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通信概论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何方白,蒋青,范馨月,曹建玲,庄陵,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15250391
字数:561000
页码:3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现代通信概论》从通信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通信各类系统及网络的组成、结构原理、关键技术、应用和发展,主要包括数字通信、现代信息交换、光纤传输、短波与超短波通信、数字微波与数字卫星通信、数字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及宽带接入等系统与技术,并力求反映现代通信的新内容。《现代通信概论》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叙述深入浅出,每章有基本内容的总结,并配有习题,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现代通信概论》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管理等专业及其他基于通信特色的各类专业本科学生现代通信概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专科生、科技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我最近在翻阅《后人类时代的伦理困境》,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脑洞大开,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人”这个概念的固有限制。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触,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高级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觉醒,以及人机融合(Cyborgization)对传统人权概念的冲击。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在空谈科幻,而是紧密结合了最新的生物工程和认知科学研究进展来进行推演。例如,书中对“责任主体”在AI深度介入决策链条后的模糊化处理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辩论,这在自动驾驶事故或者AI辅助医疗失误的场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长句中的每一个词语,因为作者的每一个转折都蕴含着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比较“硬核”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基础,但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索人类未来边界和自我定义的探索者来说,它提供的思想火花是无与伦比的,读完后,看待日常生活的目光都会变得不一样。
评分这本《信息时代下的数字鸿沟》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却又时常感到迷茫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那种空泛地批判“技术万能论”或者一味地渲染“技术威胁论”的层面,而是非常扎实地剖析了数据获取、数字技能、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之间造成的现实鸿沟。我特别欣赏它对“接入平等”和“使用平等”之间差异的深入探讨。你看,光有光纤铺到村口,如果村民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或者在线学习,那这光纤铺设的意义何在?书中用大量的案例研究支撑了这一点,比如对某西部偏远山区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引入后的实际效果的跟踪调查,那些数据分析得非常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深思。书中也提到了算法偏见如何进一步固化既有的社会不平等,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因为它揭示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捷”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社会学、经济学和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但行文却非常平实易懂,即便是对复杂模型不甚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绝对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会是一本枯燥的商业报告汇编,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这完全是一部描绘当代世界经济脉络的史诗级作品。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勾勒出了从东南亚某个小型电子元件工厂到欧洲终端消费市场的漫长旅程。书中对“黑天鹅”事件——比如几年前某港口罢工或者突发的自然灾害——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击垮看似坚不可摧的全球协作体系,分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欣赏它对“冗余”价值的重新定义。过去,企业追求“精益化”管理,但这本书清晰地论证了,在当前地缘政治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适当的“冗余”和多元化的采购渠道,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作者的文笔富有节奏感,穿插着对不同国家贸易政策的精彩对比,让原本复杂的宏观经济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在看一部关于资源调配的宏大纪录片,让人对我们日常所用的每一件物品的来龙去脉产生由衷的敬畏。
评分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实践》,这本书简直是城市规划师和热衷于社区绿化的居民的“圣经”。我之前总觉得生态保护是远离城市的宏大叙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城市内部也可以成为物种繁衍的绿洲。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详尽地记录了如何在高密度钢筋水泥丛林中,通过设置“昆虫旅馆”、恢复城市湿地边缘、以及采用本土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等具体操作,成功吸引了过去几十年里销声匿迹的鸟类和昆虫。书中对不同城市案例的对比分析特别有启发性,比如对比了新加坡的“垂直森林”模式和柏林的“野生化街道”策略,各自的优缺点一目了然。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强调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生态恢复,不是自上而下的工程,而是居民对身边微小生命的关注和呵护。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详实的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与自然共存的、充满希望的生活哲学。
评分《无形之墙:当代社会的信息茧房研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面精准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局限。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自然,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近距离观察到的种种怪现象。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个人访谈和社交媒体行为观察,展示了信息过滤机制是如何一步步将我们塑造成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的群体。特别是书中对“回音室效应”在公共议题讨论中的极端化表现的分析,令人警醒。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关于某项社会改革的民意调查,由于算法推送差异,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在两个不同的信息圈层中都被放大到了极致,导致完全无法进行有效的理性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主动跳出舒适区,去接触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陌生的观点,才是保持思维活力的唯一途径。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因为它直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易察觉的思维惰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