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 周寄中 9787030210906

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 周寄中 97870302109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寄中 著
图书标签:
  • 基础研究
  • 创新
  • 科研管理
  • 科技政策
  • 投入评估
  • 协调机制
  • 中国科技
  • 学术著作
  • 周寄中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10906
商品编码:2969117673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

定价:58.00元

作者:周寄中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0302109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应急项目“中国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与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报告。基础研究是科学研究中自由探索和以国家长远发展目标为对象的一类研究活动,在整个科技活动中,具有基础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
本书从基础研究活动的财力投入及其资源配置、研究成果的绩效评估和投入渠道之间的协调机制等方面展开分析,力图探寻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途径。从而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又能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书中评述了各派相关理论、学说,引用了丰富的资料数据和图表,为有关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决策、管理、服务和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思想。
本书可供与科技管理有关的领导干部与决策部门和研究院所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参考文献
编 中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研究
章 基础研究的绩效及其评估分析
1.1 基础研究绩效产生的机制及其特点
1.1.1 基础研究绩效产生的机制
1.1.2 基础研究绩效产生的特点
1.2 基础研究绩效的具体表现形式
1.2.1 基础研究内部绩效的具体表现
1.2.2 基础研究外部绩效的具体表现
1.3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发展
1.4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目的
1.5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类型
1.6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
1.6.1 同行评议法
1.6.2 科学计量法
1.7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难点
参考文献
第2 章中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2.1 我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估工作的现状
2.1.1 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
2.1.2 评估原则不明确
2.1.3 评估方法(特别是同行评议法)使用不合理
2.1.4 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不科学,缺乏宏观层面的评估指标体系
2.2 改进我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估工作的建议
2.2.1 以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为基础统一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
2.2.2 明确评估原则
2.2.3 改进同行评议法
2.2.4 建立宏观层面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实证分析
3.1 总产出指标
3.1.1 论文总产出
3.1.2 科技专著总产出
3.2 知识总产出影响力
3.2.1 引用情况
3.2.2 国际交流
3.3 内部绩效
3.3.1 研究型论文
3.3.2 研究型人才
3.4 外部绩效
3.4.1 外部绩效存在性证明
3.4.2 应用型论文
3.4.3 应用型人才
3.4.4 应用知识产出影响力——横向课题
3.4.5
3.5 中科院科研绩效总体评估
3.5.1 从知识产出情况来看
3.5.2 从知识影响力情况来看
3.5.3 从人才培养情况来看
附录1.1 外部绩效存在性证明(一)——基于中科院数据
……
第2编 中国基础研究的效应分析及绩效评估体系优化
第4章 基础研究产出与多元效应分析
第5章 基础研究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第6章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
第7章 相关对策与建议
本编结语
第3编 中国基础研究微观活动的全成本测算
第8章 基础研究微观活动及其全成本的基本特性
第9章 、外基础研究微观活动全成本测算内容及构成分析
0章 我国基础研究微观活动全成本构成内容设想及政策建议
第4篇 中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协调机制研究
1章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现状
2章 有代表性国家基础研究投入的协调机制
3章 基础研究增长和协调的拟规律:以美国为例
4章 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协调机制的政策问题探讨
第5篇 关于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和协调问题的再研究
5章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现状再研究
6章 中国基础研究资源配置的协调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明的火种:基础科学的辉煌与未来》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是什么驱动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突破认知的边界?是那些深埋于地下的矿脉,孕育出金属与文明的火种;是那些仰望星空的先哲,点燃了宇宙奥秘的火花;是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身影,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本书《文明的火种:基础科学的辉煌与未来》正是这样一本,它并非直接呈现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成果,而是试图剥离出驱动一切科技进步、创新涌现的根本动力——基础科学。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回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漫漫征程。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物质本质的哲学思辨,到中世纪炼金术士对元素转化的执着追寻;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颠覆性革命;再到现代基因工程、粒子物理、宇宙学等前沿领域的蓬勃发展,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基础科学的进步印记。我们将看到,那些看似“无用”的纯粹知识,是如何在不经意间,为未来的技术应用埋下伏笔,甚至催生出颠覆性的产业革命。 第一篇:知识的种子,创新的土壤 本书的第一篇,我们将深入探讨基础科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基石作用。基础科学,往往是指那些以揭示自然界基本规律、物质基本属性、生命现象基本原理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它不以解决某个具体实际问题为直接目标,而是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然而,正是这种对“为什么”的极致追问,孕育了无数后来被广泛应用的伟大思想和技术。 我们会剖析,为何在资源有限、环境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基础科学的研究?答案在于,基础科学的突破性成果,往往具有普适性和颠覆性。例如,电磁学的基础理论,最初只是为了理解电荷和磁场之间的关系,但如今,它构成了整个现代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电子设备的基础。核物理的探索,最初是对原子结构的奥秘追寻,却带来了核能的利用,也深刻改变了我们对能量的认知。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经典案例,展现基础科学如何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会探讨,那些在实验室中诞生的抽象数学理论,如何最终成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石;基因测序的早期基础研究,如何为后来的基因疗法、生物医药产业打开了广阔的大门;天文学对宇宙结构的探索,如何推动了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这些案例将有力地证明,对基础科学的投入,绝非“无的放矢”,而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投资。 第二篇:智慧的灯塔,评价的挑战 基础科学的价值,往往难以用短期、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这使得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估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书的第二篇,将聚焦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基础科学的价值和贡献。 我们首先会讨论,评价基础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依赖于论文发表数量、引用次数等传统的学术指标。这些指标固然有其参考价值,但往往无法完全捕捉到基础研究的深远影响。例如,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基础理论,可能在数十年后才被转化为颠覆性的技术;或者,它的影响并非体现在专利数量上,而是体现在对整个学科范式的改变上。 本书将探讨多种评价维度,包括: 学术影响力: 理论的创新性、范式的引领性、对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潜在的应用前景: 研究成果的突破性,是否为未来技术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 基础科学研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输送“芯片”。 