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

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瑪利亞,郝紅尉 著
圖書標籤:
  • 攝影史
  • 攝影批評
  • 文化史
  • 19世紀
  • 藝術史
  • 視覺文化
  • 媒介研究
  • 法國
  • 歐洲
  • 技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愛讀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807131656
商品編碼:2969208290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5-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

定價:28.00元

作者:(美)瑪利亞 ,郝紅尉

齣版社:山東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8071316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劍橋攝影縱覽係列叢書提齣並論述瞭有關攝影史的種種問題。該叢書特彆將文化史、科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史、政治學和人類學聯係起來。*為突齣的特點是,該書詳細論述瞭攝影對其他學術領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攝影自問世以來受到的其他藝術形式和知識學科的影響。
攝影既是一種變化著的技術,又是個人經曆和社會經驗方麵有益和有害的變革的一種方便的隱喻;攝影既是一種觀念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在自然和文化之間不斷地勾畫其明顯的分界綫。本書詳細論述瞭攝影對其他學術領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攝影自問世以來受到的其他藝術形式和知識學科的影響……

內容提要


本書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瞭頗具見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復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瞭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摺射齣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瞭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攝影與攝影批評傢》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瞭頗具見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等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復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瞭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摺射齣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瞭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目錄


插圖目錄
前言 攝影即當今世界
章 攝影話語的起源
後來,達蓋爾來瞭
隨心所動的復製:用攝影所闡釋的自然和自然性
製造圖片的機器
湯姆斯·威基伍德與攝影史前史:界定失落的環節
知識政治:攝影話語
長久的持續
副本、摹本、幻影
現代成批製作的影像
結論
第二章 19世紀思潮中的攝影和現代性
作為現代主義神話的攝影史
攝影與技術的變革
科學之進步/藝術之進步
攝影與進步
攝影,支持與反對
民主的藝術
普通照片
總結
第三章 藝術、攝影與社會
導論
高雅藝術攝影
天纔與犧牲的科學
像繪畫的照片
與藝術的關係
後攝影與前提斐爾派運動
藝術、攝影與社會:艱難的休戰
總結
第四章 被迫獲得自由:攝影、掃盲與大眾文化
導論
掃盲:概述
有教育意義的革命
大型圖片畫廊
人們將從事各種收藏
事實,事實,事實
知識界精英
嚴格的黑白特徵
心靈世界
結論
第五章 現代性的誘惑
導論
愛默生:概論
科學與藝術
形而上學之後的攝影
實證主義、進化、文化與攝影
頹廢
英國人對印象派的印象
我們是新人類
挽歌式的現代主義:一些總結
結束語 幽靈——攝影與現代人
注釋
參考書目概述

作者介紹


瑪麗·沃納·瑪利亞是美國锡拉庫紮大學攝影史與攝影理論史教授。教授的課程包括藝術史、當代藝術理論與攝影史。發錶過眾多關於所授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論文和評論。該書英文版於1997年齣版,被譽為當年齣版的兩種*的攝影史圖書之一。近期又齣版瞭《攝影:文化史》。

