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柳詩(附光盤柳青瑤琵琶改編作品集1)

寄柳詩(附光盤柳青瑤琵琶改編作品集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柳青瑤 編
圖書標籤:
  • 詩歌
  • 柳青
  • 瑤族琵琶
  • 音樂
  • 古典詩詞
  • 藝術
  • 文化
  • 民族音樂
  • 光盤
  • 改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土星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
ISBN:9787115471581
商品編碼:29703464551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寄柳詩(附光盤柳青瑤琵琶改編作品集1)
  • 作者:編者:柳青瑤
  • 定價:59.8
  • 齣版社:人民郵電
  • ISBN號:9787115471581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1-01
  • 印刷時間: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100
  • 字數:398韆字

內容提要

《寄柳詩(附光盤柳青瑤琵琶改編作品集1)》 是琵琶改編達人柳青瑤編著,是一本為琵琶愛好者和 琵琶專業者量身打造的琵琶改編麯集,全書包括完整 的演奏提示及技法標記,讓彈奏者在練習的過程中* 加便捷、有效地完成麯目的演奏。
     本書包含二次元古風熱門單麯、時下流行歌麯及 電影電視劇主題麯的琵琶改編麯譜,書中有演奏技法 的詳細標記,並配有全部歌麯的音頻伴奏,大傢可以 在掌握瞭基本的琵琶演奏技法後,配閤著伴奏一起練 習,提高彈奏的趣味性,讓你輕鬆上手琵琶演奏。
     本書適閤廣大琵琶愛好者使用,也可以作為音樂 培訓機構的琵琶練習教材使用。
    

目錄

琵琶演奏符號說明
二字部
江湖
芊芊
琴師
蜀綉
七夕
離騷
狐言
紳士
韆古
三字部
不老夢
紅顔舊
牽絲戲
青花瓷
捲珠簾
錦鯉抄
菊花颱
典獄司
燕歸巢
生命樹
相思引
四字部
腐草為螢
棠梨煎雪
紅塵客棧
清明雨上
雨碎江南
動物世界
山有木兮
霜雪韆年
其他字部
清明上河圖
剛好遇見你
敢為天下先
可念不可說
貝加爾湖畔
天龍八部之宿敵
第三十八年夏至
十麵埋伏VS權禦天下


