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建院30周年
定价:420.00元
售价:285.6元,便宜134.4元,折扣68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0461210
字数: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7年5月7日,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本书以图片形式记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30年走过的风云岁月,30年的光辉历程。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推举产生首批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编制并实施院所两级“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国情调研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人文学科和基础理论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未来五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推出100项左右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科学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建设100个左右国内的二、三级重点学科,培养造就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在本学科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批的研究所,国际学术交流有新的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才荟萃、学科布局合理、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展望未平,前程似锦,任重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年代编年史,而是将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重要的历史节点进行了交叉性的呈现。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的几个单元。那些文章不仅仅是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争议,更有意思的是,它们穿插了一些当时内部讨论的会议纪要片段或者学者间的笔录。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立体地看到,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或政策转向,背后是多么复杂的思想碰撞和论证过程。例如,在讨论价格双轨制推行时的某些细节,可以清晰地看到学者们如何在理论模型与现实困境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点。这种“幕后”的展示,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厚度。它让人明白,学术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而是无数次严谨的审视、辩论和修正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对政策制定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分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最后,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附录和资料汇编部分简直是一座宝库。它收录了大量过去不易查阅的内部简报封面、重要会议的邀请函复印件,甚至还有一些早期的研究手稿照片。这些视觉材料的加入,为整部厚重的文本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文物感”。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究机构历史沿革的读者来说,这些原始材料的价值远超文字的叙述。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我可以拼凑出那个时代研究者们的工作状态、他们的办公环境,乃至他们对学术规范的初步探索。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历史原貌的忠诚呈现,使得这部纪念文集超越了简单的庆典意义,成为了一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档案。它不仅记录了成就,更记录了做学问的“过程”与“风骨”。
评分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应用性较强学科的介绍部分。这本书似乎刻意放大了这些学科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的实践案例。我看到一些描述研究人员如何深入到特定社区、特定弱势群体中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的报道。这些文字的笔触相对细腻和感性,充满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例如,有一段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它没有停留在宏观数据对比上,而是详细描绘了某一个特定村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阵痛与转型,以及学者们如何协助当地设计可持续发展方案。这种将冰冷的学术模型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感到知识的力量是如此具体而实在。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能够切实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工具,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该院研究成果的认同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体现“智库”功能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止步于对既有成就的总结,而是富有前瞻性地探讨了未来面临的挑战。书中有一组关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身份构建的专题研讨记录,观点交锋十分激烈。有学者强调文化自信的内在构建,而另一些则更注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主动塑造与话语权争取。这种不同学派、不同代际之间的思想张力,被恰当地保留了下来,没有被过度美化成铁板一块的共识。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成熟的学术机构所应有的活力——即承认差异、鼓励思辨。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沙龙中,听着不同的声音互相激发、互相补充。它展现出的那种对时代课题毫不回避的担当,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远比单纯的功绩列表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这部纪念建院三十周年的文集,从它厚重的装帧和精美的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感。我最初翻开它,是带着一种对国家级智库深层运作的好奇。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宏大叙事和官方口吻的报告汇编,但很快,我的阅读体验就超出了预期。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早期研究机构奠基人访谈的篇章。那些老一辈学者的回忆,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中国社会科学探索初期的时光之门。他们谈论着在那个物资匮乏、理论资源相对有限的年代,如何凭着一腔热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摸索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尤其是一段关于早期田野调查的记述,描述了研究人员如何在偏远地区,冒着各种不便,与普通民众进行深入交流,记录下鲜活的社会现实,让我深切体会到“脚踏实地”这四个字在学术研究中的重量。这种对历史过程的细致勾勒,远比单纯的成就罗列要来得动人和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机构的颂扬,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的侧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