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赋渔 著
图书标签:
  • 节气
  • 中国传统文化
  • 民俗
  • 生活方式
  • 自然
  • 文化
  • 时间
  • 农耕
  • 二十四节气
  • 光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90996
商品编码:2969291242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定价:42.00元

作者:申赋渔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44909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的诗意叙事,曾推出过中文版、繁体版、英文版、中英文简写版,此版为第五版,新版图书在旧版基础上增加了篆刻家孙少斌先生的二十四节气印章,使得图文内容搭配更有传统气息。其中质朴拙趣的农民画,对传统民俗的呈现较为到位。书稿由书籍装帧艺术家朱赢椿设计,呈现形态有较强的设计感。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二十四章讲述二十四个节气的来历,把24节气以及相关民俗演变为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带着读者重游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趣味,回溯到中国悠远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传统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体现着他们的哲学思想。今天来写节气,是对那些已经远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也是想把我们现代人被钢筋水泥囚禁的心,放飞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中,还我们以自由与智慧。

目录


作者介绍


申赋渔,作家,南京日报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银、铜奖及江苏新闻奖一、二等奖等数十奖项。出版有《不哭》《逝者如渡渡》《一个一个人》(此三种图书荣获“中国美的书”称号),2015年出版《匠人》《阿尔萨斯的一年》。

