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
: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王瑞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11344001
字数:515000
页码:2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共分为8章: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第2章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第3章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第4章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第5章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第6章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第7章系统函数,第8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信号到系统,从连续系统到离散系统,从输入、输出方程到状态方程,从时域到变换域,以统一的观点阐明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本书主要特点是:以“实用”为原则,压缩繁琐的理论推导,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从易到难,难易结合;例题、习题紧扣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在学习经典理论基础的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使用现代计算机仿真和辅助设计工具MATLAB来分析信号与系统问题的方法,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本书由潍坊学院的王瑞兰担任主编。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重强调了信号的分解特性和系统的线性时不变特性,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有:信号与系统基础,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函数以及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处理,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折磨。我得承认,当我试图理解某个系统框图时,常常需要将书本旋转九十度,甚至一百八十度才能勉强看清那些箭头和方框之间的连接关系。很多关键的示意图,比如卷积的图形化表示,画得过于抽象和紧凑,原本复杂的概念,在这样拥挤的布局下,显得更加令人望而却步。我甚至怀疑设计排版的人是不是故意想考验读者的空间想象能力。更让我抓狂的是,公式的编号和正文的引用经常出现跳跃和不连贯的情况,有时候翻到后面章节,突然冒出来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符号,得赶紧翻回前面的页码去查找,一来二去的,阅读的连贯性就被彻底打断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大大降低,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我不得不自己准备大量的草稿纸,将书本上的每一个核心概念和图示都重新抄写和绘制一遍,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构”这些信息,才能让它们在我脑子里真正地固定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旨在提供愉悦阅读体验的教材。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概念一致性上的执着。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术语的使用有着近乎苛刻的一致性,从头到尾,对于每一个定义,比如什么是线性、什么是时不变,都有着清晰且不可动摇的界限。这对于一个长期接触不同教材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品质。很多其他教材为了图方便,会随着章节推进,对一些基础概念进行模糊化处理,或者引入新的、但定义上略有冲突的术语,导致学习者在整合知识体系时产生混乱。但这本书没有,它像一座用精确几何学搭建的知识殿堂,每一块砖石都放置得一丝不苟,承重力十足。虽然这意味着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适应它最初建立的这套严密体系,但一旦你成功融入其中,你会发现,你对整个学科的认知框架会变得异常坚固,那些来自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能更好地被“对号入座”。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教了你多少“技巧”,而在于它为你构建了一个无可指摘的、自洽的理论世界观。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部分,简直就是作者对读者的终极“惩罚”。每一章末尾的练习题,数量不算多,但难度梯度分布得极其不均匀。前几道题还算友好,让你巩固一下刚刚学到的基本操作,但一旦进入到中后部的题目,画风突变,它们往往要求你综合运用好几个章节的知识点,而且解题路径常常是多角度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流程。我记得有道题,涉及到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需要结合Z变换和状态空间表示法进行联合求解,我在上面卡了整整两天,翻遍了书中的所有例题和注解,才勉强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思路。这些习题的价值在于,它们迫使你从一个应用者的视角,真正地去思考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场景中被构造和验证的。但这过程中的挫败感也是巨大的,感觉自己像个笨拙的学徒,面对着一块块坚硬的璞玉,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雕琢。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做对题”中获得满足感的书,而是让你在“搞懂题”后获得真知的书。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那个厚度就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封面设计得挺规整,但内容嘛,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啃完了前三章,感觉脑细胞的损耗速度比我熬夜写论文还快。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翻阅,随便看看就能领会个七七八八的读物。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推导过程都写得密不透风,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喘息和自行脑补的空间。你得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生怕错漏了一个下标或者一个积分符号,不然下一段的逻辑链条可能就断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傅里叶分析那块印象深刻,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科普读物,只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干什么用的”,而是深入到了数学本质,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强行把你拉到了一个高耸的理论顶端,让你俯瞰整个信号世界的运行轨迹。虽然过程很煎熬,但当我最终能自己推导出几个关键的变换公式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一下子掌握了一把开启更深奥知识的钥匙。这本书绝对是硬核爱好者的福音,但对于只想了解个大概的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纯粹渴望才能坚持下去。
评分说真的,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方向。它对抽象概念的探讨,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书中对“稳定性”和“因果性”的定义和证明,简直就是对逻辑思维的终极挑战。它不会用那些温和的语言来引导你接受这些概念,而是直接将最底层的数学模型砸到你面前,要求你自行去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那些收敛条件的推导,每一次尝试理解为什么在特定条件下系统会崩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逻辑战争。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欧洲哲学派”,喜欢用一系列严密的命题和反证来构建理论大厦,中间几乎没有闲聊或生活化的比喻来缓解阅读的枯燥感。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拥有扎实数学基础,并且对理论的“为什么”抱有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准备的。如果你的目标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者快速掌握应用技巧,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筋疲力尽,因为它更看重的是对基础理论的绝对掌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