科学文化的塑造: 基础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如何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当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过度追求短期成果、重“显性”轻“隐性”价值等,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我们将强调,评价基础科学,需要一种更具长远眼光、更侧重于其“种子”价值的评价体系。 第三篇:协同的力量,共筑未来 基础科学的进步,并非孤军奋战,它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国际的交流,以及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有效协调。本书的第三篇,将深入探讨如何优化基础科学研究的协调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创新潜能。 我们会分析,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例如,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催生了生物物理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打破思维定势,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和突破性成果。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国际合作的价值。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科学研究早已超越国界。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汇聚全球顶尖的智慧和资源,更能够加速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防治等。 此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角色与协同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制定长远的科学发展战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与高校合作,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也能够通过需求牵引,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方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需要不断追求卓越,培养创新人才。 本书将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和协调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提出构建更加高效、灵活、开放的基础科学研究协同机制的建议。这包括: 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平台。 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加强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参与全球科研网络。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长期、颠覆性研究。 加大对基础科学的长期稳定投入。 结语:文明的跃迁,永不止步 《文明的火种:基础科学的辉煌与未来》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学术论文集。它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是关于“追问”的书,是关于“看见未来”的书。它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在我们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其背后所依托的,是无数代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索,是对基础科学的无私奉献。 本书旨在唤醒公众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的认知,呼吁全社会共同重视和支持基础科学的发展。因为,只有根基牢固,大厦才能高耸;只有源泉不竭,长河才能奔涌。基础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是一次文明的跃迁;基础科学的每一次投入,都可能是在为人类的未来播种希望。 本书期望能成为一面“文明的火种”的旗帜,点燃人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基础科学不断向前,为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贡献力量。它所探讨的,是那个驱动我们前行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是那个定义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往何方的、最根本的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如何在可控的资源约束下,最大化地激发和保护那些源头的创新活力。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写基金申请书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份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度诊断报告。我个人对“源泉”这个词非常敏感,它暗示着研究的原始动力和土壤。这种源泉的培养,关乎文化、教育体系乃至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度。如果社会对科研人员的要求仅仅是“成功率”,那么所有人都只会选择最保险、最可能出成果的方向,最终导致创新趋于平庸化。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种文化层面的建设提供深刻的见解,探讨如何营造一个鼓励冒险、尊重真理、宽容挫折的学术氛围,因为真正的源泉,往往是文化深处流淌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提到了“协调”,这触及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痛点。基础研究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涉及高校、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部门等多个利益主体。如何打破这些“孤岛效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升整体创新效率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整合,还是通过设立共同平台、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等自下而上的激励机制更为有效?在我看来,成功的协调不应该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催化剂,能够让原本独立的元素通过互动产生出远超个体之和的效能。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成功的跨机构合作案例,并分析其背后的制度设计,那将是极具实践价值的部分。这种协调能力,正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对“基础研究”这个宏大命题下的复杂操作充满好奇。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真正潜力,并不在于那些短期内就能带来巨大商业回报的项目,而在于那些看似“无用”却能奠定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科技进步的基石工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似乎在暗示,我们不能再将基础研究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必须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那些真正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困境中,依靠哪些机制和投入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毕竟,从理论到应用,中间那条漫长的河流,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是系统性的保障和精准的“航道规划”。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它对这个话题的探讨绝非浮光掠影,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这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深知“投入”的决策背后,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学博弈。这本书若能深入到决策层的逻辑层面,分析不同意识形态下对基础研究的不同取向,那它的价值将大大超越纯粹的科学管理范畴。例如,在经济快速增长期,资源可能更倾向于应用研究,基础投入容易被稀释;而在遇到外部瓶颈或技术封锁时,基础研究的地位又会被空前拔高。这种动态的权重调整,需要高超的驾驭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梳理全球主要创新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平衡短期需求和长期投入的矛盾,并通过详实的案例来论证其策略的有效性或局限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其中关于“投入”和“评估”的章节所吸引。在当前这个一切都讲求效率和产出的时代,如何量化基础研究的价值,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传统的KPI考核体系,显然无法完全适用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非量化的、更偏向于质量和长期影响力的评估标准。是建立同行评审的深度信任体系?还是构建一个能穿透时间维度的跟踪机制?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许多今天看来平平无奇的实验数据,可能在几十年后成为解决某个世纪难题的关键钥匙。这种评估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自由度。如果评估过于僵化,只会扼杀掉那些看似偏离主流、实则可能带来范式转换的“异端”想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能够平衡“责任感”与“探索欲”的评估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