文摘










序言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引子:一份珍藏的时光地图 在浩渺的中国文化长河中,节气如同一张精美而实用的时光地图,它不仅镌刻着日月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更深深刻画着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农耕文明的脉搏,以及渗透于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哲学思辨。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二十四节气名称的罗列,也不是生硬的科学解释,它是一次深入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溯源之旅,一次与古老智慧的温情对话。 我们将一同追溯节气在中国古代的起源,探寻它与天文、历法、农耕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从“春雨惊春清于酒,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盎然春意,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炎炎夏日;从“霜降鸿雁来,满山枫叶红”的萧瑟秋景,到“大寒人欲静,寒气正侵肌”的凛冽冬日。每一节气,都如同一个独特的章节,诉说着大地母亲的呼吸,描绘着自然的细微变化,也指引着先辈们顺应天时、稼穑耕作的节奏。 本书将带领读者跳脱出枯燥的理论,走进生动鲜活的节气世界。我们将从不同地域、不同时节的自然风光入手,细致描绘节气到来时,天地万物的变化:初春时,嫩芽初绽,冰雪消融,生机勃勃;盛夏时,绿树成荫,蝉鸣阵阵,万物繁茂;金秋时,层林尽染,瓜果飘香,硕果累累;隆冬时,银装素裹,万籁俱寂,孕育新生。这些自然景象,是节气最直观的表达,也是我们感受时间流转的最佳媒介。 第一篇:自然的絮语,节气的骨骼 一、天文的脉络:时轮的转动 节气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书中将深入浅出地介绍“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等与节气划分相关的天文学知识,解释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如何被观测并划分成二十四段,每段约十五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太阳年”。我们将了解到,古人如何通过对日月星辰的精确观测,巧妙地将宇宙的宏大规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如此精密的历法体系。 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冬至点:这四个重要的天文节点,构成了节气划分的基石,书中将详细解释它们在天文上的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农耕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二十八宿与节气的对应:我们将探索二十八宿在古代节气划分中的作用,了解它们是如何被用来指示太阳运行位置的,从而辅助制定节气。 定气法与候气法:书中将对中国古代节气划分的两种主要方法——定气法(基于太阳黄经度数)和候气法(基于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展现古人智慧的演变。 二、农耕的呼吸:节气的血脉 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灵魂。它直接指导着农民何时播种、何时耕作、何时收割,是维系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本书将详细阐述每一个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对应关系,展现中国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总结出经验,并将其体现在农事活动中。 春耕:播种希望的季节 立春:万物始生,农民开始为新一年的耕作做准备。 雨水:降水增多,土地解冻,适宜春耕。 惊蛰:春雷阵阵,蛰虫惊醒,正是播种的好时机,许多地方的谚语都强调“惊蛰前后,种瓜点豆”。 春分:昼夜等长,阴阳平衡,万物生长,是春播的关键时期。 清明:天气清朗,大地回暖,适合栽植树木和播种。 谷雨:适宜播种谷类作物,雨水充沛,有利于作物生长。 夏耘:辛勤劳作的季节 立夏:夏季开始,气温升高,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小满:麦子开始灌浆,籽粒渐满,但尚未成熟,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芒种:有芒的作物(如麦子)成熟,需要抢收;同时也是播种晚谷的时节,俗语有“芒种忙,麦收抢”。 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日照充足,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小暑:暑气渐增,高温高湿,要注意防暑降温和病虫害防治。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虽然炎热,却是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阶段,但也需警惕极端天气。 秋收:收获喜悦的季节 立秋:秋季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但暑气仍未消尽。 处暑:暑气结束,天气明显转凉,适宜秋收和秋种。 白露:早晚温差增大,空气中水汽凝结成露珠,秋意渐浓。 秋分: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是收获的重要时期,也是播种秋作物的时间。 寒露:露水增多,天气明显转冷,树叶开始变黄。 霜降:天气更冷,地面开始结霜,是收获的最后时期,也是为过冬做准备。 冬藏: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农事基本停止,人们开始休养生息。 小雪:北方开始下雪,天气寒冷,适宜储存粮食和农具。 大雪:降雪量增加,天气更寒冷,是“藏”的时节。 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阴极阳生,是“数九”的开始。 小寒: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开始,人体需要保暖,精神需要调养。 大寒:最寒冷的时节,也是为迎接春天做准备的最后时期。 第二篇:人间的烟火,节气的温度 节气不仅是自然的节律,更是融入中国人生活起居、饮食习俗、节庆仪式、民俗文化的温度。本书将深入挖掘节气背后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一、饮食的智慧:顺时而食的哲学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奉行的饮食原则。每个节气都对应着不同的时令食材,也承载着特定的饮食习俗。我们将详细介绍: 春季: 立春:迎春,吃春饼、春卷,象征着迎新和生机。 惊蛰:多吃温补的食物,如梨、蜂蜜,以滋润身体。 春分:品尝“春菜”,如韭菜、菠菜,补充维生素。 谷雨:品尝嫩芽,如春笋、谷雨茶,滋味鲜美。 夏季: 立夏:尝新,如尝新麦、吃樱桃,寓意丰收。 小满:苦味食物,如苦瓜,以清热解暑。 芒种:麦子成熟,吃新麦磨成的面食。 夏至:吃饺子、馄饨,南方则有吃冷面、杨梅的习俗。 小暑、大暑:多吃绿豆汤、西瓜、丝瓜等清热解暑的食物。 秋季: 立秋:贴秋膘,吃一些滋补的肉类。 处暑:吃鸭子,所谓“处暑送鸭”,认为吃鸭肉可以清热降火。 白露:喝白露茶,吃龙眼,滋补身体。 秋分:吃月饼,与中秋节联系紧密。 寒露:吃螃蟹、柿子,品尝秋季的时令美味。 霜降:吃柿子,所谓“霜降吃柿子,冬天不冻嘴”,寓意吉祥。 冬季: 立冬:吃饺子,象征着与冬天的告别。 小雪:吃糍粑,北方则会腌制腊肉。 大雪:吃腊八粥(通常在冬至后),或品尝暖身的食物。 冬至:吃饺子或汤圆,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寓意团圆。 小寒、大寒: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以驱寒保暖。 二、起居的调养:身心共融的节奏 节气变化,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起居作息。书中将探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不同节气下,作息时间的变化。 “春捂秋冻”:关于不同季节穿衣的讲究,以及“捂”和“冻”背后的养生道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理论与节气的关联,以及具体的养生方法。 午睡、晚睡:不同节气对睡眠习惯的影响。 “冬藏”:冬季如何通过休养生息来积蓄能量,为来年做准备。 三、节庆的习俗:时间的印记 许多传统节日在特定节气的到来时庆祝,节气与节庆交织,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时空图景。 清明:扫墓祭祖,踏青赏春。 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也与驱邪避疫有关。 七夕节:在立秋后,牛郎织女相会,也包含着对自然循环的想象。 中秋节:在秋分前后,赏月,吃月饼,寄托思念。 重阳节:在寒露之后,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有长寿的寓意。 四、民俗的传承:乡愁的根须 节气在民间流传着无数的谚语、歌谣、传说,它们是口头传承的智慧结晶,也是乡愁的根须。 各地节气谚语:收集并解读具有代表性的节气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秋风起,寒蝉变了声”等,探讨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和生活经验。 节气歌谣:介绍流传在民间的节气歌谣,以及它们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中的作用。 节气传说:讲述与节气相关的神话传说,增添文化的趣味性和神秘感。 第三篇:哲学的沉思,节气的灵魂 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中国人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智慧,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界、认识人生。 一、道法自然:宇宙观的体现 节气最核心的思想便是“道法自然”。它倡导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妄为,不强求。 阴阳平衡:节气划分本身就是对阴阳消长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节气的运行提醒人们要与自然保持一致。 无为而治:在农耕中,顺应节气就是一种“无为”,因为大自然自有其生发之道。 二、循环往复:生命的节奏 节气的不断循环,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也教会人们接受生命中的起伏与变化。 生老病死,四季轮回:节气是自然界的生命周期,也映射着人生的生命周期。 “否极泰来”:在最冷的严寒之后,迎接的是春天的生机;在最热的酷暑之后,迎来的是秋天的凉爽。这种辩证的思想,是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支撑。 珍惜当下:理解了时间的循环,更能体会每一个瞬间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当下。 三、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 对节气的遵循,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敬天而顺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不敢违逆自然规律。 感恩之心:感恩自然赐予的雨露阳光,感恩土地的滋养。 节制的生活:顺应节气,也意味着一种适度的、不浪费的生活方式。 结语:当下的节气,永恒的智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离土地越来越远,对节气的感知也日渐淡薄。然而,节气所蕴含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藏。 本书的编写,并非意在唤起对古代生活方式的怀旧,而是希望通过对节气的深入解读,帮助现代人重新连接被遗忘的自然脉搏,重拾与土地的情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从容、更健康、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感知生活,体验生命。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它是一本关于时间,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智慧的书。它邀请你走进中国人的节气世界,感受那份根植于土地的古老韵味,品味那份顺应自然的生命哲学,让这份属于东方的智慧,重新点亮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愿读者在翻阅本书时,能如品一杯陈年佳酿,细细体会其中醇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时间流转中,那份属于中国人独特的生命律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打开的。当时窗外细雨绵绵,读着书中关于“小雨”的章节,感觉格外契合。作者的文字很有魔力,仿佛能瞬间将我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切身感受到每一个节气的气息。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节气仅仅停留在农耕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哲学和生活艺术的高度。作者深入剖析了每个节气所蕴含的“道”,以及这种“道”如何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和审美之中。例如,在讲述“立春”时,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更强调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积极向上,以及古人如何在这时节寄托新年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书中关于“秋分”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它不仅仅是昼夜时长相等的日子,更是秋天收获季节的标志,也是人们开始反思和沉淀的时节,作者引用了一些描写秋天萧瑟与收获并存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深邃而又充满力量的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寒”的解读,它不是简单的寒冷,而是对一年辛劳的总结,是对来年希望的孕育,是家庭团聚、温暖守候的时刻。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是如此细腻和富有诗意。节气不仅仅是划分时间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智慧。它让我觉得,我们活在当下,但同时也与过去、与未来,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我一直对时间有着一种特别的痴迷,总觉得时间流逝背后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我看到“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时,直觉告诉我,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按部就班地介绍每个节气,而是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关于中国人生活脉络的完整画卷。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某个节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比如,在描写“雨水”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说“雨水增多”,而是描绘了“丝丝春雨润物无声”的景象,以及这种雨水如何滋养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湿润而充满生机的春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暑”的解读,作者没有回避这个时节的炎热,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炙烤,是瓜果蔬菜成熟的必要过程,这让我对酷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抱怨。他还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民间传说,展现了不同地区在不同节气下的独特风俗,比如,北方人在“小雪”时节腌制腊肉的传统,以及南方人对“霜降”时节“秋补”的讲究。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是如何顺应自然,又如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节气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时节、尊重生命的生动体现。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时,我正处于一种略显浮躁的状态,对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不过是又一本介绍传统文化的读物罢了。然而,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每一个节气的来龙去脉。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节气的日期和对应的农事活动,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个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天文、地理、物候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我尤其对关于“惊蛰”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这个时节会出现“惊蛰”,以及古人又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预测农事的。这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民俗故事、诗歌、绘画,让每一个节气都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讲到“小满”时,书中提到了南方地区的“麦秋”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谚语,这些细节让节气不再是冰冷的时间节点,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节气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以前只是机械地记住节气,现在我开始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会。比如,走在路上,看到杨柳发芽,就会想到“春分”的到来;听到蝉鸣,就会意识到“夏至”的临近。这种与自然的连接感,让我觉得内心更加宁静和充实。

