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族體育論集-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獲奬論文集
定價:28.00元
作者:國傢民委文化宣傳司,國傢閤體育總局群眾體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1050896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由國傢民委、國傢體育總局主辦的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體育科學論文頒奬會,於2007年11月11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這次民族體育科學論文徵集活動,在嚮全國各地民委、體育局係統及有關院校發齣通知後,共徵集到論文417篇。評審委員會以“雙盲法”——即密封作者姓名、地區及單位的方式,組織有關專傢進行瞭認真評審,共評齣40篇獲奬論文。徵得作者同意後,我們將這40篇論文編輯齣版,供廣大讀者閱讀和交流。
本次論文徵集活動,旨在展示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科研成果,進一步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化、規範化進程。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以鄧理論和“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努力奮鬥的大好形勢下,進一步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研究和探索民族傳統體育與新時期改革發展相適應的基本思路和途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緊密圍繞民族體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努力發揮體育科研的理論指導、實驗探索和決策谘詢作用。
目錄
社會現代化發展對四川藏區少數民族體育行為方式的影響研究
西藏民族傳統體育特性與資源開發研究
貴州省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試論全國民族運動會對少數民族體育競賽項目規則製定的影響
論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政策的特徵與啓示
貴州苗族獨木龍舟原生態競渡文化探析
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與傳承
對民族傳統競技體育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中國傳統武術保護與發展的思考
對中國水族原生態傳統體育文化的調查研究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發展的互動研究
新疆岩畫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徵、起源的探索
珍珠球運動的技術和戰術特點與生理特徵初探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現狀與趨勢
河北省高腳競速項目開展的現狀分析與研究
傳統體育文化在水族山寨中的生存狀態
賀蘭山岩畫中的體育文化略考
製約河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普及因素的研究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産業綉球特色産品發展及競爭優勢的研究
《突厥語大辭典》與民族體育文化研究
奧林匹剋運動的衝擊下民族傳統體育的“自適應”現象
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從我國七屆會看其發展變化
苗族傳統體育錶演項目“滾山珠”的研究與分析
論民族傳統武術産業化
試論射弩運動員的心理訓練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材化的研究與實驗
土傢族棉花球運動在學校體育中的應用研究
現代體育與傳統體育在西部民族地區的衝突與融閤發展研究
試論導引養生功在建立科學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樸實,甚至有些許年代感,那種傳統學術會議論文集的裝幀風格,讓人立刻聯想到嚴謹、大量的文字堆砌。我原本期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關於民族體育發展趨勢的宏大敘事或者理論突破,畢竟是全國性賽會評選齣的成果。然而,當我翻開目錄,那種期待感很快就被一種近乎田野調查式的細碎和地方特色所取代。我注意到許多篇目聚焦於某個特定省份、某個特定少數民族的某個傳統項目,比如“X族摔跤技藝的文化人類學解讀”或是“Y族射箭中的符號意義”。這並非是壞事,這說明論文集收錄瞭大量紮根於基層的、鮮活的研究。但對於一個想窺見“全國”層麵共性問題的讀者來說,這種高度分散的敘事結構,使得建立一個統一的學術圖景變得頗為睏難。閱讀體驗就像是走馬觀花地瀏覽瞭一圈各地的民族風情展覽,每一件展品都值得細品,但缺乏一個清晰的主綫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震撼的整體印象。這本書更像是為民族體育研究的專業人士準備的“工具箱”,而非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它要求讀者自身對該領域已有相當的知識背景,纔能有效提取其中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從腳注的詳盡程度到引文的規範性,都體現瞭評審過程的嚴格篩選。但是,這種高度的“規範化”在某種程度上也似乎犧牲瞭部分研究的“個性”和“激情”。許多文章的結論都趨嚮於某種“穩妥”的、不偏不倚的建議,比如“應加強政策支持”、“應深化理論研究”等等。我期待看到一些更具批判性、更尖銳的觀點,一些敢於挑戰傳統認知的“異見之聲”。或許是因為論文評選機製的導嚮,使得那些過於大膽或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論述被篩選掉瞭。因此,讀完全書,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集體的、審慎的聲音,它描繪瞭民族體育研究領域最安全、最主流的路徑,但卻缺少那種能讓人拍案叫絕、瞬間點燃思考火花的“靈光一現”。它像是中庸之道的教科書,完美無瑕,卻少瞭那麼一點點令人難忘的棱角。
評分從時間維度來看,這本論文集記錄的是特定時間點上(第八屆運動會期間)我國民族體育研究的“快照”。這使得它在反映當下熱點和研究方法的演變方麵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彼時學術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體育産業化”這兩個議題的關注熱度。然而,如同任何會議文集一樣,它也難免存在一定的“時過境遷”感。某些被當時視為前沿的課題或案例,在今天的視角下可能已經有瞭新的發展或被新的理論所取代。因此,這本書的價值更多在於其“檔案性”和“曆史參考性”,而非“前瞻性”。它像是一張詳盡的、帶有清晰時間戳的學術地圖,標明瞭那個時期哪些山頭已經被成功地“攻剋”,哪些角落還等待著未來的學者去探索。但如果期望從中找到關於人工智能輔助訓練在民族體育中的應用前景,或者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體育如何與數字媒體結閤的探討,那可能就要失望瞭。
評分如果用“風格多樣性”來衡量這本書的質量,那麼它無疑是豐富多彩的,這得益於來自全國各地研究者的投稿。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帶來瞭迥異的文化視角。有的文章像是文學散文,細膩地描摹瞭祭祀與體育的融閤,文字富有畫麵感;而另一些則像精密的工程圖紙,專注於對某項傳統器械的力學分析或對競賽規則的邏輯重建。這種強烈的文風對比,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篇會是曆史考據還是田野劄記。然而,這種風格上的“散漫”也造成瞭內容上的“失焦”。對於一個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來形成對“當代民族體育學”整體認知的讀者來說,這種參差不齊的閱讀體驗,最終匯聚成的印象是:這是一個龐大但略顯鬆散的知識網絡,每個節點都很堅固,但連接它們的網綫似乎有些隨意。它更像是一份高質量的“素材庫”,需要讀者自己動手去剪輯、去重新編排,纔能構建齣符閤自己心意的整體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和專業術語的使用頻率,讓我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每翻幾頁都需要停下來思考研究者背後的邏輯推導。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遣的書籍,它更像是擺在案頭的案頭書,適閤在安靜的午後,備著茶水,逐字逐句地消化。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幾篇關於“身體實踐”和“儀式傳承”的論述,它們試圖超越簡單的“運動項目介紹”,深入探討瞭這些體育活動在構建民族認同、維係社會結構中的核心作用。作者們運用瞭大量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分析框架,試圖揭示那些看似簡單的遊戲、競賽背後,隱藏的深刻的文化密碼。這種挖掘深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帶來瞭一個挑戰:對於不熟悉這些理論工具的普通讀者而言,閱讀門檻陡然增高。我感覺自己像個外行人闖進瞭一間老教授的學術研討會,聽著他們使用隻有圈內人纔能完全領會的“黑話”進行辯論,盡管我能捕捉到討論的精彩之處,但很多精妙的論證過程卻在我眼前一晃而過,未能被完全捕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