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路基础
:45.00元
售价:32.9元,便宜12.1元,折扣73
作者:张晓娟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64065034
字数:278000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路基础》紧扣高等院校办学新 理念,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在内容上,对传统教学内 容进行了大胆取舍,强调基本电路理论的应用和掌握,避免复杂的推理论证,力求通俗易懂。对基本理论 的分析采用图解、图示等方法,并强调电路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书中每章都配有相应的实训,目的是将 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每章后 面附有小结、习题,便于学生总结和复习。
《电路基础》共7章,主要包括电路的基础知识,直流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与分析方法,一阶动态 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及变压器,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等内容。
书中包含典型的例题和习题,便于提高读者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自学。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基础教材,也可 供从事电工电子技术工作的人员参考。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实用主义者的福音”来概括。作为一个更偏向于应用实践的工程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理论如何落地到实际问题中。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在讲解磁耦合和变压器原理时,它不仅仅停留在理想变压器的模型上,还引入了漏磁通和分布电容对高频特性的影响,这对于理解电源设计中的谐振和噪声问题至关重要。书中对“功率”这个概念的阐述也极其深刻,区分了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并通过一个生动的工厂配电系统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功率因数校正的实际意义和经济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设计挑战”环节,它不再是要求你计算一个固定的参数,而是要求你根据给定的环境限制(比如成本、体积、效率)来优化一个电路的参数组合,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没有那种东拼西凑的零散感。它从最基础的电荷和电场开始,逐步构建起我们对电路的整体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基尔霍夫定律(KCL和KVL)时所采用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视角,虽然这在初级教材中不常见,但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这些定律物理本质的理解深度,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作解题的捷径。书中对于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部分处理得极其到位,它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复数运算,而是先花大力气解释了为什么引入“相量”这个概念,以及它如何将时间域的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这无疑是工程思维培养的关键一步。而且,它的习题设计梯度非常合理,前半部分是巩固理解的计算题,后半部分则穿插了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知识的开放式设计题,极大地锻炼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算”,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算”。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些“硬核”,但一旦你坚持下来,收获绝对是巨大的。它的文字风格是那种非常严谨、追求数学完备性的类型,阅读过程中可能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完全消化。例如,在处理非线性元件(如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分析时,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泰勒级数展开和更高级的数学工具来构建模型,这对于那些只满足于“黑箱”操作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吃力。但是,正是这种深度,让这本书的内容经久不衰,不会因为技术的快速迭代而过时。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分析一个电路,更是如何构建一个精确的物理模型。书中的图示虽然数量上不如一些花哨的教材多,但每一个电路图、每一个波形图都经过精心设计,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细节都隐含着重要的物理信息。如果你追求的是在理论层面达到专家级别,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合格工程师的水平,那么这本书的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深度绝对是物有所值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电路学习的“救命稻草”!我之前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时候,对那些复杂的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总是感到头疼,尤其是当涉及到BJT和MOSFET的工作原理时,总是感觉像是隔着一层迷雾。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作者在讲解基本元件,比如电阻、电容和电感时,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的堆砌上,而是非常形象地通过水流和水压的比喻来解释电流、电压和阻抗的关系,这让我这个“小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书中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串并联分析到复杂的戴维南和诺顿定理的应用,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推导过程,而且还会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分析方法,而不是另一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暂态分析的讲解,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示了RC和RL电路在开关切换瞬间的电压和电流变化,这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教材都要生动。读完这本书,我对后续更深入的课程充满了信心,感觉自己终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的“工具人”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宏观视野和结构清晰度。它似乎在设计之初,就为读者规划好了整个电子工程领域的“地图”。在讲解完基本的线性电路分析之后,它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网络理论,引入了二端口网络的概念。这个章节的介绍是革命性的,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复杂的滤波器还是简单的耦合电路,都可以被抽象成一个统一的数学框架——用Z参数、Y参数或H参数来描述,这极大地简化了复杂系统的级联分析。而且,作者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系统化思维,他会不断提醒我们,我们今天学的每一个定律,都是为了未来构建更大、更复杂的系统做准备。比如,在讲解叠加定理和互易性定理时,它会立刻联系到线性系统分析的普适性。这种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使得我对电路学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记忆,而是一个完整、自洽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有条理,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