评分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侧面。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与自然周期、万物生长紧密相连的。而节气,正是这种理解最集中的体现。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结合文学家般的细腻笔触,将每一个节气的“前世今生”都讲述得淋漓尽致。我读到了节气的起源,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观测和经验中逐渐形成并被固定下来的;我读到了每个节气对应着怎样的气候特征、物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农耕生产产生的直接影响。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节气背后人文精神的挖掘。比如,在讲述“白露”时,书中不仅提到了气温下降、露水凝结,更深入地探讨了古人在这时节所怀有的“秋愁”和对劳作辛苦的体恤,通过引用的古诗词,我能深切感受到那种“农事辛苦,秋来莫负”的情怀。书中对“冬至”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阳生”的象征,预示着希望和新生的到来,以及家人们团聚、祭祀祖先的习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明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是大自然在向我们发出信号,而这些信号,也曾深深地影响着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

评分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那朴实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吸引了。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节气名称,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我一直觉得,节气不仅仅是农事的指南,更是一种与自然合拍的生活哲学,承载着中国人对时间、对季节、对万物生长的独特理解。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作者的文字,就像温润的玉石,细腻地描绘了每一个节气的到来,它们如何影响着自然界的万物,又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候变化,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节气背后的文化意涵、风俗习惯,甚至是诗词歌赋。我尤其喜欢关于“清明”那一章节的描写,它不只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时节,作者笔下的那个“野草闲花满地红”的清明,让我仿佛置身于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象中。还有“立秋”,不再是枯燥的季节更替,而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对丰收的期盼,那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感,在作者的文字里被放大,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时光流逝的细腻感受。整本书读下来,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每一个节气都是一个站点,每一个站点都充满了故事和智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似乎早已熟悉却又被忽略的自然规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活着的日历,一本关于中国人生活美学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