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保龄球技巧
定价:15.00元
售价:10.2元,便宜4.8元,折扣68
作者:郭秋敏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508718293
字数: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保龄球运动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古老的运动之一。其历史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200年。1920年,英国考古学家佩德里爵士,在公元前5200年的古埃及墓道及遗迹中发现有类似现在保龄球运动的大理石球和瓶。这种游戏的玩法是用球投向石瓶,将石瓶击倒,与现代保龄球的用具与玩法十分相似。据说,在位于太平洋的波利尼亚群岛上,古时候也流行着一种类似的游戏,名叫乌拉勒卡,更不可思议的是,发球的地点与瓶子摆放的地点距离正好也是60英尺,与现代保龄球道的距离一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的口语化和散文化,这与它极度技术性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作者仿佛坐在你的对面,喝着咖啡,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你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处理“连续失误”的心理建设,他没有使用任何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了一个非常朴实的比喻:“你的球瓶就像宇宙中的引力源,你越是努力去‘抓住’它们,它们逃逸的速度就越快。”这种带着生活哲理的劝导,比那些冰冷的规则手册更有穿透力。文字的组织结构常常采用排比和反问句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被引导、被诘问的感觉,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练习方法。这种叙事上的松弛感,反而让那些硬核的技术内容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因为它避免了技术文档可能带来的枯燥感。这种“软化”硬核知识的方式,是这本书非常高明的一点,它成功地建立起了作者与读者之间一种亦师亦友的信任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封面那低调而富有力量感的字体,一拿上手就知道里面收录的绝对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入门指导。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基础站姿和出手角度的教科书,毕竟市面上大多同类书籍都停留在那个层面。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立刻被其中对“进阶旋转控制”和“球道复杂油形分析”等章节的深度描述所吸引。特别是关于侧旋和后旋在不同球速下的相互作用,作者似乎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球体在木板上的滚动轨迹,这远远超出了我所能想象的“技巧”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流体力学与运动心理学的专著。书中对不同材质球瓶的碰撞效率也进行了详尽的力学分解,甚至配有大量的慢动作剖析图,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次“完美一击”背后蕴含的物理原理。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勉强啃完前三章,感觉像是重新学习了一遍大学里的《应用物理学》,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专业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这项运动理解的深度。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基本功,渴望突破瓶颈、进入“大师”行列的资深玩家准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图示部分简直是工业设计级别的杰作,远超了我对一本运动书籍的期待。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分解,而是高度精密的工程图纸。举例来说,关于“脚踏步调整对身体重心的线性导入”的章节,作者没有使用传统的箭头指示,而是用三维坐标系来标注了重心的实时位移轨迹,甚至精确到毫秒级别。这些图解的清晰度和细节程度,让我怀疑作者是否同时也是一位顶尖的机械工程师。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手指释放时球体与指尖的摩擦力动态变化图”,那个图表复杂到令人叹为观止,它清晰地展示了摩擦力如何从零迅速建立再到瞬间消弭的过程,这对理解如何精确控制球体翻转轴心至关重要。这些图示的排版和配色也极为考究,黑白灰的主色调营造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氛围,与内容本身的专业性高度契合。我甚至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将这些图表打印出来,贴在练习场馆的墙上,作为日常训练的参考坐标系。这简直是一本可以“拆解”的运动圣经。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且充满个人色彩,不像那种标准的教材,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充满哲思的“大师手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热衷于探讨“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以及在什么特定心境下才能真正做到”。其中有一段关于“目标瞄准与潜意识关联”的论述尤其耐人寻味,他将瞄准过程比喻成一种冥想状态,强调了视觉焦点与肌肉记忆解除耦合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非常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中的精髓。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参加国际赛事的片段,但这些片段并非简单的回顾,而是作为论证其理论观点的佐证材料,叙事节奏感极强,时而紧凑如比赛的最后三颗球,时而又像慢镜头回放般细腻。不过,对于那些期待快速上手、拿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它要求你不仅要动身体,更要动脑子,去解构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的深层逻辑。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挑战思维的阅读过程,它迫使你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式。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范围极其广博,它似乎不满足于只探讨旋转和力量的结合,还深入挖掘了许多边缘领域。我特别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一整个章节是关于“不同鞋底材料在特定湿度下的摩擦系数变化研究”的,这绝对是我从未在任何一本关于这项运动的书籍中见过的议题。作者甚至引用了气象学中关于地表湿度的建模方法,来预测鞋子在不同时间段的抓地力表现。此外,关于“赛前营养摄入对末节准确率的影响”的分析,也采用了类似运动医学报告的严谨结构,详细列出了多种宏量元素对肌肉耐力和神经反应速度的具体影响曲线。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出了“技巧指导”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综合性的、关于如何将个体表现最大化的“效能优化手册”。它不仅仅告诉你如何打好球,更是在探讨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能够稳定输出的“生物机器”,这种全方位的系统优化思路,令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