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
定价:29.00元
作者:张秀香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8112337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13章,覆盖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的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放大电路中的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正弦波振荡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路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数字系统中常用的应用电路。书中有适当的例题和习题,每章都有引言和小结,书末有部分习题答案。
《电子技术》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计算机类、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章 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半导体三极管
1.4 场效应晶体管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放大电路概述
2.2 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3 放大电路的分析
2.4 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和稳定
2.5 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2.6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简介
2.7 多级放大电路
2.8 功率放大电路
2.9 放大电路的调整和测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3.1 集成电路的元器件结构和特性
3.2 差动放大电路
3.3 集成运算放大器
3.4 理想运算放大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4.1 反馈的基本概念
4.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4.3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4.4 反馈放大电路工程应用技术
4.5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
5.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5.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5.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实例
5.4 集成运算放大器工程应用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6.1 振荡电路的基本概念
6.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6.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6.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6.5 实用的振荡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直流稳压电源
7.1 直流电源的组成
7.2 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7.3 直流稳压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数字电路基础
8.1 概述
8.2 数制与码制
8.3 基本逻辑运算
8.4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8.5 逻辑代数
8.6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集成逻辑门电路
9.1 TTL集成逻辑门
9.2 MOS集成门电路
9.3 集成逻辑门电路使用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9.4 集成器件的检测方法及查找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0章 组合逻辑电路
10.1 概述
10.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10.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10.4 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10.5 组合逻辑中的竞争-冒险
本章小结
习题
1章 触发器
11.1 概述
11.2 基本触发器
11.3 时钟触发器
本章小结
习题
2章 时序逻辑电路
12.1 概述
12.2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12.3 寄存器
12.4 计数器
本章小结
习题
3章 数字系统中常用的应用电路
13.1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13.2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13.3 半导体存储器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手工业者”,充满了对工具和材料的执着。作者似乎相信,电子技术的精髓在于对物理实在的理解和操控,而不是抽象的建模。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选择不同硬度的漆包线,以及如何根据环境湿度来调整绝缘漆的厚度,这些细节在现行的电子工程教育中几乎是不会被强调的。我期待的是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标准和测试流程,希望能学到如何通过软件仿真来预判辐射问题。然而,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是:“务必将地线做得尽可能短且粗,并将所有敏感元件远离电源输入端,因为那是‘电磁噪音的温床’。”这种经验主义的论断,虽然可能有效,但缺乏现代科学的严谨性和可量化性。对我来说,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讲述如何挑选最好的木料,而不是听一位结构工程师讲解最新的有限元分析软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很有年代感,黑白为主,线条画非常写实,每一个元件的示意图都像是手工拓印出来的。我本来习惯了那种信息密度极高、图文并茂的现代化技术文档,图表都是自动生成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然而,这本书里的公式推导过程异常冗长,几乎每一步推导都会附带详细的文字解释,仿佛读者是一位初次接触物理学的学徒。它花了整整三章的篇幅来解释一个简单的LC振荡器的原理,而不是用一个简洁的拉普拉斯变换来概括。我试图从中寻找任何关于FPGA、Verilog或VHDL的内容,哪怕是提及一下嵌入式系统的章节也好,结果一无所获。它似乎完全活在晶体管和电子管的时代,对任何超过20MHz的频率都不屑一顾。这种对历史的固守,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对我来说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部电子史诗,而非一本技术参考书。
评分最让我感到疏离的是,这本书的哲学似乎与我所认知的现代电子技术核心思想背道而驰。现代电子技术追求的是集成度、速度和智能化,是硅基上的信息处理。而《电子技术》这本书,却像是一个对“万物皆可调谐”时代的缅怀。它强调的是如何通过机械调整和物理参数的微调来达到目的,比如需要用螺丝刀去微调一个电位器来校准频率,而不是输入一行代码来自动修正。我本想学习如何用现代的传感器接口技术,例如I2C或SPI协议,来读取环境数据,结果这本书里教的是如何用检波器和示波器手动捕捉信号的包络线。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传承某种“匠人精神”,但对于一个需要解决实际、复杂、高密度集成度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几乎是完全过时的,更像是一套精美的、但无法用于现代生产的古董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是关于微处理器架构或者高级集成电路设计的硬核技术手册,毕竟书名是《电子技术》。结果翻开第一页,我差点没反应过来。内容居然是关于如何手工制作复古收音机的,而且还是那种用真空管的!我的天,这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东西。我对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努力分辨着哪个是电阻,哪个是电容,但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布线图,对我这个习惯了PCB设计和SMT贴装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我期待的是用EDA工具仿真电路性能,看波形图,分析时序逻辑,结果这本书里教的是怎么用烙铁小心翼翼地焊接裸铜线,怎么打磨磁芯,甚至还有如何自己绕制变压器。那种动手实践的氛围浓厚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对于追求软件模拟和算法优化的现代电子工程师来说,这简直是一次文化冲击。我感觉自己像个想学写代码的程序员,结果被扔进了一个黑铁匠铺,虽然最终也能敲出个东西来,但那过程完全超出了我的知识框架和操作习惯。我甚至怀疑,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偷偷把一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无线电爱好者杂志给重印了。
评分当我耐着性子往后翻,希望找到点能联系到现代数字电路的地方时,我发现它深入讲解了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原理,但用的几乎都是分立元件,连个op-amp(运算放大器)的影子都找不到。每一章都在强调“本底噪声控制”和“散热片的有效性”,这些在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往往被封装和工艺的进步所掩盖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古典,充满了对“纯粹”模拟信号处理的推崇,语气里带着一种对“廉价、高集成度”电子元件的某种不屑。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调整偏置点来优化三极管的线性度,这种对基本物理特性的精细调控,在今天看来,显得既浪漫又低效。我本来想找找关于低功耗设计或者高速信号完整性的章节,结果找到的是如何优化反馈网络以获得更平坦的频率响应。说实话,阅读过程让人感觉像是在一个老旧的大学实验室里,空气中弥漫着焊锡和灰尘的味道,而不是在现代无尘车间的闪光灯下。这完全偏离了我对“电子技术”这个词汇的现代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