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阳关三叠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张肖虎 |
| 定价: | 25.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10305432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张肖虎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钢琴版本,这作品问世至今,只有手抄版本,还未曾正式印刷出版,实为遗憾。出版此作品,既可以将一部中国钢琴作品铭记于世,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作曲家钢琴曲库。 |
拿到这本“阳关三叠”音乐书籍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种充满诗意和情怀的解读,结果却意外地收获了一种非常现代、甚至有些“解构”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阳关三叠”在近现代语境下的“重构”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作者没有止步于古代的文献,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二十世纪,探讨了它如何从传统文人的雅集曲目,一步步走向音乐厅的舞台,乃至被改编成各种现代乐器的独奏曲目。书中收录了大量不同演奏家在不同年代对这首曲子的演绎分析,甚至还涉及到录音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这首曲子“原貌”的想象。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它打破了我们对传统音乐的刻板印象,展示了经典作品如何在新时代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读完后,我不再只是将“阳关三叠”视为一种怀古的符号,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新诠释的“音乐文本”。这种视野的拓展,使得原本略显沉重的题材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辩证的趣味。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慢思考”的训练。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获取结论的流行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反复咀嚼每一个论点的作品。作者在阐述“阳关三叠”的结构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模块化分析,每一叠之间的情绪递进和技术处理都被拆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听感体验时所用的比喻,那种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具象场景的手法,高明且克制。例如,在分析第二叠的转调时,作者用了“如同暮色中远行者回望故土,留恋却又必须前行”这样的描述,精准地捕捉到了音乐情绪的复杂性。全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叙事,没有冗余的辞藻,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着明确的信息量。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音乐形式美学的认知,让我明白了为何简单的旋律能够蕴含如此深厚的情感张力。
评分这本关于“阳关三叠”的音乐书籍,初翻开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音乐史料梳理上的那种近乎苛求的严谨。作者显然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乐评人,而是深入挖掘了这首古老曲调流变轨迹的学者。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手抄本、刻本中关于“阳关”旋律的不同记谱法的对比分析,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考据。比如,书中细致入微地比对了唐宋以来不同乐谱记录下的宫调差异,甚至牵扯到了当时记谱法本身的演变,让人不禁惊叹于古代音乐记录的复杂性和文献保存的脆弱性。它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文学上的伤感气氛,而是沉浸在音符与调式的技术细节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走进了古代乐工的案头,体会他们如何揣摩、记录和传承这些转瞬即逝的旋律。尤其是关于“三叠”在不同地域、不同乐种中如何被“改造”和“吸收”的部分,展现了一种跨越千年的音乐生命力,让人对传统艺术的韧性肃然起敬。这本书,对于想探究“阳关三叠”背后“骨骼”而非仅仅“皮肉”的深度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排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纸张的选择略带粗粝的质感,仿佛带着古籍的温润气息,这与书中探讨的主题——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相得益彰。在阅读体验上,它非常注重图文的互动性,大量的乐谱插图清晰易读,关键乐句的标注处理得体,不会让人在分析复杂的记谱时感到眼花缭乱。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附带的音频资源索引,极其详尽地标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演奏流派的代表性录音,这一点对于实践学习者来说是无价之宝。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阳关三叠”这一文化符号的尊重。读完后合上书本,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精心维护的文化体验,让人感到制作这本书的人是真正带着敬畏之心完成工作的。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哲学意境,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在讲解一首曲子,更像是在探讨一种基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时间观”。“阳关三叠”本身的重复和递进,恰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命、离别和永恒的思考。书中对“三叠”中反复出现的动机的变奏处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联想到了禅宗中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观念。作者将音乐的微小变化与宏大的哲学命题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体验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听传统音乐时过于注重旋律的“美”,而忽略了其背后关于结构和存在方式的探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从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文深度的角度去聆听和理解这首经典作品,是一次非常充实的精神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