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年俗文化概观
:52.00元
售价:35.4元,便宜16.6元,折扣68
作者:史建平,李宪亮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54364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华人世界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春节文化概观》一书,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概述,科学地对民俗学中的春节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书中主要介绍了春节的由来、春节文化的符号、以及春节习俗,内涵丰富的春节文化,能够使人们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气息。该书配有70余幅有关春节题材的年画、剪纸、照片,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语言通俗,设计精美,适合于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本书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
史建平,1965年7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教育学硕士。曾历任几家国企高管。1999年至2003年任《青年生活导报》编辑部主任、编委会副主任。2001年4月当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青联常委。2010年1月任宁夏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从少年时代起就喜好古玩、字画收藏,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并有颇深的研究。
李宪亮,陕西籍,1958年出生。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青年生活导报》总编,现任宁夏文史研究馆副巡视员兼业务处处长、《宁夏文史》副总编。2011年出版古体诗文集《境由心生》,参与编辑、编著了《宁夏历代艺文集》《宁夏历代诗词集》《中国回族文学概论》《宁夏民国风云实录》《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宁夏卷》等十多部著作。
我一直对民俗文化充满好奇,《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并给了我远超预期的收获。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显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使得书中内容既有宏观的概括,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比如,关于“元宵节”的描述,书中不仅讲述了其与灯会、猜灯谜的紧密联系,还探讨了“元宵”这一食物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团圆和美满的寓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灯笼”的研究,从材质、造型到色彩,再到不同场合下灯笼的使用,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个简单的节日符号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文笔十分生动,仿佛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古老的节日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年俗的介绍,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度挖掘。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传承文化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视这些流传千年的宝贵财富。
评分《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这本书,简直是我童年记忆的唤醒器,同时也是我知识视野的拓宽器。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种热闹的仪式,比如“拜年”,书中对拜年的不同方式、不同对象的讲究,以及其背后尊老爱幼、人情往来的深层含义,都做了细致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不同地域的拜年习俗差异,例如北方人互相串门拜年,南方人则可能更侧重于家庭内部的团聚和长辈的问候。这种地域性的差异,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此外,书中对“春联”的讲解也十分精彩,作者不仅分析了春联的起源和发展,还列举了许多经典和创新的对联,并解释了其中的妙处,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春节,不再是单纯的节日,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伦理、信仰的文化符号。
评分说实话,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上,总觉得有些浮光掠影。《中国年俗文化概观》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年俗简单地列举罗列,而是着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例如,关于“压岁钱”的由来,书中不仅解释了其与“压祟”的关联,还追溯了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以及其背后所寄托的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期望。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习俗,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书中对于“舞龙舞狮”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表演的动作、音乐的配合,到其象征意义,都做了细致的阐述。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人民在节庆时的热闹场景,感受到了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流畅,即使是关于一些相对枯燥的历史考证,也能写得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明白,春节的年俗,并非简单的形式,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号,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桥梁。
评分初次翻开《中国年俗文化概观》,我便被深深吸引。并非因为它内容有多么晦涩难懂,恰恰相反,它以一种极为平实、温和的语言,娓娓道来中国传统春节的方方面面。我原以为年俗不过是简单的吃饺子、放鞭炮,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文化脉络。比如,对于“祭灶”这一习俗的描绘,作者不仅讲述了它的起源传说,更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感恩、敬畏以及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年画”的部分,那些色彩斑斓、寓意吉祥的画作,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活了过来,讲述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故事。从门神到灶王爷,从生肖到花鸟,每一幅画都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我仿佛能听到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感受到那份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浓浓年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习俗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份写给中华民族的家书,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重新审视并珍视那些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财富。它让我对“年”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假期的到来,更是文化传承的节点,是情感连接的纽带。
评分对于《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关于春节的知识,在各种媒体上都能轻易获取,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深入”的力量。作者在考据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许多鲜为人知的年俗细节,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披露。比如,关于“扫尘”的习俗,书中不仅说明了它在春节前进行的意义,更提到了不同地区在扫尘时间、方式上的差异,甚至还探讨了“尘”在古代的谐音和象征意义,与“陈”相通,有送旧迎新之意。这一点让我对这个看似简单的习俗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年夜饭”的描写更是充满了人情味,从食材的选择,到菜肴的寓意,再到餐桌上的交流,都细致入微,仿佛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温馨热闹的家庭场景。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真挚热爱,也正是这份热爱,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饱含情感的文化史诗,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