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音乐史9787103036259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音乐史978710303625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再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刘再生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教材
  • 课本
  • 音乐
  • 9787103036259
  • 历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6259
商品编码:29684836604
页数:569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1840-1949)
丛书名: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号:  9787103036259
出版年份:  2009年7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569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48元
实际重量: 499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1840-1949)》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编 清末民初音乐(1840—1919) 

1 封建皇朝的没落——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 3 
2 自西徂东——西方传教士纷纷踏上中国国土 7 
3 我决心将生命献给中国——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11 
4 中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乐歌”——山东登州《文会馆志》中的“唱歌选抄” 16 
5 洋洋之声触耳皆是——近代西式军乐队的传人 21 
6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学堂乐歌响彻中国大地 27 
7 吾国乐界开幕人——学堂乐歌先驱者沈心工 32 
8 云滃水涌一泻千里——近代音乐期刊创始人李叔同 37 
9 输入文明而不制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家物——近代早期音乐理论家曾志志 42 
10 “候亭”三迎梅兰芳——张謇创办“伶工学社” 48 
11 欲救今乐之失,复古袭西当并进——近代早期音乐创作 51 
12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史学大师王国维的音乐论著 56 
13 徽汉融合 三甲鼎立——京剧的成熟期 61 
14 传统音乐后一片肥沃土壤——嬗变繁衍的传统音乐乐种 66 
15 改弦更张 何去何从——近代早期音乐思潮 73 
16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近代音乐教育领军人物蔡元培 77 
第二编 20年代音乐(1920—1929) 
17 科学与民主的洗礼——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音乐道路 83 
18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萧友梅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与音乐创作 86 
19 言有易,言无难——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93 
20 皓月当空 千里共婵娟——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与时代曲 99 
21 采取本国精粹 容纳外来潮流——刘天华的民族器乐曲创作 106 
22 登昆仑之巅 吹黄钟之律——王光祈对中国现代音乐学的贡献 113 
23 搜集传统曲牌 改良记谱方法——李华萱搜集、整理传统音乐业绩 119 
24 质疑军阀,挺身而出——维护教育尊严的音乐教育家杨仲子 125 
25 提倡美育 以西衡中——柯政和与“北京爱美乐社” 131 
26古今之变通达乎君子之情——王露与“诸城琴派” 135 
27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与艺术师范教育 141 
28 我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肇始——郑觐文与“大同乐会” 147 
29 四大名旦 粉墨登场——京剧的鼎盛期 154 
30 西洋管弦乐队的一颗东方明珠——悔百器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162 
31 书香四溢 竞放异彩——“五四”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 168 
32 国粹西化 各抒其见——“五四”时期的音乐文化思潮 173 
33 以乐治军 声壮军威——从“冯玉祥军歌”到“根据地歌曲” 179 
第三编 30年代音乐(1930—1940) 
34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抗日救亡初期的歌曲创作 187 
…… 
第四编 40年代音乐(1941—1949) 
特选谱例 519 
参考文献 542 
本书引用中国当代音乐学家文献人名索引 548 
图片索引 556 
音响资料目录 562 
后记 567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是一部真实展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之历史长卷。《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以90个专题梳理我国近代音乐产生与发展之脉络。突出音乐家及其作品为史学本体,结合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思想等各个方面阐述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之来龙去脉。全书史料翔实,格局新颖,文笔犀利脉络清晰,附珍贵历史图片,求史以信,值得一读。

 





