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對外工作迴憶與思考
定價:20.00元
作者:硃良
齣版社:當代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09007808
字數:
頁碼:1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中國建立前,我在上海參加領導的進步,在美國教會辦的聖約翰大學“學習”瞭五年,因此懂一點英文。1951年調到團中央國際聯絡部,主要是參加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的多邊外事活動和國際反對“修正主義”鬥爭。中獲得 “解放”後,在當時團中央停止外事活動的情況下,1972年調到中央對外聯絡部,繼續從事國際青年工作。粉碎“”後,參加瞭中聯部揭批 “”和撥亂反正的簡報工作以及參與起草為老部長王稼祥所謂“三和一少”錯誤的請示報告,參加瞭1980年中央召開的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四韆討論,因此查閱過不少外事工作的曆史資料。1981年擔任中聯部副部長特彆是1985年底擔任部長後,中聯部主要是研究黨的對外丁作戰略指導思想的調整,應對國際主義運動危機和西方對華製裁兩場國際風暴。1993年至1998年擔任第八屆全國常務委員會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展對外國議會的工作。一起來翻閱《對外工作迴憶與思考》吧!
目錄
作者介紹
硃良,解放前曾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並參加地下黨領導的。1951年從上海團市委調到團中央國際聯絡部,從此開始瞭近50年的外事工作經曆。
1972年起在中央對外聯絡部任副局長、局長,1981年任副部長。1985年至1993年任部長。
1993年至1998年任第八屆全國常委會委員、全國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曾任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
文摘
1953年起我國開始個五年計劃建設。同年朝鮮停戰。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的日內瓦會議達成越南南北分治等協議。會議休會間隙,總理訪問瞭印度和緬甸,中緬、巾印發錶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聯閤聲明。我有幸以《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名義去日內瓦丁作,增長瞭見識。
1953年9月,中聯部提齣建議,指齣:中國式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日本行不通。1954年、蘇共兩黨建議緬甸黨(以下簡稱緬共)、馬來西亞黨(以下簡稱馬共)在條件成熟時,以閤法鬥爭代替武裝鬥爭;1955年12月馬共同馬來亞當局和平談判,由於雙方力量懸殊,沒有達成協議。王稼祥部長在1955
年3月全國代錶會議上發言指齣:“應當正確地應用馬列主義、關於中國革命理論以及巾國革命經驗。中國革命的理論與經驗對於亞洲各國的兄弟黨都是有重要的意義的,但是假如我們把經驗教條主義地搬到外國,那是非常危險的。”1956年召開八大,56國黨代錶團應邀前來。我曾被部裏藉調來接待摩洛哥、比利時代錶團。
1956年2月,蘇共召開二十大,蘇共中央書記赫魯曉夫在會上做瞭揭露斯大林“罪行”的秘密報告。赫在大會提齣瞭一些新的理論觀點,中央特彆重視的是赫提齣要改變“把暴力和內戰看成社會主義革命的途徑”、有可能通過“取得議會中穩定的多數”獲得政權。我黨後來一再指責這是修正主義的“和平過渡”論。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罪行”,在全世界引起瞭反蘇、的高潮,我黨發錶瞭兩篇文章,1956年10月,我黨又幫助蘇共處理瞭波蘭和匈牙利事件。1957年11月,在莫斯科提齣:國際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社會主義力量對於帝國主義的力量占瞭壓倒的優勢。
……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透露齣一種深沉的、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文風。它不是那種追求時髦詞匯或華麗辭藻的文字堆砌,而是像經過時間沉澱的陳年老酒,醇厚而迴味悠長。作者遣詞造句,講究的是分寸與力度,每一個段落的構建都顯得極為審慎,仿佛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的斟酌。這種文字的力量在於它的剋製,在最激烈的衝突或最動人的情感麵前,作者往往選擇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去勾勒,反而激發齣讀者內心更強烈的共鳴和想象。尤其是那些關於國際關係中微妙力量對比的分析,作者的錶達方式非常精煉,常常用一句精闢的總結,就能概括齣數年的復雜演變,這種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著實令人嘆服。
評分閱讀此書的體驗,宛如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嚴謹的學術研討會,隻不過主講人是親曆瞭風雲變幻的實踐傢。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邏輯鏈條的嚴密性令人印象深刻。他對前因後果的梳理,如同一張精心編織的網,每一個細節都服務於整體的論證結構。你會發現,書中很少有空泛的議論,更多的則是基於具體案例和一手資料的支撐,這使得他的觀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穿透力。特彆是當他迴顧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決策時刻時,那種將戰略目標、現實約束與潛在風險進行多維度權衡的論述方式,展現瞭一種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曆史責任感。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即便是對於非專業領域的讀者來說,也同樣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局勢判斷”的深度剖析。它不僅僅是在記錄“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未來可能走嚮何方”。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穿透迷霧的洞察力,能夠從紛繁復雜的錶象中,迅速捕捉到核心的矛盾與驅動力。他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維模式差異的解讀,尤為精準獨到,避免瞭許多同類迴憶錄中常見的“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局限性。這種基於長期一綫經驗提煉齣的“方法論”和“思維框架”,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復雜國際互動規律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拆解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如何從曆史的教訓中汲取構建未來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氛圍是厚重而又飽含溫度的。雖然主題涉及高強度的國際事務和嚴肅的政治考量,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是作者對國傢、對人民,乃至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真摯情懷。這種情懷並非高談闊論式的空泛口號,而是滲透在每一個具體行動、每一次艱難抉擇背後的堅守與付齣。它讓讀者在理解外交工作之艱辛與復雜的同時,更能感受到那些在時代浪潮中,為國傢利益默默承載重擔的人們的內在力量。讀完之後,留給人的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清晰認知,更是一種曆經風雨後的沉靜與對未來的審慎樂觀,仿佛被賦予瞭一份穿越迷霧,更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壁爐邊,緩緩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描繪,並非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細節和微妙的人性洞察。他擅長捕捉那些宏大敘事背景下的個體情緒波動,比如在關鍵的外交場閤,一張不易察覺的錶情,一次臨時起意的會麵,如何左右瞭整個局勢的走嚮。讀起來,你會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被巧妙地引誘,潛入瞭那個充滿博弈與智慧的幕後世界。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的外交博弈時,總能保持一種冷靜的旁觀者視角,既不盲目贊頌,也不過度苛責,而是將決策背後的權衡利弊,那種“求索”與“取捨”的艱難過程,刻畫得淋灕盡緻。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厚重感和曆史的真實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深度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