梨園遺夢:晚清琵琶演奏的藝術演變與文人情懷 作者: 蕭竹 著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 裝幀: 精裝/插圖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民初(約1870年至1930年間)中國琵琶藝術在社會動蕩與文化轉型背景下的復雜麵貌與藝術軌跡。聚焦於這一特殊曆史時期,本書力圖超越傳統的“流派紛爭”敘事,轉而探討琵琶演奏技藝、麯目結構、審美趣味以及演奏者身份的深刻變革。 第一部分:時代的脈絡與樂器的境遇 晚清時期,傳統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力逐漸消退,新興的商業文化與西學東漸的浪潮同時湧現。這種環境對以文人雅樂為基石的琵琶藝術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書首先梳理瞭這一時期琵琶在民間、戲麯場所和改良運動中的不同生存狀態。我們考察瞭傳統“武麯”與“文麯”的張力,以及在城市娛樂場所中,琵琶如何被賦予新的市場價值和錶演形態。 特彆關注瞭“說唱性”與“抒情性”的並存。在一些地方戲麯聲腔(如昆麯、京劇的衰微與新興)的滲透下,琵琶的演奏語匯如何被重塑?本書通過對存世的稀疏文獻和口述曆史片段的交叉比對,描繪瞭一幅琵琶演奏者在社會底層掙紮求存,同時又試圖保持藝術尊嚴的群像圖。 第二部分:技藝的精微與指法的探佚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晚清琵琶演奏技巧的細緻考證。不同於20世紀中葉以來定型的“快速輪指”和“鋼性撥弦”的審美傾嚮,晚清的演奏更強調“韻味”與“氣息”。我們詳細分析瞭當時流行的“揉吟”手法,其幅度、速度以及與指甲(或仿指)材質的關聯。 輪指的演變: 探討瞭早期輪指在處理復雜的裝飾音群時,如何側重於聲音的連貫性而非絕對的清晰度,以及這種處理方式與“一撥多音”理論的內在聯係。 琶音與掃弦的再認識: 通過對少數留存樂譜(如抄本或鉛印的簡易譜)的對比,揭示瞭當時掃弦(如“大掃”、“小掃”)在節奏組織中的靈活性,以及其作為戲劇性強弱對比手段的功能。 “指力”與“音色”: 晚清的理想音色往往是溫潤、內斂的,甚至帶有“沙啞”的質感,這與當時對於“古樸”和“幽微”的審美偏好息息相關。本書嘗試還原這種音色特點在樂器製作(如琴碼、麵闆厚度)和演奏習慣上的體現。 第三部分:文人的嘆息與改良的嘗試 晚清時期,知識分子對民族藝術的“體質”産生瞭深刻的憂慮。琵琶,作為中國傳統樂器中的重要一員,自然成為“改良”思潮的焦點。本書詳細梳理瞭以鄭某、黎某等為代錶的音樂活動傢們,試圖將琵琶引入西式“閤奏”體係的嘗試。 記譜法的睏境: 當傳統工尺譜遇上五綫譜的衝擊,如何為琵琶找到一種既能承載傳統豐富錶現力,又便於現代教育推廣的記譜方式?本書分析瞭早期簡譜、工尺與五綫譜混用的混亂局麵,以及這種不確定性對演奏規範形成的影響。 “閤作”與“獨立”: 改良運動試圖將琵琶從伴奏樂器的附屬地位中解放齣來,使其成為具有獨立演奏價值的獨奏樂器。然而,這種脫離民間語境的“高雅化”嘗試,在當時社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其效果和受眾接受度如何?本書對此進行瞭批判性的審視。 第四部分:麯目中的興衰:從“十麵埋伏”到“新麯”的萌芽 通過分析晚清至民國初年流傳的麯目,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琵琶藝術的審美取嚮。一方麵,如《昭君齣塞》《月兒高》等傳統文麯依然是衡量演奏傢修養的標尺,但其處理方式已趨嚮於更強烈的戲劇化。另一方麵,一些充滿時代氣息的“新麯”開始齣現,它們往往吸收瞭地方戲麯的鏇律動機,用以描繪時局的變幻或個人的失落。 本書精選瞭數首具有代錶性的、已逐漸淡齣主流視野的晚清小麯,通過文本分析和技法還原,讓讀者得以一窺彼時聽眾所熟悉的鏇律片段,理解琵琶藝術在走嚮現代化的過程中,所付齣的文化成本與獲得的藝術積澱。 總結: 《梨園遺夢》是一部緻力於“迴到現場”的音樂史著作。它不聚焦於某位巨擘的橫空齣世,而是描摹瞭整個藝術生態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適應與重塑。通過對技法、審美、社會角色的多維考察,本書為理解近現代中國音樂的復雜演進,特彆是琵琶這一古老樂器如何承載並反映一個舊時代終結和新時代開啓的復雜心緒,提供瞭翔實而富有洞察力的闡釋。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視角,去理解藝術的“變”與“不變”。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主題立意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所探討的命題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和持久的現實意義。它沒有拘泥於某個狹窄的事件或短暫的情感,而是觸及瞭一些關乎時間流逝、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位置,以及麵對變遷時內心堅守的主題。這些主題雖然根植於古典的語境,但它們所反映的人類共通的情感睏境和精神追求,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作者處理這些宏大命題時,展現齣一種難得的剋製與深刻,不進行說教式的渲染,而是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和場景來側麵展現主題的力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處理方式,使得作品的批判性或反思性不是浮在錶麵的口號,而是內化於故事的骨血之中,需要讀者帶著自己的閱曆去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和領悟,這也是其能夠跨越時空,持續引發思考的魅力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整體的視覺呈現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內斂而典雅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選用的紙張質感很特彆,帶著一種古樸的書捲氣,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仿佛能讓人聞到舊書頁上特有的塵香。設計風格上,我感覺作者或者編者在版式布局上花瞭不少心思,留白的處理非常得當,既保證瞭文字的清晰易讀,又營造齣一種疏朗、寜靜的閱讀氛圍。尤其是字體選擇,那種帶有宋體韻味的印刷字體,與書名那種古典的意境完美契閤,讀起來讓人心神安定。內頁的印刷質量也無可挑剔,墨色濃淡適中,沒有齣現任何暈染或模糊的情況,即便是精細的排版細節也處理得十分到位。這種對物質載體的極緻追求,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讓人在捧讀之時,就自然而然地將心神沉浸於文字所構建的世界之中,感受到一種儀式感。它不僅僅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綫。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閱讀舒適感。作者對於篇章的劃分和過渡處理得非常巧妙,整個閱讀流程宛如一次精心規劃的旅程。開頭部分往往以一種極富吸引力的鈎子迅速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設定瞭一種懸而未決的氛圍,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主體部分的展開,則不是一味的綫性推進,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迴憶、哲思或是側麵描寫,使得情節的推進節奏感張弛有度,避免瞭冗長和拖遝。更妙的是,收尾的處理,常常不是一個生硬的句號,而更像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留白,留下足夠空間讓讀者自行去迴味和想象,讓故事的餘韻在腦海中久久不散。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體驗,體現瞭作者對讀者心理的精準把握,使得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一種高度的專注和投入感,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這一點非常值得稱道。我發現作者在敘事和抒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有些篇章的筆觸極其細膩婉轉,如同春日融雪般溫柔,用詞考究,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精準地捕捉到瞭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波動,讀起來讓人不自覺地屏住呼吸,生怕打斷瞭那份微妙的意境。然而,在另一些部分,文字的力度和節奏感陡然增強,變得鏗鏘有力,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哲思的穿透力,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在娓娓道來,其氣勢磅礴,足以撼動人心。這種在清麗與雄渾之間遊走的語言張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新鮮感和探索欲,絲毫沒有陷入同質化的泥沼。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體會那種聲調和韻律的轉換,仿佛在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低起伏,錯落有緻。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作品世界觀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於傳統文化元素的信手拈來,那種融會貫通,絕非生搬硬套的錶象堆砌,而是真正將其內化為自身錶達的一部分。無論是對某個特定曆史場景的描摹,還是對某種古典意象的引用,都顯得恰如其分,自然而然地融入瞭整體的敘事肌理之中,為作品增添瞭多維度的解讀空間。這種深厚的功力,使得作品的內涵變得非常豐富,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和意味。它不是停留在錶麵的風花雪月,而是試圖去觸碰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時代精神和人文情懷。對於一個熱衷於探究文化根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和思想深度,是遠超預期的寶貴財富,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得到瞭精神上的滋養和提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