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
: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仲富兰,何华湘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10089096
字数:298000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为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绍兴市重大文化工程《越文化通论》之一,也是属于特色的开创性研究课题之一,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意义。本书的大特色就是基于越文化的区域性组成部分,将大量史料和资料汇于一炉,论证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省、绍兴市特色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对其核心与灵魂——“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作出了概览、鸟瞰和文化意义的阐发。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越地民风民俗及其古老百越族习俗文化的传统基因。它不限于典籍上记载的古越人原始风情,也包括流传于后世的种种越地的民情、礼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民间信仰,尤其是从这些习俗信仰中反映出来的越人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
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越文化之非物质文化形态必然要自觉或自发地随之发生非良性变异或蓰性变异。面对外来文化和新的生存环境时,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自我调节,与时俱进,进行基于原质的创新。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越地文化与多种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统一。
仲富兰。男,汉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海人民声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新闻午报》主笔。主要社会为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文化
在翻阅《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当下文化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温文尔雅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伟画卷。从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如精湛的丝绸织造、巧夺天工的陶瓷烧制,到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的民俗风情,如古朴的民间歌谣、热闹的节庆仪式,都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在纸页间跳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个地方戏曲传承的案例印象深刻,作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其表演的独特韵味,还深入剖析了在现代社会变迁中,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一代代传承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读到此处,我仿佛能听到那铿锵的锣鼓声,看到演员们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身影,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这种对于细节的捕捉和对深层意义的挖掘,让我对越地的文化宝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所经历和珍藏的故事,让人在阅读中,既获得知识,又收获感动。
评分读完《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论述非常具有体系性和逻辑性,它并非随意地堆砌材料,而是将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技艺、表演艺术等,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分析某个特定非遗项目时,作者往往会从其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传承谱系、社会功能以及现代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使得每一个非遗项目都能得到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非遗保护政策的讨论,作者不仅指出了现有政策的优点,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且这些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非常受益。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文化学习,对越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刚拿到《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想着可能又是泛泛而谈的介绍。然而,翻开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浅表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每一个非遗项目背后那独特的人文肌理和社会语境之中。作者在论述时,常常旁征博引,将越地非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结构以及人际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某个传统节日的阐述,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节日的流程和习俗,而是追溯了这些习俗的起源,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意义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考据”式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扎实,也更有说服力。它让我明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根植于一方水土,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与当地人一同感受着那些传统节日的喜怒哀乐,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二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评分《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我真的置身于越地那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亲眼目睹着那些古老的技艺在传承人手中焕发光彩。作者在描述诸如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时,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种材料的质感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在讲到一种传统编织技艺时,他详细描述了竹篾的韧性,手指的灵巧舞动,以及最终成品的细腻纹理,让我仿佛能闻到竹子的清香,感受到编织时指尖传来的触感。这种细腻的笔触,不仅仅是对技艺本身的展现,更是对匠人专注、耐心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致敬。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朴实而感人,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传统的执着,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读这些故事,我常常会为之动容,也为这些默默奉献的文化守护者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非遗的“活态”生命力,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非常着迷,而《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观,它将越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展现了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其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轨迹。作者在分析某个民间音乐流派时,不仅仅局限于其地域特色,还将其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音乐形式进行比较,探讨其独特性和普适性。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让我对越地非遗的独特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书中对于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也相当深入,它不回避现实问题,而是理性地探讨了市场化、现代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这种冲击下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很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