世界音乐史概览:从古代文明到二十世纪的恢弘画卷 第一部分:音乐的远古回响与文明的初啼 (公元前5000年 – 公元500年) 本书旨在描绘一幅横跨数千年、地域广袤的世界音乐发展全景图,它将带领读者穿越音乐文明的漫长河流,探寻人类声音表达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独特形态。 第一章:史前与古代文明的音乐曙光 音乐的起源深植于人类的生存与仪式之中。本章追溯至史前时代,考察最早的乐器——骨笛、敲击石器——所揭示的早期音高组织与节奏概念。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四大文明摇篮: 美索不达米亚的礼仪之声: 深入探讨苏美尔和巴比伦的竖琴、里拉琴及其在神庙仪式和宫廷娱乐中的作用。分析楔形文字泥板上记录的音乐符号,尝试重构失落的古代旋律。 尼罗河畔的永恒乐章: 研究古埃及的竖琴、鲁特琴和各种打击乐器,解析它们在法老加冕、宗教游行和丧葬仪式中的象征意义。探讨音乐在埃及宇宙观中所占据的地位。 印度河谷的早期声响: 考察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可能存在的音乐实践,尽管考古证据较为稀疏,但可以参照后世吠陀音乐的某些特征进行推断。 东方的初始音律: 关注早期中国(如夏商周)的编钟、编磬等乐器群,探讨“礼乐制度”如何将音乐提升至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奠定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石。 第二章:希腊与罗马:理论的奠基与哲学的渗透 古希腊是西方音乐理论的真正发源地。本章着重分析: 毕达哥拉斯的音程奥秘: 深入阐述毕达哥拉斯如何通过数学比例发现和谐音程的规律,这不仅是音乐学,更是形而上学的重大突破。 希腊音乐的种类与功能: 区分“利底亚调式”、“多利亚调式”等古希腊调式(Modes)的音高结构及其对应的情感(Ethos)理论。探讨在戏剧、庆典和军事活动中音乐的具体应用。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辨: 分析两位哲人在《理想国》和相关著作中对音乐教育、社会功能以及调式道德影响的论述。 罗马的继承与实用化: 考察罗马如何吸收希腊的音乐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军事号角(如Tuba)和公共庆典,以及他们对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之声与世俗的萌芽 (公元500年 – 公元1400年) 中世纪的音乐发展紧密围绕基督教的传播与巩固展开,但世俗音乐也开始在民间酝酿力量。 第三章:中世纪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统一 教皇额我略一世与圣咏的标准化: 详述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的特点:单音音乐、无固定节拍、拉丁文文本、基于教会礼仪。分析其在西欧统一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记谱法的革命: 追踪纽姆记谱法(Neumes)从辅助记忆到初步记录音高的演变,直至伽兰德(Guido d'Arezzo)对四线谱的贡献,这是音乐史上最关键的技术进步之一。 第四章:复调的诞生与世俗之音的兴起 奥尔加农(Organum)的出现: 探讨早期复调音乐(如平行性复调)如何从单音圣咏中挣脱出来,标志着西方音乐进入多声部时代。 巴黎乐派与经文歌的成熟: 分析诺特丹乐派(Notre Dame School)如佩罗坦(Pérotin)等作曲家如何发展出有规律的节奏模式和更为复杂的复调织体(如规律节奏的出现)。 世俗音乐的活力: 聚焦于吟游诗人(Troubadours)、游吟诗人(Trouvères)和迈森歌者(Minnesingers)的音乐活动。分析其歌曲的主题(爱情、骑士精神、政治讽刺)及其在民间的影响。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和谐之美与技术精进 (公元1400年 – 公元1600年) 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思想渗透音乐领域,技术追求“完美和谐”的时代。 第五章:复调的黄金时代:尼德兰乐派的统治 人声的统治地位: 分析以约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为代表的尼德兰学派如何将模仿(Imitation)技巧推向极致,实现复杂而又平衡的声部交织。 宗教音乐的革新: 考察弥撒曲和经文歌的结构发展,以及后期作曲家如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如何回应特伦特会议对音乐清晰度的要求,确立了典雅的对位风格。 第六章:世俗音乐的爆发与新乐器的崛起 牧歌(Madrigal)的兴盛: 深入研究意大利和英国牧歌中“文字音画”(Word Painting)的技法,探讨音乐如何更直接地描绘文本的情感和意象。 器乐的独立: 这一时期,器乐开始摆脱声乐的依附。研究鲁特琴曲、键盘乐(维吉那琴)的出现,以及早期舞曲套曲的形成。 早期歌剧的尝试: 简述佛罗伦萨“卡梅拉塔”小组的理论探索,以及他们试图复兴古希腊戏剧的努力,为巴洛克歌剧的诞生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巴洛克时代的辉煌与情感的张力 (公元1600年 – 公元1750年) 巴洛克时期是音乐风格剧烈变革的时代,以对情感的强烈表达、对位法的极致运用和装饰性的华丽著称。 第七章:歌剧的诞生与协奏曲的成熟 歌剧的早期发展: 分析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奥尔费奥》如何确立了歌剧的基本要素——咏叹调(Aria)和宣叙调(Recitative),以及“巴洛克情感论”(Doctrine of Affections)在戏剧中的体现。 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的基石作用: 解释这一持续的低音与和声支持如何成为巴洛克音乐的骨架。 协奏曲的体裁确立: 追踪科雷利(Corelli)和维瓦尔第(Vivaldi)对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和独奏协奏曲的贡献,特别是快速-慢速-快速的结构定型。 第八章:键盘音乐的巅峰与对位法的终结 巴赫的集大成: 重点分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的创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对十二平均律的推广,以及《赋格的艺术》中对复调技巧的百科全书式总结。