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式相亲
定价:32.00元
作者:徐清祥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57349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史上**部中国相亲文化教典
理论指导与实例参考的结合,指导相亲男女一招制胜
剩男剩女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相亲是当今为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解决单身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涉及古今中外与相亲相关的人物及故事,贴近生活,集实用性与娱乐性于一体
内容提要
《中国式相亲》主要介绍了当今社会广受关注的相亲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相亲的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相亲与恋爱的关系、相亲的内容、形式、礼仪以及相亲与婚姻以及优生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相亲,可以说,这是一本有关相亲的实用手册,将相亲过程前前后后的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也是相亲文化的通俗教科书。
目录
为《中国式相亲》序… 001
章 相亲与婚姻发展概述… 001
节 婚姻老大难,相亲就不难… 002
第二节 媒,古代相亲的代名词… 010
第三节 近现代相亲和婚姻轶闻… 019
第四节 当代相亲会热… 026
第二章 相亲与恋爱… 035
节 从相亲导入恋爱… 036
第二节 在交往中促成相亲… 043
第三节 被动相亲和被蒙蔽相亲… 050
第四节 相亲不成情谊在… 057
第三章 相亲的内容… 063
节 相人品… 064
第二节 相才貌第二… 074
第三节 相家境第三… 081
第四节 相家族史第四… 089
第四章 相亲进行式… 097
节 本人相亲… 098
第二节 家长或亲友代相亲… 108
第三节 陪同相亲的宜与忌… 116
第四节 天外飞来说相亲… 123
第五章 相亲的礼仪… 131
节 见面、称呼及举止… 132
第二节 相亲注意衣着… 140
第三节 礼物、礼金的送及迎… 148
第六章 相亲所要达到的目标… 157
节 印象与一见钟情… 158
第二节 相亲时您想过共患难吗?…165
第三节 为对方相亲行吗?…174
第四节 别态婚姻的相亲…181
第七章 相亲形式的创新… 189
节 驴友形式…190
第二节 从后台到前台的电视相亲…198
第三节 舞会形式…205
第四节 形态各异的蒙面相亲…213
第八章 相亲与风物… 221
节 恋爱角话题的通信…222
第二节 月老祠文化…229
第三节 情人节和相亲…238
第四节 相亲服务机构…245
第九章 相亲不忘优生… 253
节 了解一点优生信息… 254
第二节 相亲不忘优生访谈录…260
第三节 优生的思路… 266
第四节 优生的选项… 273
第十章 相亲与理智型婚姻… 281
节 为相亲和婚姻调适习性… 282
第二节 念好婚姻这本经… 289
第三节 奔三女子别愁嫁… 295
跋… 301
作者介绍
徐清祥,字汉章,号东园居士。杭州人。吴越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吴越史地兼及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迄2014年止,已出版专著:《吴越古村落》、《杭州往事》、《民间绍兴》、《西湖酒缘暨杭州酒经》、《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游》、《中国武林之谜》、《杭州秀西湖》、《近代象棋国手名局》、《苏东坡雅事》、《婚姻进行曲》、《人间牛马狗》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酣畅淋ட்ட”来形容可能有些不准确,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必要的自我对话。它的笔触非常犀利,尤其是在描绘个体在集体压力下的那种微妙的心理扭曲时,简直让人不寒而栗。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细节的偏执,比如一个眼神的闪躲,一次不合时宜的沉默,或者是一桌饭局上谁先动了筷子的场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被作者赋予了极大的象征意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随机的互动,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潜规则。这本书的叙事视角不断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个体之间切换,使得我们既能看到社会结构的庞大和冰冷,又能感受到个体在这种结构中挣扎的无力和真实。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精准的诊断工具,让你能够看清病灶所在。它不迎合读者,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种挑战的姿态,要求你必须用清醒的头脑去面对那些不那么光彩的真相。读完后劲很大,好几天我都在琢磨某个角色的某个选择,那份纠结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打着“深刻”旗号的书太多了,大多都是徒有其表。但这本书的开篇,那种直击人心的语言风格,立刻抓住了我。它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讲述着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羞于启齿的困境。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人情”这两个字的诠释,简直是入木三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里面包含了义务、期待、面子和潜在的交易。作者通过几个核心故事线索的编织,将这个“人情网”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承认,在某些语境下,它是比法律条文更具约束力的存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拍案叫绝,不是因为情节的曲折,而是因为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像一盘围棋,看似松散,实则步步为营,最终在你不经意间形成一个无法逃脱的格局。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生存指南,只不过是用一种略带嘲弄的笔调写成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不像当代很多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作品,它更像是带着泥土气息的老茶,需要时间去浸泡才能散发出真正的香气。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身份”的探讨,那种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自我认知漂移,被描绘得既诗意又残酷。书中那些人物,他们为了维护某种“体面”或者“标准”,所付出的内在代价,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那种深沉的关怀,但这关怀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后的无奈与尊重。全书的基调是克制的,它很少使用夸张的词汇来渲染情绪,但正是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将情感的张力推向了极致。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伦理困境时的那种游刃有余,没有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将所有的选择都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考察其合理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己,而是我们不得不成为的那个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老电影里的慢镜头,每一个细节都抠得死死的,让人感觉作者是在用手术刀解剖社会现象。我读完之后,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特有的,带着点灰色调的幽默感,它不像西方那些直白的讽刺,而更像是在温水煮青蛙,你得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那种苦涩的滋味。书里的人物塑造尤其成功,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站在你面前的,带着各自的小算盘和难以启齿的欲望。特别是关于家庭关系的描写,那种微妙的权力博弈、无声的妥协与反抗,简直是照进了我自己的生活,让我忍不住放下书本,去审视我与父母之间那些从未言明的界限。作者的文字功力很深,辞藻不一定华丽,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奇特的张力,仿佛空气都凝固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不是一瞬间的爆发,而是一种缓慢渗透、持续发酵的体验,它迫使你停下来,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理解的社会运作逻辑。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披着文学的外衣,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大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场景和不同人物的视角交错,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又真实的社会图景。这种手法初期阅读起来可能会有点费劲,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拼凑线索,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带来的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对于社会符号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看似日常的物件、场所、乃至特定的对话模式,都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意义的重量。我感觉作者对“边界”这个概念有着近乎痴迷的关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些模糊而又坚固的界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无数看不见的规则编织而成的迷宫中,每一次尝试突破,都会发现新的限制。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不把话说尽,而是把思考的权力交还给了读者,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未完待续的、关于自身处境的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