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分析与处理
:19.00元
售价:13.9元,便宜5.1元,折扣73
作者:孙晖,张冶沁,刘俊延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23156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信号与系统的分析与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规划教材·信号分析与处理:虚拟仪器实验教程》作为理论教材的延伸,在充分考虑相关课程理论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依托LabVIEW软件实验平台设计相关实验,实验侧重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以及综合应用,体现了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
《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规划教材·信号分析与处理:虚拟仪器实验教程》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相关课程的实验教材,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信号处理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规划教材·信号分析与处理:虚拟仪器实验教程》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LabVIEW的入门及应用教材。
我最近读完的这本探讨古典哲学的书籍,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乃至亚里士多德传统解读的刻板印象。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本考古学”方法,将古代文献置于其特定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语境中进行重构。特别是关于“理型论”的章节,不再仅仅是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被细致地关联到古希腊城邦的司法实践和教育体系中,使得那些原本高悬的哲学思辨变得异常鲜活且富有现实关怀。行文风格上,它极其注重文笔的优美与逻辑的严谨之间的平衡,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思辨的张力。书中对悲剧精神和命运观念的讨论,尤其触动了我对现代个体存在意义的思考。我发现,作者并非在“复述”已有的知识,而是在邀请读者共同参与一场与古代思想家的深度对话,这种沉浸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西方文明的根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绝对是人文素养提升的佳作。
评分我近期翻阅的这本关于深海生物多样性与极端环境生态学的专业报告集,其数据密集程度令人咋舌。它汇集了过去十年内,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热液喷口区域采集到的最新样本分析结果。全书结构严谨,由十多位不同领域的海洋生物学家、地球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共同完成,确保了观点的权威性和跨学科的视角。例如,关于巨型管虫在完全黑暗、高压、富含硫化氢的环境中如何进行化能合成的章节,详细描述了其体内共生菌的基因组测序结果和能量转化效率,这部分内容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排版上大量使用了专业的图表、剖面图和分子结构模型,虽然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但每一个图例都承载了海量的信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客观和学术化,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情感色彩的渲染,完全是纯粹的科学记录与探讨,旨在为未来的深海资源勘探和生物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金融市场动态的著作,无疑是为那些渴望深入剖析资本运作逻辑的专业人士量身定制的。它并没有停留于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视角,拆解了高频交易、算法做市商以及衍生品定价的复杂机制。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在阐述“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市场情绪的非理性传染效应如何通过网络化的金融结构迅速放大,这一点写得尤为深刻。书中引用的案例,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近期某些新兴市场的闪崩,都配有详实的数据支持和严谨的数学建模,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过,对于初涉金融领域的读者来说,开篇的几章可能略显晦涩,那些充斥着随机微积分和鞅论的概念,需要相当的数学功底才能流畅阅读,但一旦跨过这道门槛,其后续对市场微观结构和监管套利空间的分析,绝对是行业内的饕餮盛宴。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操作手册与理论前沿的完美结合体,适合在职的量化分析师或金融工程专业的博士生。
评分这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叶前沿艺术运动的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与思辨的挑战。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叙事方式,而是围绕“非欧几里得空间在视觉艺术中的转化”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将立体主义、构成主义以及早期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并置对比,探讨了艺术家们如何试图突破传统透视法的束缚来表达新的现实观。色彩搭配和版面设计极具匠心,那些高分辨率的印刷品完美再现了原作的肌理和笔触,即便是著名的蒙德里安的作品,其线条的锐利感也跃然纸上。最让我称道的是,每一幅作品的解析都配有艺术家当时的书信或日记节选,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揭示了他们在创作瞬间的挣扎与狂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作品是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作品为什么会成为那样”,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艺术形式本身是如何响应时代精神的转变的。对于艺术史研究者和视觉设计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
评分要说我最近看过的这本聚焦于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历史专著,那真是将“冷门”研究做出了“热度”。作者摆脱了以往关注货物和路线的传统史学框架,转而探讨信息——无论是宗教教义、技术配方、还是谣言和政治情报——如何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传播、失真和重构。书中对粟特商人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的分析尤为精彩,通过对敦煌文书和波斯语商业信函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张细致入微的古代“即时通讯”网络图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观的战略性分析,也有微观的故事性叙述,比如某次灾难性事件的消息是如何花费数月时间才抵达长安的细节描绘,读来引人入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证明了历史的驱动力,往往并非坚实的物质,而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与信息,这种视角转换极具启发性,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