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慢性病患者自我保健新理念
:33.00元
售价:22.4元,便宜10.6元,折扣67
作者:史金腾 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71743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又称为“慢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提出的慢病(NED)高危密码“3450”新概念,即“3”种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导致“4”种NCD(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高,终可使“50%”的人过早丧命。近年来,我国慢病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合理饮食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慢病明显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多患有慢病,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有不少人将这类与营养过剩、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病戏称为“富贵病”,因为这些病常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吃得好、活动少的都市人群中流行。所以,西方国家曾称为“现代都市病”、“现代文明病”。
2012年5月21日,卫生部等l5部门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强慢病防治关键时期,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病高发态势。《规划》提出,到2015年,力争慢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
慢病的防治犹如应对一场战争,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必须掌握好正确的“战略、策略、方略”。科学的策略是来自对“现代慢病”新理念的建立,才能对慢病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只有人们知晓了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自我健康意识,自觉行动起来,科学自主保健,才能战胜这些慢病。为了让读者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本书特采用了专题讨论的写作模式。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犯嘀咕。封面设计得倒是挺现代,配色也挺沉稳,让人感觉挺专业。我原本是抱着“看看能有什么新花样”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健康”和“生活方式”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是在重复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无非就是多运动、少吃油腻、心态要好之类的。所以,我一开始也没抱太大期望。但是,当我的目光扫过目录和前言时,那种期待感就慢慢上来了。作者似乎并没有急着去推销某种神奇的药方或者极端的方法,反而更像是邀请你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对话。他用了很大篇幅在探讨“慢性病”这个概念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这我就觉得很新颖了。通常的健康书籍只会告诉你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的是,我们如何与这个“慢性”的状态共存,如何将它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与之对抗的敌人。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开始认真思考,也许“自我保健”的重点,并不在于彻底“治愈”一个标签化的疾病,而在于如何通过调整认知,让自己的生活质量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线上,这才是真正的“新理念”吧。这种宏观的铺陈,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哲学基础,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堆砌。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就像是邻家那位经验丰富、但又极其睿智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医学术语轰炸,也没有冗长乏味的临床数据引用,读起来非常“人性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生活场景时那种细腻的笔触。比如,他写到一位高血压患者如何在周末早晨,不是痛苦地计算卡路里,而是如何巧妙地将自己喜欢的烘焙活动,通过调整配料和制作流程,转化为一种低钠、低糖的享受。这种“如何在不剥夺生活乐趣的前提下进行调整”的思路,简直是击中了我这种慢性病患者的心坎。太多指南要求你“戒掉”这个,断绝那个,搞得人心情抑郁,最终反而更容易破功。但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是“替代”与“融合”,教你如何用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去满足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它不是在跟你谈论“应该怎么做”,而是在探讨“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基于现实困境的讨论,让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显得脚踏实地,像是可以直接带到厨房或者阳台上去实践的指南,而不是书架上积灰的理论著作。
评分这本书在构建支撑体系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个体。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在强调“支持网络”的重要性,而且这个网络的概念被拓展得非常广阔。它不仅仅包括了家人和医生,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如何与病友社群进行有效互动,甚至还提到了如何与雇主进行沟通,以获得更灵活的工作安排。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数字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健康App和穿戴设备包围,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筛选和利用这些工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冷静和批判性的视角,教我们如何避免被数据焦虑所裹挟,而是将科技真正用作自我监测和反馈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新的精神枷锁。这种对现代生活背景下,慢性病管理的全面考量,显示了作者的视野远超传统的医学范畴,更像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和生活教练的结合体。
评分说实话,我阅读其他健康书籍时,常常会因为内容太过于理想化而产生挫败感。比如,动辄要求每天冥想一小时,或者进行高强度的间歇性训练,这对于一个工作繁忙、精力本就不充沛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受到的是“渐进式优化”的力量。它似乎非常理解,慢性病管理是一个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一个看似庞大的目标,分解成可以在一天中轻松完成的“微小胜利”。比如,不是要求你“每天走一万步”,而是鼓励你在接电话的时候站起来走动三分钟,或者在等待开水烧开的间隙做五次深呼吸。这些小小的、几乎不会造成负担的改变,积累起来的长期效果却是惊人的。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案例证明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微调,才是最终决定长期生活质量的关键。这种对“可行性”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从排版和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处理也体现了对目标读者的深切关怀。我注意到,书中大量的关键信息都采用了清晰的图表和流程图进行展示,这对于需要快速获取信息、避免长时间集中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关于药物依从性、年度检查清单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效果对比的部分,图表的直观性远胜于大段文字的堆砌。此外,字体选择和行距的设置也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即使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眼睛也不会很快感到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本身的重视,反映了作者和出版方深刻理解到,慢性病患者可能面临的视觉疲劳或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创新,在形式设计上也处处流露出对读者的体贴和尊重,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平静、无压力的阅读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