文摘


序言



攝影的誕生與早期迴響:1839-1900年間的藝術、科學與社會之辯 攝影,這項在19世紀中葉橫空齣世的革命性技術,其誕生不僅是對視覺記錄方式的顛覆,更是深刻觸及瞭當時的藝術理念、科學認知以及社會結構。從1839年達蓋爾銀版法的公開宣布,到1900年攝影作為一種成熟的藝術媒介和日常工具的初步確立,這六十餘載光陰,是一場關於攝影身份、價值與功能的激烈辯論,是一幅由無數影像、文字與思想交織而成的宏大文化史畫捲。 一、 科技的奇跡與藝術的焦慮:攝影的早期身份睏境 1839年,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的“銀版法”和威廉·亨利·福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紙基底印法”幾乎同時嚮世界宣告瞭攝影的誕生。這兩種技術,盡管原理迥異,卻共同引發瞭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早期,攝影更多地被視為一項科學奇跡,一種能夠精準捕捉現實、媲美上帝之手的“機械之眼”。科學傢們對其成像的物理與化學過程著迷,藝術傢們則對其“客觀性”感到不安。 在那個崇尚手繪與技藝的時代,攝影的齣現無疑對傳統繪畫藝術構成瞭嚴峻挑戰。許多畫傢、評論傢和公眾,將攝影視為對藝術的威脅,認為它剝奪瞭藝術的靈魂,將創造力簡化為機械的復製。攝影作品的“逼真”與“冰冷”,似乎與藝術所追求的“情感”、“想象”與“精神性”格格不入。因此,早期對攝影的討論,充斥著對它是否能被視為“藝術”的質疑。 這種質疑並非空穴來風。攝影師們也在探索自身技術的藝術潛力。一些人嘗試模仿繪畫的構圖與光影,將攝影作品打造成古典肖像畫的替代品。例如,一些肖像攝影師利用布光技巧、背景道具,力求在照片中營造齣油畫般的質感和尊嚴感。同時,其他攝影師則開始捕捉現實的瞬間,展現自然風光、城市景象,以及普通人的生活,試圖發掘攝影在記錄時代變遷、反映社會現實方麵的價值。 二、 媒介的演進與錶現的探索:從“復製”到“創造”的轉型 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從早期的昂貴、復雜的銀版法,到更易於傳播的紙基底印法,再到後來更為便捷的濕版攝影、乾版攝影,攝影的傳播速度和普及程度大大提高。這不僅降低瞭攝影的門檻,也為更多人參與到攝影創作與批評中提供瞭可能。 在這一時期,湧現齣瞭一批對攝影媒介特性進行深入思考的批評傢和理論傢。他們開始區分“攝影”與“被拍攝的現實”,強調攝影師在選擇拍攝對象、構圖、曝光、顯影等環節中的主觀能動性。攝影不再僅僅是“被動記錄”,而是“主動創造”。 例如,一些評論傢開始倡導“藝術攝影”的概念,主張攝影師應當超越對現實的簡單復製,通過對光影、綫條、形式的精心組織,以及對特定題材的選擇與處理,來錶達情感、傳遞思想。他們藉鑒繪畫理論中的構圖、焦點、空間等概念,試圖為攝影藝術建立一套自身的審美原則。 同時,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攝影在記錄科學現象、輔助科學探索方麵的作用日益凸顯。無論是天文學、醫學,還是地理學、考古學,攝影都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科學界對攝影的“客觀性”與“精確性”給予瞭高度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瞭攝影的社會地位。 三、 社會的映照與批評的目光:攝影的社會功能與倫理考量 19世紀下半葉,西方社會正經曆著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劇烈變革。攝影以其強大的記錄能力,成為瞭捕捉時代巨變的絕佳媒介。大量的攝影作品記錄瞭工廠的生産、城市的擴張、貧睏的生活、殖民地的風貌,以及社會運動的場景。 這些影像,不僅僅是客觀的記錄,更成為瞭社會批評的有力武器。攝影師們通過鏡頭,揭示瞭社會的不公、貧睏的根源、人性的掙紮。例如,雅各布·萊斯(Jacob Riis)的紀實攝影,深刻揭露瞭紐約貧民窟的殘酷現實,引發瞭公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並推動瞭相關改革。 與此同時,攝影也成為瞭社會階層展示自我、鞏固地位的工具。富裕階層熱衷於拍攝精美的肖像照,記錄傢族的輝煌。攝影也成為旅行、社交、紀念的重要載體,融入瞭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這一過程中,攝影批評也開始關注攝影作品的社會影響。批評傢們討論攝影作品的意識形態傾嚮、其如何塑造公眾的認知、以及它在維護或挑戰現有社會秩序方麵的作用。一些批評傢認為,攝影作品可能帶有偏見,反映的是攝影師或委托人的視角,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批判性解讀。 四、 影像的民主化與文化的分野:麵嚮20世紀的展望 到1900年,攝影已經從一種新奇的科技發明,演變為一種成熟的視覺媒介。膠片技術的進步、相機的小型化和普及,使得攝影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的專利,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拿起相機,記錄生活。 這一時期,攝影的藝術地位也得到瞭初步的認可。一些攝影作品開始在畫廊和展覽中展齣,並受到藝術界的關注。雖然關於攝影是否能與傳統藝術相提並論的爭論仍在繼續,但其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的價值,已經逐漸被接受。 同時,隨著攝影的廣泛傳播,也催生瞭不同類型的攝影實踐和文化。紀實攝影、風光攝影、肖像攝影、藝術攝影等門類逐漸清晰。攝影的批評也走嚮更加多元和細緻。 1900年,攝影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它既承載著科學的嚴謹與客觀,又蘊含著藝術的想象與錶達。它既是社會現實的忠實記錄者,又是文化觀念的塑造者。攝影與攝影批評傢們在1839年至1900年間展開的這場波瀾壯闊的文化史辯論,為我們理解攝影的本質、其在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奠定瞭深厚的基礎,也為即將到來的20世紀,攝影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進一步融閤與發展,拉開瞭序幕。在這個百年之交,攝影的未來充滿瞭無限可能,它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滲透並重塑著人類的文明。

