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路基础
: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宋清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300175539
字数:
页码:1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路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以强化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际应用为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兼顾弱电、强电不同专业需要编写而成。供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本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内容编排上深浅适宜、繁简得当,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又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便于学生自学。
宋清龙,长期从事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发表论文多篇。
项目四 谐振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项目描述:在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共振:当策动力的频率和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系统受迫振动的振幅大,这种现象叫共振。电路里的谐振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当电路的激励的频率等于电路的固有频率时,电路的电磁振荡的振幅也将达到峰值。实际上,共振和谐振表达的是同样一种现象。这种具有相同实质的现象在不同的领域里有不同的叫法而已。谐振电路在很多设备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电路单元,大到广播电台、航天飞机,小到一台普通的收音机、手机,都含有谐振电路。所以,了解谐振电路的功能,掌握几种谐振电路的典型电路结构,掌握谐振电路的基本的测量和调试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项目任务:1、掌握电感元件的标称值等参数意义,以及器件选择原则;
2、认识谐振电路,了解选频等基本特性;
3、掌握谐振电路频率等参数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学习内容:掌握电感的概念、标称值等参数意义,以及器件选择原则;谐振电路的种类、谐振原理及频率特性;掌握谐振电路频率等参数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任务一 各种不同类型电感元件的识别与选用
能力目标1、掌握电感的概念;2、熟悉电感元件的分类和功能应用;3、掌握电感元件的参数标注方法;4、熟悉电感元件的选用原则
一、电感的基本知识
1.电感的概念
电感器(电感线圈)和变压器均是用绝缘导线(例如漆包线、纱包线等)绕制而成的电磁感应元件,也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元器件之一,相关产品如共膜滤波器等。
电感器是用漆包线、纱包线或塑皮线等在绝缘骨架或磁心、铁心上绕制成的一组串联的同轴线匝,它在电路中用字母'L'表示。
2.电感器的主要构造
电感器一般由骨架、绕组、屏蔽罩、封装材料、磁心或铁心等组成。
(1).骨架 骨架泛指绕制线圈的支架。一些体积较大的固定式电感器或可调式电感器(如振荡线圈、阻流圈等),大多数是将漆包线(或纱包线)环绕在骨架上,再将磁心或铜心、铁心等装入骨架的内腔,以提高其电感量。
骨架通常是采用塑料、胶木、陶瓷制成,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制成不同的形状。
小型电感器(例如色码电感器)一般不使用骨架,而是直接将漆包线绕在磁心上。
空心电感器(也称脱胎线圈或空心线圈,多用于高频电路中)不用磁心、骨架和屏蔽罩等,而是先在模具上绕好后再脱去模具,并将线圈各圈之间拉开一定距离。
(2).绕组 绕组是指具有规定功能的一组线圈,它是电感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绕组有单层和多层之分。单层绕组又有密绕(绕制时导线一圈挨一圈)和间绕(绕制时每圈导线之间均隔一定的距离)两种形式;多层绕组有分层平绕、乱绕、蜂房式绕法等多种。
(3).磁心与磁棒 磁心与磁棒一般采用镍锌铁氧体(NX系列)或锰锌铁氧体(MX系列)等材料,它有'工'字形、柱形、帽形、'E'形、罐形等多种形状。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强到令人赞叹,完全不像某些老旧教材那样将知识点东拉西扯地堆砌在一起。作者显然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维度来审视整个电路学科的体系,从最基本的电学定律出发,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引入了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我尤其欣赏它对“为什么”的深度挖掘,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比如,在讲解基尔霍夫定律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使得我们对定律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再往后,涉及到半导体器件的部分,作者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构建清晰的物理模型,每一步推导都详略得当,让人能够跟上思维的步伐,而不是在某个复杂的微积分推导面前望而却步。这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同时也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了深化理解的绝佳视角。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知识的脉络在脑海中构建得无比清晰和稳固。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表现出一种罕见的、介于严谨学术与亲切指导之间的平衡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用词精准,没有丝毫的冗余或含糊不清之处。但在讲解那些容易让人困惑的概念时,笔锋一转,又变得如同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细语。它既能用规范的术语定义每一个元件的特性,也能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电势概念,例如将电荷的流动比作水流中的“压力差”和“管道阻力”。这种双重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认知维度。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常常会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的联系和对比,这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点的孤立存在,帮助大脑建立更丰富的知识网络。这种行文方式,让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互动性,让人感觉作者一直在与我们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智力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对于自学者来说,这种“陪伴感”是无比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到内页,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独运。拿在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感到踏实,仿佛握住了知识的重量。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光滑却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表的绘制,线条清晰,色彩搭配得当,即便是复杂的电路图也能一眼看清关键部分,不像有些教材,图画得跟涂鸦似的,看着就头疼。更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阅读习惯,关键概念的标注、术语的解释都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正文之间,既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确保了重点的突出。章节之间的过渡也设计得非常自然流畅,知识点的铺陈循序渐进,让人感觉自己是在攀登一座结构严谨、风景宜人的知识高山,而不是在迷宫里乱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学习本身都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对于那些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别提它内在蕴含的丰富信息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展示了出版界应有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实战层面上,这本书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理论书籍,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一旦要应用到实际电路设计或故障排除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仿佛纸上谈兵。然而,这本书在理论介绍的间隙,穿插了大量贴近工业界和实验室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选择得极其精妙,覆盖了从基础的直流电源到复杂的反馈系统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的习题,而是完整的“问题-建模-分析-验证”的流程展示。例如,在讨论运算放大器应用时,它不仅给出了理想模型的分析,还细致地指出了在非理想情况下,例如输入偏置电流和共模抑制比对实际性能的影响,并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方法。这种强调“工程实践”的导向,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可迁移性。读完相关章节,我立刻就能拿起万用表和面包板进行验证,而不是空泛地停留在数学公式上。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的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工程教材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卓越。
评分这本书在对前沿技术和历史脉络的把握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视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经典电路理论的“舒适区”,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演进融入到理论的阐述中。例如,在介绍晶体管的发明及其对电路分析带来的范式转变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工作原理,还简要回顾了真空管时代的局限性,使得读者能从历史的纵深感中,更深刻地理解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的驱动力。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并未回避现代电路设计中面临的挑战,比如高频效应、功耗优化等,虽然不求深入到特定领域(毕竟这是一本基础教材),但能提及这些方向,无疑为读者指明了未来深入学习的路径,起到了极佳的“导航”作用。这种对学科“全景图”的描绘能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入门教材,更像是一份浓缩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学科发展路线图,让人在打好地基的同时,也能对宏伟的建筑蓝图有所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