探讨其音乐中深刻的神学内涵。 亨德尔的戏剧性: 考察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F. Handel)的清唱剧(Oratorio),特别是《弥赛亚》的结构与社会影响,标志着器乐叙事达到新的高度。 第五部分:古典主义的清晰与均衡 (公元1750年 – 公元1820年) 对巴洛克晚期复杂性的反思催生了追求清晰、平衡、优雅和普适性的古典主义风格。 第九章:奏鸣曲式的确立与交响乐的诞生 海顿的“交响乐之父”角色: 分析约瑟夫·海顿(Haydn)如何通过标准化交响乐的四乐章结构(尤其是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的逻辑关系)来构建宏大的音乐叙事。 歌剧的改革: 考察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Gluck)对歌剧改革的努力,旨在恢复戏剧的真挚情感,摒弃纯粹的炫技。 第十章:莫扎特的完美与贝多芬的转折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Mozart): 剖析其作品中旋律的自然流畅性与和声的微妙色彩,尤其是在钢琴协奏曲和歌剧(如《费加罗的婚礼》)中对人物心理的精妙刻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Beethoven)的过渡: 将贝多芬视为连接古典与浪漫的桥梁。分析其后期作品中(如第九交响曲)对体裁的拓展、情感的冲突与个体意志的彰显,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 第六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民族主义的勃发 (公元1820年 – 公元1910年) 音乐成为表达个人情感、探索内心世界和民族精神的最强有力媒介。 第十一章:浪漫主义的核心特征与声乐的复兴 主观性与幻想的领域: 探讨弗朗茨·舒伯特(Schubert)的艺术歌曲(Lied)如何将诗歌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创造出“瞬间的永恒”。 钢琴的“独白”时代: 分析肖邦(Chopin)对钢琴音色和演奏技巧的革命性贡献,以及李斯特(Liszt)对标题音乐和炫技演奏的推崇。 柏辽兹与标题交响诗: 深入研究埃克托尔·柏辽兹(Berlioz)对“独白动机”(Idée Fixe)的运用,及其在《幻想交响曲》中对叙事音乐的探索。 第十二章:民族主义的浪潮与晚期浪漫的扩张 俄罗斯五人组与德沃夏克: 考察斯美塔那、穆索尔斯基等人如何从本国民间音乐和历史传说中汲取灵感,构建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 瓦格纳的“乐剧”与和声的极限: 详述理查德·瓦格纳(Wagner)对歌剧体裁的颠覆,其“主导动机”(Leitmotif)系统,以及对传统调性系统的挑战,为二十世纪音乐的解体埋下伏笔。 晚期浪漫的宏大叙事: 分析布鲁克纳、马勒在交响乐中对极限规模和哲学深度的追求,音乐体量空前膨胀。 第七部分:二十世纪的多元探索与风格的破碎重构 (公元1900年 – 公元2000年) 进入二十世纪,音乐面对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传统规范被系统性地颠覆。 第十三章:通向现代主义的裂痕 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 研究德彪西(Debussy)如何运用模糊的音色、全音音阶和非传统和声,描绘瞬间的氛围而非明确的结构。 表现主义与十二音体系: 详述勋伯格(Schoenberg)如何因无法忍受传统调性束缚而发展出无调性音乐,以及其后发展出的十二音序列主义(Dodecaphony)原则。 原始主义的冲击: 分析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如何以粗粝的节奏、刺耳的和声震撼了巴黎乐坛,标志着音乐对“野性”力量的回归。 第十四章:战后实验、电子媒介与全球交融 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反思: 考察战间期对巴洛克和古典元素的形式化借鉴。 序列音乐的深化: 研究韦伯恩(Webern)及其追随者如何将序列化的思想扩展到节奏、力度等所有音乐元素上。 随机性与机遇音乐: 探讨约翰·凯奇(John Cage)对“偶然性”(Chance Operations)的运用,以及他如何质疑“作曲家意图”和“音乐”本身的定义。 电子音乐的兴起: 介绍磁带音乐、合成器技术的发展,以及音乐家如何开始直接操控声音的物理特性。 后现代的汇流: 简述极简主义(Minimalism,如赖利、菲利普·格拉斯)如何通过极度重复和缓慢变化带来新的审美体验,以及不同区域音乐传统(如非西方音乐元素)如何融入全球音乐语境。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示世界音乐是如何从早期的仪式性单一声音,一步步发展出复杂的复调结构,最终在现代走向了风格的极度多元化和对“声音”本身的重新定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例设计也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索引和重要术语的解释部分做得非常到位,为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查阅资料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论述中对于一手史料的引用和注释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性,使得读者可以追溯其观点的来源,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一些尚未完全定论的历史问题时,会十分坦诚地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值得后学者继续深挖的方向,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引人入胜的向导,激发了读者想要进一步探寻更多相关文献的欲望。对于任何想系统了解这段历史的严肃学习者来说,它的参考价值和引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堪称一部扎实的学术基石。