用戶評價

評分

《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這個書名,就像一封來自過去世界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那個變革的年代。我一直覺得,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如果脫離瞭它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就像是沒有根係的浮萍。這本書承諾將攝影放在1839年至1900年這段紛繁復雜的曆史時期中進行考察,這讓我倍感興奮。我設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當時的社會思潮、藝術運動、以及科技的進步,並將這一切巧妙地與攝影的發展和評論聯係起來。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時代,攝影是如何挑戰傳統的視覺模式的?它是如何被用來記錄曆史、描繪社會、還是被賦予瞭新的藝術生命?而那些“攝影批評傢”,他們又是誰?是藝術傢、哲學傢、還是專門的評論傢?他們是如何在缺乏既有理論框架的情況下,為攝影這門新生藝術摸索評價標準的?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令人驚喜的發現,比如某個被低估的攝影流派,或者某個被遺忘的、影響深遠的攝影評論傢。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項技術是如何在人類的觀察、解讀和評價中,逐漸獲得文化意義的。

評分

當我看到《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這個標題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無數的暗房、閃光燈、還有那些嚴肅討論著影像的知識分子。我一直對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文化氛圍非常著迷,那個時代充滿瞭變革與碰撞,而攝影的齣現無疑是其中最具顛覆性的技術之一。我預感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攝影本身,更是在探討攝影如何被這個社會所理解、所接納、甚至所塑造。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當時報刊、雜誌上關於攝影的評論文章,揭示攝影在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群體中的接受程度和爭議焦點。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PS,每一張照片都來之不易的年代,攝影師們如何努力去捕捉“真實”?而那些評論傢們,他們又如何在“真實”與“藝術”之間遊走,給齣他們的判斷?我特彆好奇,是否有一些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攝影大師,在當時就已經被批評界所關注?他們的作品是如何被解讀的?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文化偵探之旅,去發現那些被曆史的塵埃所掩蓋的關於攝影早期認知和評價的綫索。

評分

這本《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在我看來,簡直是一把解鎖那個時代視覺密碼的鑰匙。我一直覺得,評價一個事物的價值,離不開同時代的眼光,尤其是那些能夠洞察先機、引領思潮的聲音。這本書聚焦於1839年到1900年這個關鍵時期,在我看來,這正是攝影從呱呱墜地到逐漸成熟,並開始深刻影響藝術、社會乃至個人身份認同的黃金時代。我迫切想知道,在那時,攝影評論是怎樣一種存在?它與文學評論、繪畫評論有什麼異同?那些評論傢們,他們是攝影的早期擁躉,還是持懷疑態度?他們是如何在技術層麵和美學層麵進行分析的?我尤其好奇,當攝影的“真實性”與藝術創作的“主觀性”發生碰撞時,評論傢們是如何調和的?他們提齣的觀點,是否為後世的攝影理論奠定瞭基礎?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對一些重要攝影傢作品的深入解讀,以及對當時有影響力的評論文章的詳細分析,甚至可能是針對同一件作品,不同評論傢截然不同的評價。我希望能看到,通過這些文字,我能更清晰地理解攝影在那個時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從一個新奇的玩意兒,逐漸被塑造成一種具有強大文化力量的媒介。

評分

讀到《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那個充滿古典韻味的時代,以及一種新興藝術形式的誕生。我一直對攝影在人類視覺文化中的地位演變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將目光投嚮瞭1839年至1900年這個關鍵的轉型期,聽起來就意義非凡。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展現一個完整的圖景:攝影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成熟,它如何從實驗室走嚮大眾,以及最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攝影批評傢”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猜想,他們可能是最早的攝影理論傢,也可能是社會思想的觀察者,他們用文字去定義、去評判、去塑造公眾對攝影的認知。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看待攝影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辯證關係?在他們眼中,攝影是純粹的復製,還是可以承載情感與思想的載體?我預感,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帶領我穿梭於那個時代的學術沙龍,傾聽關於攝影的各種聲音,理解攝影是如何從一個技術奇跡,逐漸演變為一種深刻影響我們感知世界方式的文化現象。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我一直對攝影的早期發展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非常感興趣,而這個跨越瞭一個世紀的研究,聽起來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漫遊。我預想這本書會像一個技藝精湛的導遊,帶領我深入那個還沒有被數碼浪潮淹沒的時代。我好奇那些最初的攝影師們是如何剋服技術難題,捕捉光影的魔力的?他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有何不同?而更讓我期待的是,當攝影這門新興的藝術形式初露鋒芒時,那些評論傢們是如何理解、評價甚至塑造它的?他們是把它視為科學的記錄,還是新興的藝術?他們的評論,是贊美其真實性,還是質疑其虛假性?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當技術與藝術碰撞,當好奇與審視並行,一個全新的視覺媒介是如何一步步融入並改變當時的文化景觀的。我設想作者會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技術革新、以及個體攝影師和評論傢的視角齣發,編織齣一幅立體而生動的畫麵,讓我不僅僅是瞭解攝影史,更能體會到那個時代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探索與爭論。我期待書中能有很多生動的案例和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文化思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