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尾松种子园 |
| 作者 | 秦国峰,周志春,金国庆 等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893292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340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马尾松是我国松属中分布广的乡土造林树种,生长迅速、材质优良、适应性强,是一个具备多林种功能和多用途效益的优良树种。它对建筑用材林、造纸原料林、花粉经济林、林化采脂林、制种特用林、水土防护林、环保生态林、名胜风景林等都是适用的营建树种资源。国家十分重视马尾松种质资源的保育和利用,早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六五”期间,就将马尾松列为重点的科技攻关项目,成立全国“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协作组,以“选优建园”为重点,以种子园为基地,开展了系统的马尾松种子园营建技术的试验研究,为良种化的推进与提升做出重大贡献。 《马尾松种子园》是对几十年来马尾松种子园研究和营建的实况记录。全书对马尾松良种生产基地、马尾松生殖繁育特性、建园无性系选育、建园嫁接苗培育、选址整地及定植建园、系统及遗传管理、种子园生产管理、种子园树体管理、种实采制及贮藏检验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
| 作者简介 | |
| 秦国峰,1934年生,浙江建德人,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前20年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承担枸杞栽培研究,后30多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带林业研究所从事马尾松遗传改良与良种培育。曾主持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的国家和浙江省的攻关课题以及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期间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与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二、三等奖12项,梁希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枸杞研究》《马尾松地理种源》《中国马尾松优良种质资源》《马尾松花粉研究及应用》等著作。享受省级先进工作者荣誉津贴,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周志春,1963年生,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马尾松良种基地技术协作组组长,国家林业局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马尾松、木荷等南方主要速生丰产用材和珍贵树种新品种选育与培育技术研究,近20年来主持全国马尾松与木荷育种协作攻关,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课题和专题、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及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制定林业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7项,选育马尾松和木荷等林木良种6个,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名。 金国庆,1963年生,1982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用材树种研究方向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林木遗传育种与森林培育,长期从事马尾松、柏木等主要速生用材和珍贵树种的新品种选育与培育技术研究等,先后承担“六五”以来的国家和浙江省科技攻关(支撑)、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马尾松良种选育、国家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948'’项目、国家行业专项课题、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部省重点等研究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其中完成人1项),发明1项(发明人),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4个、省级地方标准6个,选育马尾松和木荷等林木良种9个。 |
| 目录 | |
| 序言 前言 章 马尾松良种生产基地 节 林木种子园 第二节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 第三节 马尾松实生种子园 第四节 马尾松改建型母树林 第五节 马尾松新建型母树林 第六节 采种林分与采种基地 第二章 马尾松生殖繁育特性 节 马尾松开花和结实习性 第二节 雌雄球花形态特征 第三节 雌雄配子体形成及胚胎发育 第四节 雌雄球花败育对种子形成的影响 第五节 球果和种子形成 第六节 马尾松生长发育及生活史 第三章 建园无性系选育 节 1代种子园建园无性系选育 第二节 营建建园材料收集区 第三节 重建1代种子园建园无性系评选 第四节 2代种子园建园材料选育 第五节 营建2代育种群体 第六节 选择生长优异的建园无性系 第七节 选择结实良好的建园无性系 第四章 建园嫁接苗培育 节 嫁接起源及实用意义 第二节 嫁接原理和成活因素 第三节 松树嫁接技术 第四节 嫁接苗培育 第五节 生产性大容器嫁接苗的培育成效 第五章 选址整地及定植建园 节 园址选择 第二节 种子园整地 第三节 良种基地统一规划 第四节 种子园生产区具体规划 第五节 马尾松定植建园 第六章 系统及遗传管理 节 天然林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二节 实生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三节 无性系种子园系统分析 第四节 建园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应用 第五节 栽植配置要求 第六节 花粉管理及保花保果 第七章 种子园生产管理 节 园地土壤管理 第二节 种子园施肥管理 第三节 园地水分管理 第四节 种子园虫害管理 第八章 种子园树体管理 节 经济林果树整形修剪简述 第二节 树体矮化及整形修剪 第三节 马尾松主要树形的培养 第四节 树体修剪与结果枝培养 第五节 枝梢剪截的实际应用 第六节 截顶在树体矮化中的应用 第七节 树体管理及母树结实效应 第九章 种实采制及贮藏检验 节 球果和种子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种子发育过程的物质积累 第三节 马尾松球果成熟及采制 第四节 种子贮藏过程的品质检验 第五节 种子播种品质的检测 参考文献 附录1 LY/T 2427-2015马尾松种子园营建技术规程 附录2 马尾松种子园主要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正版 马尾松种子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探索一片未知的森林,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式写法,而是将科学严谨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书中对马尾松种子园的创建过程,描绘得细致入微,从最初的基因筛选,到后期的基因改良,每一个步骤都仿佛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土壤的成分分析,还是气候条件的考量,都力求精确。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爱。作者在描写研究人员们如何克服病虫害、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时,没有煽情,但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却足以打动人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优良性状传递”的章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马尾松种子园是如何通过科学的选育,实现优良基因的稳定遗传和高效传播。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一种对生态环境的负责。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执着的探索者,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绿色画卷。
