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应用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李颖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3070576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本书遵循咨询心理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按照透视和影响心灵的不同视角,对主要的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以仪式安慰心灵的人类早期心理咨询方法,重视早年经历和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方法,以改变和塑造行为为重点的行为主义方法,强调思维转换的认知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自我探索的人本主义方法,关注个人独特经验的后现代社会建构类方法,等等。这些介绍从动人的心情故事切入,同时进行简洁的理论分析,既展示了咨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融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熟悉、了解各种心理咨询方法,寻求对自己有价值的思想和技术,进而发展出一套个人心理调节方法,保持平和、快乐、健康、阳光的心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数据采集、识读、自动输入电子设备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领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在供应链自动化、电子商务、企业信息中应用的支撑技术和重要环节。本书共分八章,重点介绍了数据自动采集、识读及自动输入电子设备后,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时涉及的技术及相关技术规范和应用。内容涵盖了从传统基于专网的电子数据交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到新一代物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及其在全球商业流通领域应用的指南和标准化解决方案。
本书可作为高校自动识别技术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于从事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及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等工作的人员,以及自动识别行业相关企业、管理部门的读者参考。
作为一个追求效率的工程师,我非常看重工具链的集成性和自动化能力。在数据交换领域,现代实践已经高度依赖于成熟的中间件和自动化编排工具(如Kafka Connect, Apache NiFi, Airflow等)来管理复杂的ETL/ELT流程。这本书在软件工具的选择和实践案例上显得极其保守和传统。它详细介绍了如何手动配置FTP服务器来定时拉取文件,如何编写自定义脚本来进行数据格式转换,但对于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云服务(如AWS Data Pipeline, Azure Data Factory)来构建弹性、可伸缩的数据交换管道,几乎没有提及。这让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针对本地化、物理服务器部署环境的指南。对于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全面上云的企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选型建议和实践路径,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和“迁移”工作,才能适应我们当前追求低运维成本、高弹性的云计算部署范式。
评分翻开这本《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应用》,我原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现代网络通信协议、云计算架构下数据流转的深入探讨,或是针对物联网(IoT)场景下异构设备间数据标准化的前沿研究。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将我的期望引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它更侧重于描述一套相对成熟、甚至可以说是经典的系统架构,着重讲解了数据在不同组织间进行结构化、标准化交换的具体流程和技术规范,比如EDIFACT、ANSI X12等传统领域的深度解析。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一个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如何通过特定的报文格式与外部的供应商或客户系统对接,详细阐述了批处理(Batch Processing)模式下的数据校验、传输和错误处理机制。对于我们现在更关注的实时性、高并发、API驱动的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交换模式,这本书的着墨非常有限,更像是对上一个时代企业间信息化的回顾与总结。我期待的动态、灵活的Web Service调用逻辑、RESTful API的设计哲学,以及如何在云原生环境中保障数据同步的弹性与韧性,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有被提及,这让习惯了现代敏捷开发和DevOps实践的读者感到一丝知识代沟的落差。
评分我希望从这本书中学习到的是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数据交换平台。尤其是在当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机制以及合规性审计流程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确实提到了安全传输层协议(如SFTP、AS2),并对数据的完整性校验做了论述,但这些描述更多停留在协议层面的介绍,缺乏对现代PKI体系、零信任网络架构(ZTNA)在数据交换场景下应用的探讨。例如,如何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在不泄露核心业务信息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身份验证?如何设计一个既符合GDPR要求又兼顾业务效率的数据脱敏方案?这些紧贴当前产业热点和法律要求的深入剖析,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感觉作者的知识体系更偏向于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企业信息化的黄金时代,而对近十年间爆发式增长的加密技术和云安全实践的关注度明显不足。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系统集成和数据治理层面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处理大量、固定格式业务单据(如采购订单、发票、装运通知)的传统行业,比如供应链管理、物流仓储领域,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作者对“数据标准化”的理解极其深刻,将之视为消除业务摩擦的核心。书中对数据字典的建立、编码规则的统一性要求,以及如何通过预定义的模板来确保不同系统间信息的语义一致性,都有非常详尽的案例和图示。但奇怪的是,当我试图将其知识框架映射到当前主流的、以“数据湖”和“数据中台”为核心的数据战略时,我发现它的适用性受到了限制。这本书仿佛是为高度垂直、规范化的B2B交易场景量身定制的,它几乎没有涉及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档、图像、语音)的处理流程,更别提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来对交换中的数据进行智能分类或预处理。对于追求数据资产化和跨界融合的现代数据科学家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技术栈显得有些“重型”和“封闭”,缺乏对现代数据管道(Data Pipeline)工具链的介绍。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日常接触的那些充满活力和前瞻性的技术书籍大相径庭。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技术规范的条文描述,逻辑严谨但略显刻板,大量使用缩写和专业术语,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在初次接触时会感到门槛很高。例如,在讲解某个报文结构转换的章节,为了确保精确性,作者反复引用了极其冗长的技术标准章节编号,而不是用更直观的流程图或伪代码来辅助理解。我期待的是一种能激发思考、引导读者去“设计”而非仅仅“遵循”标准的叙述方式。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或标准的汇编,而非一本引导创新的技术指南。它能告诉你“如何做”一套标准的交换流程,但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特定的交换范式,以及在面对全新业务挑战时如何“创新”地解决数据互通问题,则鲜有启发性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