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各行業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報告 2007~2008
定價:48.00元
作者:中國知識産權研究會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77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選取熱點領域,綜述現狀,預測發展趨勢,商討發展對策。
本書是由中國知識産權研究會組織不同領域的專傢在查閱、歸納、分析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該專題報告共分13個部分,其內容涉及十三個技術領域,具體包括第四代移動通信、人類乾細胞、抗體、燃料電池、永磁稀土運用、計算機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內容提要
本書包括十三個領域的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報告,內容涉及靜電紡絲、燃料電池、第四代移動通信、計算機程序相關、抗乙肝病藥物及抗體、乾細胞、液晶等離子體有機發光顯示等領域,這些都屬於國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範圍內的內容。
每篇報告縱嚮從角度介紹瞭主題對象的曆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橫嚮介紹瞭該技術的主要國傢、主要研究機構或公司、産業界的實際水平。通過對現狀進行分析,對未來發展進行瞭預測,力求為領導技術創新和經營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為技術情報研究參與國際競爭提供基礎資料,為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提供藉鑒。
目錄
序言
1.靜電紡絲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2.鐵路運輸領域中磁懸浮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動態
3.計算機程序相關領域技術綜述
4.燃料電池領域的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5.移動通信領域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6.抗體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7.乾細胞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8.防治乙肝病毒的藥物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9.農業化學領域的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10.液晶顯示、等離子體顯示和有機電緻發光顯示技術發展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11.光子晶體光縴技術綜述
12.反滲透膜海水淡化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13.上轉換激光和發光材料的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時,我最期待的是它在那個特定時期對“信息技術”之外領域的深度挖掘。我們現在談論技術,很容易聚焦於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但2007到2008年,生物技術、新材料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的突破同樣是驅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報告對這些“硬核”科技的詳細梳理。例如,新能源汽車的早期概念驗證階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瓶頸是否已經被清晰地指明?在航空航天領域,當時的商業航天剛剛開始萌芽,這份報告是否捕捉到瞭私人資本入局的早期信號?對於一個非純粹IT背景的讀者來說,如果這份報告能提供對傳統工業技術——比如精密機械加工、化工閤成——的現狀評估,並指齣它們在數字化轉型初期的掙紮與機遇,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的行業白皮書的範疇,成為瞭一份真正具有跨學科視野的參考資料。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瞭技術名詞,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技術在商業化應用中遇到的實際工程難題和政策環境的製約。
評分從一個專注於宏觀戰略研究的角度來看,我更看重這份報告對“技術成熟度模型”的應用深度。2007年,技術從實驗室走嚮大規模商業化,往往存在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死亡之榖”。這份報告對於“技術推廣障礙”的分析是否足夠深入?它是否探討瞭標準化進程的滯後性對新技術采納的影響?例如,在某個特定行業,是否因為缺乏統一的技術接口或安全協議,導緻瞭數個相互競爭的技術路綫並存的局麵?這種“路綫之爭”的細節,正是理解市場動態的關鍵。此外,報告對於技術人纔培養和知識産權布局的關注點,也能反映齣一個國傢或地區在技術競爭中的戰略側重。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關鍵人纔缺口和專利布局熱點的分析,這些間接指標往往比直接的技術參數更能揭示一個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潛力與瓶頸。
評分這部厚重的報告,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各行業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報告 2007~2008》,這個時間跨度,簡直就是一趟迴溯曆史的時光機。我記得那個時候,智能手機纔剛剛嶄露頭角,互聯網的速度和覆蓋率與現在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彆。因此,我極其好奇這份報告是如何捕捉和剖析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技術脈搏的。它是不是詳細記錄瞭傳統製造業在麵臨全球化衝擊時的技術升級嘗試?比如,汽車工業,那時候的混閤動力技術發展到哪個階段瞭?電子消費品領域,LED背光電視是否已經開始取代傳統的液晶麵闆?更讓我關注的是,報告中對於“發展趨勢”的預測,究竟有多麼精準或富有洞察力。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金融危機前夕,各大行業的技術決策者們是如何權衡風險與創新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軟件架構、數據存儲方式的早期討論,它們或許是今天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的雛形。這份報告對於研究技術演進的“關鍵轉摺點”來說,無疑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它記錄瞭巨浪襲來之前海麵的平靜與暗湧。
評分這份報告的敘事風格,我非常在意它是否能夠擺脫那種刻闆的、充滿官方腔調的“總結陳詞”。2007-2008年,正是全球技術競爭格局開始發生微妙變化的時期,許多新興市場國傢的技術能力正在迅速崛起。我期望報告能用一種更具批判性、更貼近市場一綫的聲音來描繪“現狀”。它是否敢於指齣某些被過度炒作的技術泡沫?或者,它是否敏銳地捕捉到瞭那些當時還處於實驗室階段、但未來將顛覆行業的“隱形冠軍”技術?比如,虛擬化技術在數據中心的應用普及程度如何?Web 2.0的概念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技術落地速度有何差異?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個平鋪直敘的列錶,而是一份充滿觀點、甚至有些大膽預測的“時代快照”。如果報告能在數據支持下,對不同地區的技術投入産齣比進行橫嚮對比,那將是一份極其寶貴的管理參考,幫助理解當時的技術資源分配邏輯。
評分最後,我關注的是這份報告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的技術投資情緒的微妙變化。雖然報告的時間範圍覆蓋瞭危機爆發前夕,但任何對未來趨勢的分析都無法完全繞開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我推測,報告中對“效率提升”和“成本控製”相關的技術(如自動化、供應鏈優化軟件)的強調程度,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顯著增加。如果報告能在不同季度或時間段內,對同一技術領域(比如綠色建築技術)的關注熱度進行對比分析,那將非常有趣。這不僅是技術發展史,更是技術如何應對突發經濟衝擊的案例研究。它應該能體現齣,在經濟緊縮時期,哪些是企業願意削減開支的“非必要創新”,而哪些是它們視為救命稻草的“效率剛需技術”。這份報告,如果能捕捉到這種動態的、受環境驅動的決策過程,纔算得上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行業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