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赵向群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42331885
字数:380000
页码: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从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到公元316年“永嘉之乱”将西晋王朝摧毁,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丧流离,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在中原人眼里,河西走廊不但是他们向往的乐土,而且是他们未来的希望。五凉时代,无论政权如何更替,也无论政权的建立者属于哪个民族,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礼遇士人,尊重文化,这不仅使保存下来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而且也使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得益彰。通过本书你将了解这段群雄逐鹿、文人辈出的历史。
本书作者赵向群先生长期致力于五凉史的教学与研究,是五凉史研究的。此书系赵先生遗作,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五凉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此书实为了解五凉文化的佳作。
五凉是甘肃古代在河西走廊存在过的五个地方政权。它们分别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凉时代,是一个伴随中原发生持续不断战乱而产生的时代,或直接叫它中原战乱的产物。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中原腹地连续不断经历战乱以及灾荒,迫使大量汉族人口向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周边地区逃亡,其结果是中原悠久的文明历史发生中断,而像河西这样原本文化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开始接过中原文明的接力棒,在积淀和传承汉文化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人文荟萃之地。由四个不同民族建立的五个政权,它们都致力于文化教育,这使两汉以来的凉州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五凉时代的河西走廊,已远远脱离了“戎狄”之域的蛮荒状态而跃入中华文明的行列。
赵向群(1942-2014),山西平遥人。1966年9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经济史、魏晋南北朝史、五凉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五凉史探》《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等,代表性论文有发表于《西北师大学报》和《文史哲》等刊物的《西晋课田法新议》《论十六国时期河西主要民族的地位和作用》《河西著姓社会探赜》《魏晋五凉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等。
这本《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让我对“华夏文明”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我过去一直认为,华夏文明的主线是清晰而单一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某个关键时期,文明的多元化和融合性,才是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真正动力。五凉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恰恰是这种相对动荡的环境,促使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书中对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描绘,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观念,都充满了鲜活的细节,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作者是如何将零散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那个时代文化的独特面貌。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外部环境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人类的创造力依然能够闪耀出夺目的光芒。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构成了文明基石的元素。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原来历史的厚度不仅仅在于辉煌的帝国和帝王将相,更在于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冲刷、被遗忘,但却默默支撑起文化根基的土壤。《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恰恰聚焦了这片“不那么显眼”的土壤。它让我看到了,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汉族传统文化是如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比如,对佛教的传播和本土化,对汉文典籍的保护和整理,以及在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领域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让我对这些论述有了坚实的信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胡汉融合”的解读,并非简单地认为是汉族文化吞噬了少数民族文化,而是强调了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动态过程。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分析,打破了我以往对那个时期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历史图景。它也让我反思,如今我们所珍视的许多文化元素,其根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久远和复杂。
评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尤其是这本《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认知的一个新维度。一直以来,提到中国古代史,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汉唐盛世、秦朝统一,或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画面。而“五凉”,这个概念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模糊得如同尘封的古籍。但读完之后,我才惊觉,原来在那个相对“边缘”的时代,中原文明的火种不仅没有熄灭,反而以一种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姿态,孕育出了如此丰富璀璨的文化。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人物,而是将历史事件、社会风貌、思想流派娓娓道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诗书飘扬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当时民族融合的描绘,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不同族群的到来,他们带来了迥异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艺术形式,却又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催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那种跨文化的活力,那种在动荡中寻求统一和发展的智慧,让我深感震撼。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沿着笔直的大道前进,更多时候,它是在曲折中前行,在融合中壮大。
评分阅读《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感觉就像是在探寻一条被历史尘埃掩埋已久的河流,而这本书就像是绘制地图的工匠,一点点地拨开迷雾,展现出河流的源头、流淌的轨迹,以及它如何汇入更广阔的大海。我之前对“五凉”的认知,几乎是零,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将那个遥远而重要的时代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当时宗教信仰的描述所吸引,佛教如何在中原传播,道教如何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外来宗教的影响,它们如何与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互动,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此外,书中对于当时民族矛盾与融合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冲突,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特征,也都在为后来的历史积淀着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绝不仅仅在于它补充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白区域,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我之前总觉得,中华文明似乎是某种固定的、源远流长的“纯粹”的东西,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个想法。它用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向我展示了,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纳、不断融合的产物。五凉时期的政权虽然短暂,但它们却像是多个汇聚的支流,将来自西域、北方草原以及中原的各种文化元素汇聚在一起,然后又将这份混杂而充满活力的文化,继续向前推进。我对书中关于当时社会经济、法律制度、文学艺术的论述尤为感兴趣,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时代,人们依然努力地构建着自己的生活秩序,创造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财富。这种生命力,这种韧性,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