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
定價:29.00元
作者:陳鬆,顧凱鳴
齣版社:東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641153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第二版)》以Multisim 10和Llltiboard 10軟件為主綫,介紹電子綫路從電路原理圖設計、電路仿真到PCB的設計的全過程。
《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第二版)》在2003年版基礎上做瞭修訂,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
《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第二版)》作為高等院校及高職院校電子技術、電子與信息技術、通信專業、自動控製、精密電子電路技術和機電類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材,也可供從事電子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考。
目錄
1 CirealtDesigIlSuite10概述
1.1 CircuitDesignSuite的演變
1.2 CircuitDesignSuite1O的功能
1.2.1 Multisim10簡介
1.2.2 U1tiboard10的功能及其元件封裝
1.3 CircuitDesignSuite10的安裝
1.3.1 CircuitDesignSuite10的工作環境
1.3.2 CircuitDesignSuite10的下載安裝步驟
1.4 CircuitDesignSuite10的基本界麵
1.4.1 Multisim10的基本界麵
1.4.2 Ultiboard10的基本界麵
2 Multisim10原理圖設計
2.1 Multisim10界麵認識
2.1.1 Multisim10標準工具欄
2.1.2 Multisim10元件工具欄
2.1.3 Multisim10虛擬元件工具欄
2.1.4 設計工具盒
2.2 Multisim10軟件界麵定製
2.2.1 全局屬性設置
2.2.2 電路原理圖屬性設置
2.3 元件的選取和連接
2.3.1 元件的選取和放置
2.3.2 元件的調整
2.3.3 電路圖中元件的連接
2.4 原理圖的文字及標題
2.4.1 原理圖中的文字說明
2.4.2 原理圖標題框設置
2.4.3 原理圖的詳細隨圖文檔
2.5 實際原理圖繪製
2.5.1 簡單原理圖的繪製
2.5.2 含集成電路原理圖的繪製
3 MuItisim10原理圖高級設計
3.1 Multisim10原理圖的分層設計
3.1.1 子電路的應用
3.1.2 層次塊的應用
3.2 Multisim10原理圖的多頁設計
3.2.1 MultisIm10原理圖多頁設計的設置
3.2.2 Multis|m10原理圖多頁設計信號跨頁傳遞
3.3 Multisim10總綫的使用
3.3.1 總綫的放置
3.3.2 總綫的屬性
3.3.3 總綫的連接
3.4 産品變種管理
3.4.1 産品變種的設置
3.4.2 産品變種電路的應用
4 Multisim10簡單電路仿真設計
4.1 Multisim10的電路仿真工具
4.1.1 虛擬指示元件
4.1.2 虛擬儀器
4.1.3 高級分析方法
4.2 Multisim10電路的仿真過程
4.2.1 利用虛擬儀器或虛擬顯示元件進行仿真
4.2.2 利用高級分析進行仿真
4.2.3 利用Multisim10的原理圖和分析結果編寫技術文檔
4.3 Multisim10簡單電路的仿真
4.3.1 直流疊加定理仿真
4.3.2 戴維南定理仿真
4.3.3 動態電路仿真
4.3.4 交流波形疊加仿真
4.3.5 串聯諧振電路仿真
5 Multisim10電子電路仿真設計
6 MuItisim10數字電路仿真
7 Multisim10單片機仿真
8 PCB基礎知識
9 Ultiboard10PCB設計基礎
10 Ultiboard10PCB自動布綫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附錄D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哲學思辨集。我本以為會讀到關於人類存在意義的溫馨探討,或是對現世睏境的溫和慰藉。誰知,作者卻將筆鋒直指形而上學的核心,那些關於“是”與“非”、“真”與“僞”的界限被反復拉扯、揉碎、重構。文字的密度之大,令人窒息。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智力搏擊,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生怕錯過瞭哪個關鍵的轉摺點。書中引用的各種晦澀難懂的古代文本和現代詮釋,要求讀者具備極強的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引用和反駁的鏈條中迷失方嚮。對於我這樣偏愛敘事和角色成長的讀者來說,這種純粹的概念堆砌顯得有些乏味。我渴望看到哲理如何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落地生根,如何影響一個人物的抉擇與命運,但這本書似乎更熱衷於在純粹的思維空間中遨遊,而將“人”這個元素拋諸腦後。
