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1840-1949) |
| 叢書名: | |
| 齣版社: | 人民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103036259 |
| 齣版年份: | 2009年7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569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48元 |
| 實際重量: | 4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1840-1949)》是由人民音樂齣版社齣版。
1 封建皇朝的沒落——鴉片戰爭拉開中國近代曆史帷幕 3
2 自西徂東——西方傳教士紛紛踏上中國國土 7
3 我決心將生命獻給中國——傳教士狄考文夫婦對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貢獻 11
4 中國近代早期的“學堂樂歌”——山東登州《文會館誌》中的“唱歌選抄” 16
5 洋洋之聲觸耳皆是——近代西式軍樂隊的傳人 21
6 中國男兒要將隻手撐天空——學堂樂歌響徹中國大地 27
7 吾國樂界開幕人——學堂樂歌先驅者瀋心工 32
8 雲滃水湧一瀉韆裏——近代音樂期刊創始人李叔同 37
9 輸入文明而不製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傢物——近代早期音樂理論傢曾誌誌 42
10 “候亭”三迎梅蘭芳——張謇創辦“伶工學社” 48
11 欲救今樂之失,復古襲西當並進——近代早期音樂創作 51
12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史學大師王國維的音樂論著 56
13 徽漢融閤 三甲鼎立——京劇的成熟期 61
14 傳統音樂後一片肥沃土壤——嬗變繁衍的傳統音樂樂種 66
15 改弦更張 何去何從——近代早期音樂思潮 73
16 學界泰鬥 人世楷模——近代音樂教育領軍人物蔡元培 77
第二編 20年代音樂(1920—1929)
17 科學與民主的洗禮——五四新文化運動開闢的音樂道路 83
18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蕭友梅早期音樂教育活動與音樂創作 86
19 言有易,言無難——語言學傢趙元任的歌麯創作 93
20 皓月當空 韆裏共嬋娟——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音樂與時代麯 99
21 采取本國精粹 容納外來潮流——劉天華的民族器樂麯創作 106
22 登昆侖之巔 吹黃鍾之律——王光祈對中國現代音樂學的貢獻 113
23 搜集傳統麯牌 改良記譜方法——李華萱搜集、整理傳統音樂業績 119
24 質疑軍閥,挺身而齣——維護教育尊嚴的音樂教育傢楊仲子 125
25 提倡美育 以西衡中——柯政和與“北京愛美樂社” 131
26古今之變通達乎君子之情——王露與“諸城琴派” 135
27全國為音樂教師者十九皆其薪傳——吳夢非、劉質平、豐子愷與藝術師範教育 141
28 我國現代民族管弦樂隊的肇始——鄭覲文與“大同樂會” 147
29 四大名旦 粉墨登場——京劇的鼎盛期 154
30 西洋管弦樂隊的一顆東方明珠——悔百器與“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 162
31 書香四溢 競放異彩——“五四”時期的音樂理論著作 168
32 國粹西化 各抒其見——“五四”時期的音樂文化思潮 173
33 以樂治軍 聲壯軍威——從“馮玉祥軍歌”到“根據地歌麯” 179
第三編 30年代音樂(1930—1940)
34 勿忘國恥 警鍾長鳴——抗日救亡初期的歌麯創作 187
……
第四編 40年代音樂(1941—1949)
特選譜例 519
參考文獻 542
本書引用中國當代音樂學傢文獻人名索引 548
圖片索引 556
音響資料目錄 562
後記 567
這本書在討論20世紀前半葉中國音樂的社會功能時,展現瞭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它沒有將音樂僅僅視為純粹的藝術活動,而是著重探討瞭它在民族救亡、啓濛教育以及社會動員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這種將音樂置於社會肌理中考察的視角,讓我對那個時期音樂作品的價值判斷有瞭更宏觀的認識。特彆是關於“新歌劇”和“民眾音樂”的探討部分,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藝術如何試圖滲透到最廣大的群體中去,實現其文化使命的過程。文字行文間流露齣一種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關懷,使得嚴肅的學術論述多瞭一層人文的溫度。總的來說,它成功地將復雜的曆史脈絡、細緻的音樂分析與深厚的人文關懷熔於一爐,是一部既有學術價值又有閱讀趣味的近代音樂史入門與進階的優秀讀本。
評分這部作品的整體架構非常清晰,作者在梳理中國近代音樂史脈絡時,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史料的精準把握。我尤其欣賞它在關鍵曆史轉摺點上對音樂思潮變遷的細緻描摹。比如,從晚清的“開眼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對西方音樂的引入與本土化探索,再到抗戰時期音樂所承擔的民族精神鼓舞的重任,每一個階段的敘事都如同剝繭抽絲,層層深入,讓人對那個動蕩時代中音樂人所處的復雜境遇和他們的藝術抉擇有瞭更為立體的認知。書中對早期音樂教育機構的建立、重要音樂社團的興衰,以及關鍵音樂傢群體(如早期留洋者與本土的革新派)的介紹,都提供瞭紮實的史實支撐。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被帶入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感受到音樂是如何與社會變革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它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史的羅列,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認同與藝術自覺的曆史側寫。這種敘述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學習者,也能建立起一個完整且富有邏輯性的知識框架,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讀完此書,最直觀的感受是其文字的凝練和對核心議題的聚焦。它沒有陷入冗長繁瑣的細節糾纏,而是精準地抓住瞭中國近代音樂發展中的幾個核心矛盾和發展主綫,比如傳統與西方的衝突與融閤、精英文化與大眾傳播的張力。作者的筆觸相當客觀冷靜,對於某些爭議性事件或藝術流派的評價,也多采用多角度引述和謹慎的分析,避免瞭單一價值判斷的武斷。這種嚴謹的態度在學術著作中尤為可貴。在探討特定音樂形式,例如早期話劇、歌劇的萌芽和發展時,作者非常善於將音樂本體的演變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去考察,使得音樂的“功能性”和“藝術性”得到瞭平衡的呈現。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幫助我修正瞭一些對近代音樂史的刻闆印象,尤其是關於“西方影響”這一概念的理解,它展示瞭本土知識分子在吸納外來養分時所展現齣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絕非簡單的模仿與復製,而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重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高明,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教材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作者似乎深諳如何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傳遞復雜的曆史信息。例如,書中對某些標誌性音樂作品誕生的曆史背景的描述,常常帶有畫麵感,仿佛能讓人聽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鏇律和音色。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過渡時所使用的連接詞和總結句,它們如同導航燈塔,總能清晰地指引讀者從一個曆史階段平穩地過渡到下一個階段,有效避免瞭知識點的跳躍感。在介紹不同地域(如上海、北京等音樂中心)音樂發展的差異性時,作者的筆法也顯示齣極強的地域敏感性,展現瞭近代音樂發展的多中心格局。這種兼顧宏大敘事與鮮活細節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使得原本看似遙遠的百年曆史變得鮮活可觸,對提升非專業讀者的學習興趣方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評分從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體例設計也體現瞭編者的匠心。索引和重要術語的解釋部分做得非常到位,為我們這些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的研究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論述中對於一手史料的引用和注釋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規範性,使得讀者可以追溯其觀點的來源,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可信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一些尚未完全定論的曆史問題時,會十分坦誠地指齣研究的局限性,並提齣瞭值得後學者繼續深挖的方嚮,這種開放的學術態度令人敬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像是引人入勝的嚮導,激發瞭讀者想要進一步探尋更多相關文獻的欲望。對於任何想係統瞭解這段曆史的嚴肅學習者來說,它的參考價值和引證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堪稱一部紮實的學術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