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军著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体育史
  • 文化史
  • 中西交流
  • 思想史
  • 社会史
  • 体育文化
  • 近代中国
  • 西方体育
  • 认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103183
商品编码:296918414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定价:43.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8元,折扣67

作者:张晓军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梳理1840年到1937年这一历史时期,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方传入的体育活动认识与理解的变化过程,来分析与解释当前我国各种体育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并进一步以西方体育为切入点来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对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流变与转型:从“健身”到“强国”的观念演进(1840-1937)》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1840年至1937年间,中国社会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中,对体育观念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转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巨变,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思潮如潮水般涌入,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认知。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未能置身事外,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功能与价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本书将聚焦于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对于西方体育的认知如何从最初的陌生、好奇,到逐渐理解、接纳,并最终将其纳入自身社会改造与国家建构的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体育思想体系。 第一章:晚清初遇:西来体育的零星印记与模糊认知(1840-1900) 本章将勾勒出晚清时期,西方体育概念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图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传教士的到来,一些西方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赛跑、跳跃、体操、球类运动等,开始零星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的视野中。然而,此时的国人对这些活动大多知之甚少,将其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洋玩意,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本书将梳理当时的文献资料,例如官方奏折、报刊记载、个人日记、游记等,考察西方体育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具体形式,以及国人对其最初的反应和解读。 通商口岸的“异域风情”: 聚焦于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记录西方人组织的体育活动,如马术表演、帆船比赛等,以及中国民众围观的景象。分析当时社会阶层对这些活动的态度差异,是好奇、是鄙夷,还是隐约的羡慕? 传教士的角色: 探讨传教士在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中的作用,他们如何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或教育手段引入中国,以及其初期传播的效果和遇到的阻力。 “西学东渐”的初期碎片: 分析在零星的“西学东渐”思潮中,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是如何被纳入介绍西方的范畴,但往往是模糊、片面,甚至是带有误解的。 传统观念的审视: 考察当时国人的传统观念,如“重文轻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对西方体育的接受度。 第二章:变革曙光:维新思潮下的体育觉醒与功利诉求(1900-1911) 进入20世纪,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刺激,中国社会的变革呼声日益高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将强国富民作为核心目标,开始系统地反思中国积弱的根源。在这一背景下,体育逐渐被提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议事日程。本书将重点分析维新派如何将西方体育视为“强种健民”的有效手段,并积极倡导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体育课程。 “体格衰弱”的警觉: 详细阐述维新派对国民体格衰弱现状的担忧,以及其与国家军事实力、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联系。 体育的“功利性”解读: 深入分析维新派将体育与“尚武精神”、“民族意志”、“国家栋梁”等概念联系起来的论述。体育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培养公民体魄、增强民族体质的必要途径。 教育改革中的体育: 考察维新派在教育改革纲领中,如何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在学校设置体育课程、训练体操、举办运动会等。 早期体育社团的萌芽: 探讨清末出现的早期体育组织,如“体育研究会”、“青年体育会”等,分析其成立背景、宗旨和活动内容。 第三章:民国初兴:体育教育的推广与现代化的尝试(1912-1927)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重塑的过程中,体育教育被赋予了更为明确的地位和任务。政府开始积极推广体育,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本书将考察民国初年,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普及情况,分析各种体育思潮的涌现,以及中国体育界在学习、引进西方体育项目和组织形式方面的努力。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分析“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的推动作用,体育被视为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堂体育的普及: 梳理民国初年各类学校(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教学内容和师资状况。 体育社团的繁荣: 考察在这一时期,各种体育团体、运动俱乐部、体育爱好者组织的蓬勃发展,分析其活动范围和影响力。 引进与本土化: 探讨中国体育界如何积极引进西方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田径等),以及在引进过程中,如何尝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体育救国”的思潮: 分析“体育救国”、“强种保国”等口号在社会上引发的广泛共鸣,以及其在民众中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多元并进:西方体育思潮的碰撞与中国本土体育的探索(1927-1937)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体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体育界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西方先进的体育理论、训练方法、竞赛组织等被更深入地引进和研究;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体育文化和传统项目也开始受到重视,并尝试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本书将关注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界在吸收西方经验的同时,如何进行本土化探索,以及不同体育流派的碰撞与融合。 专业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辩证: 分析在国民党政府的推动下,竞技体育(如奥运会参赛、国家体育训练体系建立)与大众体育(如全民健身、学校体育普及)各自的发展特点和相互关系。 身体训练方法的引入: 考察西方先进的身体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理论在中国体育界的传播和应用。 体育的社会功能再认识: 分析除了“强种”之外,体育在社会公平、民族凝聚力、国民精神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被进一步挖掘和强调。 