評分我滿懷熱情地翻開瞭這部關於古典文學鑒賞的巨著,期待能與那些不朽的篇章進行一次靈魂的對話,感受詩人墨客的情感脈動。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完全偏離瞭文學作品本身的情感張力和藝術魅力。它更像是一部冷冰冰的考據學報告,洋洋灑灑地記錄瞭每一部作品的創作年代、作者的傢族背景、不同版本之間的細微差異,甚至包括瞭某一個字在不同曆史時期被使用的頻率統計。所有的分析都集中在外部的、可量化的證據上,而對於作品中那些動人心魄的意象、獨樹一幟的修辭手法,乃至文本背後蘊含的文化潛流,卻著墨不多。讀完後,我或許能知道某首詩寫於何時、被誰抄錄過幾次,但我依然不清楚它為何能流傳韆古,為何能觸動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這本書將文學變成瞭一組需要被破解的密碼,而非需要被體會的藝術。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源於它那充滿異國情調的封麵,預示著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之旅。我設想中,會跟隨作者的腳步,踏入一個色彩斑斕、充滿神秘儀式的異域國度,體驗當地人獨特的生活哲學和信仰體係。然而,書中絕大多數篇幅都在討論該國在近代遭受殖民侵略後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派係鬥爭的細節。作者對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運用爐火純青,對統計數據的引用也十分詳實,但這種過於宏觀的、聚焦於體製層麵的描述,使得那個本應充滿生命力的國度變得扁平而抽象。我沒有看到市井小民的歡笑與淚水,沒有聞到街頭小吃的煙火氣,更沒有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時産生的火花。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政治經濟分析報告,而不是一本能帶我身臨其境的旅行見聞錄,實在有些令人意興闌珊。
評分初捧此書,我原本期待能尋得一份關於宇宙奧秘的宏大敘事,也許是探索黑洞邊緣的最新理論,或是關於暗物質本質的深刻剖析。然而,翻閱數頁之後,我發現自己被捲入瞭一片令人目眩的數學公式和抽象概念的海洋。作者似乎更熱衷於構建一個嚴謹的邏輯體係,而非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星辰的軌跡或星係的演化。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建立在復雜的微分方程之上,每一個推導都如同迷宮般精巧卻又難以捉摸。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關於時空彎麯的幾何解釋,但最終還是被那些密集的符號擊退瞭。對於一個渴求詩意和畫麵感的讀者來說,這本作品顯得過於冷峻和內斂。它更像是一份給專業人士準備的教科書,而非一本麵嚮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的讀物。我隻能在字裏行間捕捉到一絲科學的脈絡,但那份期待已久的震撼人心的宇宙圖景,卻始終未能在我腦海中清晰成型。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座宏偉的建築前,卻隻能看到精密的藍圖,而無法感受其磅礴的氣勢。
評分這部關於園林藝術的典籍,本該是關於如何將自然之美融入有限空間的美學實踐指南。我原本期待看到諸如光影如何被巧妙利用、假山如何模仿遠山的氣勢、流水如何創造齣動聽的聲響等充滿想象力的設計理念。然而,書中的內容卻幾乎完全被枯燥的施工規範和材料規格所占據。從地基的深度要求,到磚塊的抗壓強度標準,再到特定石材的采購流程,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閱讀一份建築規範手冊。設計理念在哪裏?藝術的靈魂又在哪裏?作者似乎將“藝術”二字徹底拋諸腦後,隻關注於如何確保這座園林能夠屹立韆年,而完全忽略瞭它需要首先取悅人的眼睛和心靈。對於一個想學習如何“造景”而非“造房”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不如它的枯燥程度來得顯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