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电路与系统
定价: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唐志宏,韩振振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5635157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本书是由具有多年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编写,密切结合实际,概念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便于教学和学习。
本书内容包括数字电路基础、集成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电路、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脉冲波形产生和定时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数字系统设计举例等,各章附有习题和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校电子信息、计算机及自动化类等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感兴趣的读者的自学读物。
章 引言
1.1 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
1.2 数字逻辑和逻辑代数
1.3 数字集成电路和器件
第2章 数字逻辑基础
2.1 数制与代码
2.2 基本逻辑运算和逻辑门
2.3 逻辑函数及逻辑代数公式
2.4 逻辑函数标准表达式
2.5 逻辑函数化简
2.6 逻辑函数的门电路实现
习题
第3章 集成逻辑门
3.1 概述
3.2 CMOS逻辑门
3.3 TTL逻辑门
3.4 ECL逻辑门
习题
第4章 组合逻辑电路
4.1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
4.2 加法器
4.3 算术逻辑单元
4.4 编码器
4.5 译码器
4.6 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
4.7 数值比较器
4.8 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冒险
4.9 VHDL语言
4.10 组合逻辑电路VHDL设计举例
习题
第5章 触发器
5.1 基本RS触发器
5.2 时钟触发器
5.3 边沿触发器
5.4 主从触发器
5.5 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5.6 触发器的激励表及相互转换
5.7 集成触发器
习题
第6章 时序逻辑电路
6.1 概述
6.2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6.3 计数器
6.4 寄存器
6.5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6.6 时序逻辑电路VHDL设计举例
习题
第7章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8章 脉冲波形产生和定时电路
第9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
0章 数字系统设计举例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 典型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国标逻辑符号及说明
参考文献
作为一个自学者,我最看重教材的易读性和专业术语的解释深度。这本书在这两方面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严谨,但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晦涩。对于那些首次出现的重要概念,作者总会用通俗易懂的类比进行初次解释,比如将组合逻辑比作瞬间响应的计算器,将时序逻辑比作有“记忆”的设备,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此外,书后附带的术语表和符号索引功能异常强大,查找效率极高。更值得称赞的是,全书对一些关键公式和定理的引用都非常规范,标注了其来源和适用范围,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当我遇到不理解的术语时,只需翻到书后对应的索引,就能迅速定位到第一次出现该术语的上下文,并附有详细的数学推导或物理意义解释。这种系统化的知识组织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本随时可以查阅和引用的专业参考手册,其长期使用价值非常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很有质感的哑光处理,主色调是沉稳的深蓝色,搭配上简洁而有力的银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本来以为这种偏技术类的书籍在视觉上都会比较枯燥,但拿到手之后发现,出版社在细节上真的下了不少功夫。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厚度适中,手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或者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合理,章节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服。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个简短的引言,概括了本章的核心内容,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把握学习重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大量的图示和示意图,绘制得非常精细,线条流畅,配色专业,即便是复杂的逻辑电路图,也能一眼看明白其工作原理,这比单纯依赖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我甚至注意到一些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作者都用不同的颜色做了标记和注释,这种贴心的设计,让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数学部分也变得亲切起来。总的来说,从物理接触这本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与匠心,这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打下了一个极佳的心态基础。
评分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认证考试,急需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基础理论并提供足够实战案例的参考书。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极其扎实,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花哨的前沿技术,而是从最底层的布尔代数和逻辑门开始,循序渐进地搭建起整个数字系统的理论框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时序逻辑电路那一部分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D触发器、JK触发器这些基本元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亚稳态、竞争冒险等“疑难杂症”,并提供了详尽的排错思路和优化方案。书中穿插的那些“专家手记”栏目,简直是点睛之笔,这些片段通常会引用一些真实工业设计中的失败教训或者成功的经验总结,让读者能立刻意识到书本知识和真实工程环境之间的巨大鸿沟,并学会如何弥合它。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手把手地带你入门,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材。它强迫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这种深度思考的训练,对于提升我的工程素养价值连城。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简直是“魔鬼级别”的考校,但也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它的难度梯度设置非常科学,前几章的练习题旨在巩固概念的清晰度,让你确保没有误解任何基本定义。但进入中后期,练习题的复杂度和广度陡然增加,很多题目都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需要你结合多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我记得有一道关于状态机优化的题目,要求在满足特定时序约束的条件下,最小化寄存器数量,这道题我卡了整整两天,最终通过查阅书中某个角落提到的关键定理才恍然大悟。更棒的是,配套的答案解析部分做得极其详尽,它不仅仅给出了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不止一种可能的解题思路,甚至会分析每种思路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这种高强度的脑力激荡,让我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牢固程度,感觉就像是亲自经历了一次小型项目的设计与迭代,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问题解决信心。
评分坦白讲,我本来对任何关于“系统”二字的教材都有点本能的抵触,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冗长和概念的抽象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逻辑非常巧妙,仿佛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建筑工程。它没有把各个模块割裂开来,而是始终强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比如,在讲解存储器层次结构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SRAM和DRAM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他立刻将其与CPU的缓存设计联系起来,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需要多级缓存,以及每一级缓存的命中率对整体系统性能的影响机制。这种“带着目的去学习”的感觉,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书中那些复杂的系统级框图,不仅数量多,而且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很多地方甚至采用了动态的流程图模拟来解释异步操作的交互过程,这对于理解那些涉及多个时钟域交互的复杂场景极为关键。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掌握了几个组件的知识,而是对一个完整的、能实际运行的数字设备有了整体的、全局性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