评分

这部作品的整体架构非常清晰,作者在梳理中国近代音乐史脉络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史料的精准把握。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历史转折点上对音乐思潮变迁的细致描摹。比如,从晚清的“开眼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对西方音乐的引入与本土化探索,再到抗战时期音乐所承担的民族精神鼓舞的重任,每一个阶段的叙事都如同剥茧抽丝,层层深入,让人对那个动荡时代中音乐人所处的复杂境遇和他们的艺术抉择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书中对早期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重要音乐社团的兴衰,以及关键音乐家群体(如早期留洋者与本土的革新派)的介绍,都提供了扎实的史实支撑。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被带入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到音乐是如何与社会变革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认同与艺术自觉的历史侧写。这种叙述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学习者,也能建立起一个完整且富有逻辑性的知识框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读完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文字的凝练和对核心议题的聚焦。它没有陷入冗长繁琐的细节纠缠,而是精准地抓住了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几个核心矛盾和发展主线,比如传统与西方的冲突与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张力。作者的笔触相当客观冷静,对于某些争议性事件或艺术流派的评价,也多采用多角度引述和谨慎的分析,避免了单一价值判断的武断。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学术著作中尤为可贵。在探讨特定音乐形式,例如早期话剧、歌剧的萌芽和发展时,作者非常善于将音乐本体的演变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考察,使得音乐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平衡的呈现。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帮助我修正了一些对近代音乐史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关于“西方影响”这一概念的理解,它展示了本土知识分子在吸纳外来养分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绝非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

评分

这本书在讨论20世纪前半叶中国音乐的社会功能时,展现了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将音乐仅仅视为纯粹的艺术活动,而是着重探讨了它在民族救亡、启蒙教育以及社会动员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种将音乐置于社会肌理中考察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期音乐作品的价值判断有了更宏观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新歌剧”和“民众音乐”的探讨部分,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艺术如何试图渗透到最广大的群体中去,实现其文化使命的过程。文字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关怀,使得严肃的学术论述多了一层人文的温度。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细致的音乐分析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熔于一炉,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阅读趣味的近代音乐史入门与进阶的优秀读本。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教材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复杂的历史信息。例如,书中对某些标志性音乐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的描述,常常带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旋律和音色。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连接词和总结句,它们如同导航灯塔,总能清晰地指引读者从一个历史阶段平稳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有效避免了知识点的跳跃感。在介绍不同地域(如上海、北京等音乐中心)音乐发展的差异性时,作者的笔法也显示出极强的地域敏感性,展现了近代音乐发展的多中心格局。这种兼顾宏大叙事与鲜活细节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原本看似遥远的百年历史变得鲜活可触,对提升非专业读者的学习兴趣方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