体育与民族主义的情感联系: 探讨在国家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体育如何被赋予更强的民族主义色彩,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 考察在现代体育潮流中,中国传统武术、体操、健身方法等如何被重新审视和整理,并尝试融入现代体育体系。 结论:嬗变的意义与历史的启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1840年至1937年间,近代中国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过程进行总结和梳理。我们将回顾这一时期,体育观念如何从最初的模糊认知,发展到被赋予民族复兴的使命,再到成为国民教育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量、关键人物、重要事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核心观念的演进: 梳理“健身”到“强种”再到“强国”的体育观念演进逻辑。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动: 总结西方体育如何被选择性地吸收,以及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变化。 体育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论述体育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变迁。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结合当今体育发展,反思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国人体育认识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转型的丰富面向,理解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承载着民族的期盼、社会的变革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侧面的深刻揭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真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光是听名字就能想象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那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很感兴趣,而体育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那个时代的演变,肯定折射出许多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观念的碰撞。1840年到1937年,这跨度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恰好是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经历内忧外患、不断探索自身道路的关键时期。西方体育的传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项目引进,它背后一定伴随着价值观、教育理念、民族意识乃至于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和融合。我想,书中一定详细描述了早期国人是如何看待这些“西洋玩意儿”的,是惊奇、排斥,还是好奇?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国人又是如何逐渐理解体育的健身、教育、甚至民族主义功能?书名中的“嬗变”二字,预示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接受、理解,乃至主动学习和融合,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戏剧性和研究价值。我很期待书中能呈现出那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和思潮,让我能更生动地感受到这段历史的脉络。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体育史,往往能窥见其精神面貌的变迁。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好奇心。它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些西方运动项目是如何进入中国,而是深入探讨了国人“为何”接受、如何理解这些运动,以及这种理解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从最初对体操、兵操等带有军事和健身意味的体育形式的关注,到后来对田径、球类等更具竞技性和娱乐性的运动的接纳,这其中折射出的社会思潮转变,例如从“体格”到“体能”,从“身体”到“人格”的认识提升,都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对民国时期体育的描述尤其让我着迷,那个时期,一边是国家内忧外患,一边又是现代体育的萌芽和发展,这种张力使得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承载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我想,书中一定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才能够如此细致地展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是它可能讲得会比较枯燥,毕竟是学术研究性质的。但翻开目录,我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通过“体育”这个独特的切入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门。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带来的“强身健体”观念,到清末新政时期体育教育的初步发展,再到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兴起与民族抗争相结合,这其中蕴含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逻辑变化,绝对值得深入挖掘。我猜想,书中会详细分析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体育的认识是如何从最初的“奇技淫巧”印象,逐渐转变为一种认识到其对国家民族强盛重要性的过程。例如,也许会提到一些士大夫阶层对体育的抵触,或者一些先驱者如何奔走呼吁,将体育作为复兴民族体魄的手段。1937年这个时间节点也很有意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更加严峻时期的开始。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体育是如何成为一种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力量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旅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1840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国人对于西方体育认知的每一次细微变化都捕捉得相当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对体育看法的区分和对比。比如,书中可能详细描绘了早期传教士和外交官带来的体育活动,在少数精英阶层中的试探性接受;接着又探讨了维新派和革命党如何将体育与“救亡图存”的大业联系起来,试图通过体育来塑造“新民”;再到后来,国民政府时期,体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体育、业余体育蓬勃发展,这些都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认知演变图谱。书中没有回避当时存在的争议和阻力,例如一些传统观念对体育的排斥,或者对西方体育“娱乐至死”的担忧,这些都让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那种既迷茫又渴望进步的复杂心境。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体育”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所扮演的远超我们想象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甚至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体育概念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在1840年至1937这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接纳、并最终将西方体育本土化、融入自身的文化语境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清末民初时期,体育与教育改革、与军事强国理念相结合的论述感到震撼,以及后来民国时期,体育在凝聚民族精神、抵御外侮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那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零散引进到系统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智慧与艰辛。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那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体育是如何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重塑民族形象的重要力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