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李星星论藏彝走廊
: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李星星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1050941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863kg
“藏彝走廊”是民族学研究领域里所特指的一个自然和历史的空间。这个特殊的自然及历史空间,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农业民族的历史发展,认识中国民族格局的形成,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历史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即是一部有关“藏彝走廊”的民族学研究的文章辑成。这些文章多数是作者近几年讨论“藏彝走廊”以及在“藏彝走廊”中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按照文章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并以此构成全书的内容。
部分主要是在宏观上讨论“藏彝走廊”,反映了作者对“藏彝走廊”的基本认识。作者认为,要彻底认清“藏彝走廊”的面目,必须它。只有以更加宏观和抽象的“中国民族走廊”的理论或学说为指导,包括“藏彝走廊”在内的具体民族走廊的研究,才可能得以全面深入。
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藏彝走廊”的交通道路、民族历史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反映了作者在“藏彝走廊”研究中比较关注的领域和问题。作者试图从联系、历史、文化这三个方面,表达对“藏彝走廊”的一种描述。
第三部分主要是由作者的田野工作笔记和考察日志选辑而成。反映了作者田野工作进行的方式和过程,同时也通过作者忠实的记录,对了解“藏彝走廊”的自然和历史特性提供一个多方位的视角。
序言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
藏彝走廊的范围及交通道
论“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藏彝走廊的本波文化带
横断山区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长江上游(含藏彝走廊)的远古人群及先秦历史族群
藏彝走廊多级文化圈
闰盐古道
川滇边“纳日”人族称问题的由来与现状粟(小米农业)经藏彝走廊西缘南传的途径与方式
“南夷道”在藏彝走廊中的地位
藏彝走廊东缘的地理态势与人文特点
大渡河南族群调查的研究与思考
藏彝走廊中神秘的“十三”
藏彝走廊的尔苏文化圈考察简述
藏彝走廊古老文化遗存二例
藏彝走廊(四川民族地区)的城镇及现代城镇化进程
关于攀枝花变迁的一点看法
漫说“香格里拉”理想社会
西昌黄联客家社区调查
盐边大村“纳恒”一瞥
牦牛文化及“邛笼”新释——丹马考察手记
记怒江边的一个语言孤岛——东坝
甘洛尔苏田野考察纪要
石棉蟹螺田野考察日志
硗碛考察——民族学田野日记
冕宁田野考察日志
羊圈事记
后记
李星星,祖籍河北磁县,1950年2月生于山东临汾。现为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学术的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在四川及西南民族地区从事民族学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发表著作十余部、学术论文数十篇。代表作:《扩张与交往——区域历史文化简论》、《曲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沉的色彩和隐约可见的山峦剪影,让人立刻联想到那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我一直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存在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独特互动,总是让我着迷。这本书的书名《李星星论藏彝走廊》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让我好奇作者李星星究竟是以怎样的视角和角度来解读这条连接藏区和彝区、充满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带。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这些地区,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甚至可能亲身参与到他们的日常活动中,才能写出如此富有深度的论述。光是想象一下,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穿梭于古老的村落,聆听着世代相传的故事,就觉得这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藏彝走廊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包括但不限于建筑风格、服饰特色、宗教仪式、民间传说等等,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直对中国西部地区文化怀有极大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李星星论藏彝走廊》这个书名,本身就指向了一个充满历史厚度和文化张力的区域。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不能只看中原,更要关注边缘和角落,因为那里往往隐藏着更鲜活、更本真的文化基因。李星星老师的研究,我想,正是将目光投向了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域——它连接着高原文明的神秘,又渗透着南方山地的灵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这条走廊在历史上的多重身份:它曾是商贸的通道,也是民族迁徙的路径;它曾是文化交流的熔炉,也可能是冲突的疆域。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翔实的史料和实地考察,为我们勾勒出这条走廊的清晰图景,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此留下的深刻烙印,以及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却依然坚韧存在的文化脉络。
评分当我看到《李星星论藏彝走廊》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高耸入云的雪山,云雾缭绕的峡谷,以及散布在山间的古老村落。我一直对那些地理环境独特、文化相对封闭的地区充满了好奇。藏彝走廊,这个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和地域色彩的名字,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李星星老师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实地考察,深入到那些普通人难以触及的地方,去观察、去倾听、去记录。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深刻关系的探讨。我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条走廊的地形地貌,以及这些严峻的自然条件是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当地民族如何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独特文明的故事,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够让我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地理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观察报告。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必须从“人”出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察他们的生存智慧。李星星老师在《李星星论藏彝走廊》这本书中,我想一定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脉络,更是在描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猜想,书中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他们在面对现代社会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适应与坚守,有细致入微的描绘。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当地民族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能够反映出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动态演变。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思考,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权益和生存状态的关注。毕竟,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而李星星老师的这本书,或许正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些理解之门。
评分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知识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事件上,更重要的是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民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李星星老师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从“藏彝走廊”这个具体的地理和文化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了这条走廊在历史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枢纽。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或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生动地展现藏彝走廊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比如,它是否在古代贸易往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在民族迁徙和融合的过程中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见解,打破以往我对这片区域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能够从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藏彝走廊的文化内涵。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历史地图、出土文物图片等视觉元素,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