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及课程设计
定价:23.00元
作者:申永山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113497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及课程设计》是一本包括电工电子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实用教材,是与“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并且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的指导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及课程设计》是编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当前教学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编写的,内容包括:现代电工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EDA软件EWB;电工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及课程设计》借助先进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既满足了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的需要,又为开发性实验和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条件。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及课程设计》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供高等理工科院校本、专科的机械类、材料类、化工类、建筑类、计算机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使用,也可供成人教育、函授、夜大学和职工大学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尝试利用这本书中的内容来完成一个小型智能温控系统的课程设计,结果发现本书内容与实际的系统集成需求相去甚远。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基础的直流电源稳压电路,比如使用7805三端稳压器,这固然是基础,但对于一个现代课程设计而言,引入更多的开关电源拓扑,比如 Buck 或 Boost 变换器,来提高效率和便携性才是关键。书中对微控制器(如Arduino或STM32)的应用部分几乎是空白的,仅用几页纸提到了“连接一个LED灯并让它闪烁”,这对于一个名为“课程设计”的书籍来说,简直是一种敷衍。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系统化思维和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但这本书提供的只是孤立的、静态的电路模块。它没有引导读者如何将传感器采集、信号调理、数据处理和最终的输出控制整合起来,整个设计流程是断裂的,让人感到自己像是在做一系列不相关的、没有明确目标的练习题。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理解书中关于“功率器件选型”的那一节,结果只感到一头雾水。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半导体物理和热力学的基础知识,直接跳到了复杂的参数对比,比如如何权衡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书中给出的表格数据非常陈旧,引用的器件型号大多是现在市场上已经停产的型号,这使得我根本无法在实际采购或仿真软件中找到对应的模型进行验证。更让人抓狂的是,实验指导部分极其简略,它只是告诉你“选择一个合适的MOSFET并搭建驱动电路”,但对于“如何计算栅极驱动电流的峰值”以及“如何设计合适的下拉电阻以防止误触发”这些关键的工程细节却只字不提。我的实验板搭建起来后,驱动波形总是出现严重的振铃现象,但翻遍全书也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指导。这本书对于“课程设计”的指导,显得极其空泛和不负责任,仿佛只是为了凑齐一个章节数而强行加入的文字堆砌,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读完后只会让人对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产生更大的怀疑。
评分这本“实验及课程设计”手册在排版和图示质量上,暴露出了严重的低成本制作痕迹。电路原理图的线条粗糙,标注模糊不清,很多关键的元件符号和引脚编号都容易混淆。例如,在讲解运放电路时,正负输入端的标识经常与反馈回路的连接点纠缠在一起,我不得不频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才能确定正确的接线方式。更糟糕的是,配套的软件和仿真资源完全缺失。在今天的电子技术学习中,SPICE仿真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帮助我们提前验证电路的可靠性并进行参数优化。这本书完全没有提及任何主流的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更别提提供可供下载的工程文件了。读者如果想跟着书中的步骤进行仿真验证,几乎需要从零开始重新绘制电路图、输入参数,这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门槛和时间成本。这种对学习辅助工具的忽视,反映出编者对当代电子工程实践脱节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灾难,那种过时的蓝色和粗糙的字体搭配在一起,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材。我原本对“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及课程设计”这个主题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结合现代前沿技术、比如嵌入式系统或者物联网应用的前沿实验项目。然而,翻开目录后,我的热情瞬间被浇灭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基础元器件的简单测试和搭建一些非常基础的电路,比如简单的RC滤波电路,还有一些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的步骤。这些内容,即便是初级电子爱好者,也能在网上找到无数免费的教程。我花了很大篇幅去阅读关于示波器使用的章节,期望能学到一些高级的波形分析技巧,结果它仅仅是教你如何“调频”和“调幅”来观察一个方波,缺乏对信号完整性、噪声抑制等实际工程问题的探讨。整体来说,这本书更像是给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电子学的小白准备的入门导览,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通过实验提升设计能力的读者来说,价值微乎其微。它缺乏深度,更像是对理论知识的机械性重复,而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挑战。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充满了僵硬的、翻译腔十足的术语堆砌,读起来非常枯燥乏味,完全丧失了教育材料应有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大量的长难句和生僻的专业词汇,使得即便是合格的理工科学生,在初次阅读时也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描述一个三极管开关特性时,作者会使用诸如“其饱和区工作点之跨越特性依赖于基极驱动电流的精确控制”这类晦涩的表述,而不是用更直观的“确保三极管完全导通,基极电流要足够大”来解释。阅读体验极差,让人很难保持持续的专注力。我希望一本实验指导书能够用更生动、更具操作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动手热情,而不是像在研读一份晦涩难懂的旧专利文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严重拖累了本应实用的实验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