲改编成合唱作品的创作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是极其实用的。它不仅限于西方古典合唱的技巧,还涉及对民族和声的转写原则,这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处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旋律,确保在转为多声部时,既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又符合合唱织体的逻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宝典。
评分这本关于合唱编配的教材,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声部设计有着强烈好奇心却又苦于缺乏系统指导的音乐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合唱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声部之间微妙的交织与碰撞,但真正动手编配时,才发现里面的学问深似海。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没有停留在枯燥的记谱法讲解上,而是大量引入了经典的合唱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比如,它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如何处理女高音与男高音的对位关系,分析得极为透彻。我记得有一次尝试为一个很熟悉的民歌进行改编,一开始总觉得声音堆叠起来很“满”,缺乏呼吸感,翻阅此书后,才明白是自己在控制声部厚度时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书中关于“织体变化”那一章,简直醍醐灌顶,它用清晰的图示说明了如何通过声部增减、音域调整来瞬间改变作品的情绪张力,这比我之前在网上零散学习的技巧要体系得多,真正体会到了“编配”二字背后的艺术和技术含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合唱团担任指挥的老师,我深知舞台效果与教材编写之间的那道鸿沟。很多学术性的教材,理论扎实,但一到实际应用就显得水土不服,面对的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合唱团员,复杂的高深理论只会让他们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它在讲解复杂的和声进行和转调技巧时,总是能迅速地引申到“如何让你的团员更容易唱准”这个实际问题上。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不协和音程时,它不仅给出了数学上的解决公式,更提出了“以弱声部引导强声部”的实用建议,这在实际排练中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更让我欣赏的是,它没有把所有东西都塑造成“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团体的音色特点、成员的优势劣势来灵活运用编配手法。这种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不失一线工作者智慧的平衡感,是市面上很多教材所不具备的,让我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编配导师的贴身指导。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音乐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幕后工程”的大门。以前听音乐会,我只沉醉于宏大、和谐的最终效果,很少去思考,那几十个独立的声音是如何被精确计算和安排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关注“空白”的力量。它详细阐述了何时“不写”比“乱写”更有效,如何利用休止符和声部的暂时退场来制造情绪的起伏和空间的层次感。举例来说,它分析了某一首近现代合唱作品中,如何通过反复让女高音组在极高音区进行短暂的“闪现”,来营造一种空灵而又略带不安的氛围,这种处理手法在传统的合唱教学中是很少被提及的。阅读这些内容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偷窥”作曲家私密思考过程的兴奋感。这本书不只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思维层面的引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