评分《正版 马尾松种子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将硬核的科研知识,与人文关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原本以为,关于“种子园”的书籍,定会充斥着枯燥的图表和复杂的公式,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描绘出马尾松的生命史诗。作者不仅仅在讲述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我看到了科研人员们对马尾松的热爱,以及他们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珍贵资源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书中,对于马尾松种子园的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人工授粉,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种质资源保存”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保存一份基因,更是保存一份生命的希望,一份生态的未来。作者在讲述这些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关于马尾松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尾松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马尾松种子园的知识,更感受到了科学与自然、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这本书,初看名字《正版 马尾松种子园》,我以为是关于某种特定植物繁育技术或者科研项目的手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对“种子园”的刻板印象。书中详细描绘的,并非冷冰冰的基因图谱和繁育数据,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讲述了马尾松从一颗渺小的种子,经历风雨洗礼,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生命传奇。作者没有回避种子园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科研挑战,但他更侧重于描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所付出的心血、智慧和坚持。我看到了科研人员们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在夜深人静时对着显微镜的低语,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失败时的沮丧,以及取得突破时的狂喜。书中的案例分析,与其说是枯燥的论文,不如说是生动的故事,每一个案例都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科学的执着。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马尾松生态意义的阐述,不仅仅是作为经济林木,更是作为生态屏障,为我们守护着一方水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身边的这一普通而又不凡的植物,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充满了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种子园”的书,更是一曲对生命、对自然、对科学的赞歌。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正版 马尾松种子园》这本书的。起初,我对其内容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种子园”这个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专业知识和晦涩的术语。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吸引了我。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量技术参数,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马尾松种子园的建设过程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松林之中,感受着微风拂过松针的沙沙声,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松脂清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种子园的选址、建植、管理等各个环节,但这一切都被融入到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我看到了科研人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从一片荒芜的山坡,逐步建立起一片高产优质的马尾松种质资源库。其中,关于品种选育、杂交优势利用的章节,虽然涉及专业知识,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并配以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中的奥妙。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居民与马尾松林共生的故事,展现了科技进步如何真正惠及民生,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科普之旅,对马尾松及其种子园的认识,也从肤浅的层面,上升到了更加深入和感性的层面。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界中的生命奥秘充满好奇,《正版 马尾松种子园》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狭窄的学科领域,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展现了马尾松种子园建设的全局。书中,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在介绍马尾松的遗传多样性时,用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物种,其内在的差异也可以如此之大。而种子园的建立,正是为了将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适应性”这一概念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生物体的生存能力,更是其在特定环境下不断进化的智慧。种子园的建立,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加速和优化了这种适应性的过程。书中对不同马尾松品种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看似相似的马尾松,在生长速度、抗病性、木材品质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不仅仅是发现,更是创造,是利用已有的智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