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裏晶主編的《古箏基礎(老年大學統編教材) 》針對零基礎的老年學生,從古箏*基礎的認弦、戴 義甲等開始,由易到難,由淺到深,逐步提高。全書 按課時編排,共60課時,便於學員自學,掌握課時進 度,使老師的教學思路統一清晰。每節課有簡介、導 學、指法標記、要求、訓練方法、樂麯等部分,重點 突齣。
《古箏基礎(老年大學統編教材)》60課時正閤 一甲子。人生一甲子,是一個循環,*是一個開始。
很多老年大學的學生學習古箏是一個新的嘗試,心中 存有對古箏的熱愛與夢想。老來有閑暇,按照本教程 的進度,打好瞭基礎,可以繼續往*高層次的學習邁 進,恰恰也是古箏學習的一個新的開始。如環無端, 如環無終,生生不息,學無止境。
**階段 入門
第一課 介紹古箏、學戴義甲、抹托練習
第二課 勾托技法
第三課 大撮技法
第四課 四點技法
第五課 顫音技法
第六課 樂麯《北京的金山上》
第七課 小撮技法
第八課 按4音練習
第九課 按7音練習
第十課 颳奏練習
第十一課 花指技法
第十二課 樂麯《平湖鞦月》(一)
第十三課 樂麯《平湖鞦月》(二)
第十四課 樂麯《步步高》
第十五課 連托、連抹技法
第十六課 樂麯《滄海一聲笑》
第十七課 上滑音技法
第十八課 樂麯《鳳翔歌》
第十九課 下滑音技法
第二十課 上下滑音技法
第二十一課 樂麯《蘇武牧羊》(一)
第二十二課 樂麯《蘇武牧羊》(二)
第二十三課 單手撥弦技法
第二十四課 雙手撥弦技法
第二十五課 分解和弦技法
第二十六課 單手琶音技法
第二十七課 雙手琶音技法
第二十八課 樂麯《知音》
第二十九課 樂麯《紫竹調》(一)
第三十課 樂麯《紫竹調》(二)
第三十一課 托劈技法
第三十二課 紮樁技法
第三十三課 泛音技法
第三十四課 樂麯《漁舟唱晚》(一)
第三十五課 樂麯《漁舟唱晚》(二)
第三十六課 樂麯《漁舟唱晚》(三)
第三十七課 輪抹技法
第三十八課 樂麯《紡織忙》(一)
第三十九課 樂麯《紡織忙》(二)
第二階段 提高部分
第四十課 慢快搖與快慢搖技法
第四十一課 個數搖指技法
第四十二課 一拍搖技法
第四十三課 移位搖技法
第四十四課 樂麯《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一)
第四十五課 樂麯《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二)
第四十六課 樂麯《洪湖水,浪打浪》(一)
第四十七課 樂麯《洪湖水,浪打浪》(二)
第四十八課 樂麯《枉凝眉》
第四十九課 樂麯《茉莉花》(一)
第五十課 樂麯《茉莉花》(二)
第五十一課 樂麯《女兒情》(一)
第五十二課 樂麯《女兒情》(二)
第五十三課 樂麯《彩雲追月》(一)
第五十四課 樂麯《彩雲追月》(二)
第五十五課 樂麯《化蝶》(一)
第五十六課 樂麯《化蝶》(二)
第五十七課 樂麯《高山流水》(一)
第五十八課 樂麯《高山流水》(二)
第五十九課 樂麯《高山流水》(三)
附 完整版樂譜
後記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是為我們這些老花眼群體量身定製的,這一點必須給個大大的贊!很多樂譜的五綫譜和簡譜混用時,字體小得像螞蟻爬,讓人看得眼睛乾澀發酸,不得不戴上放大鏡。但這本教材的樂譜部分,每一行之間的間距都拉得恰到好處,字體飽滿清晰,即便是最復雜的十六分音符組閤,也能一眼看清楚,這對我們這些需要大量時間閱讀樂譜的學員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它對於一些常用的“指位標記”和“力度記號”都使用瞭醒目的顔色進行區分,有效降低瞭閱讀的難度和疲勞度。我感覺教材的設計者一定是深入瞭解瞭老年學習者的實際需求,他們知道,對於我們而言,閱讀體驗直接決定瞭學習的持續性。這本教材不光是教我們彈琴,它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閱讀工具”。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在文化背景和樂理知識上的講解方式。很多教材的樂理部分都寫得像高等數學公式一樣晦澀難懂,背著死記硬背卻不知道為什麼。然而,這本教材似乎深諳老年學習者的心理,它把樂理知識融入到瞭具體的麯目分析中。比如,在學習《漁舟唱晚》的變奏部分時,教材會跳齣來解釋為什麼這個地方要使用“上行輪指”,這種技法如何模擬瞭夕陽餘暉的效果,一下子就把枯燥的音符和具體的情感體驗聯係起來瞭。它沒有使用太多復雜的術語,而是多用生活化的比喻,比如形容“琶音”像水波紋散開,形容“顫音”像風中的柳枝搖曳。這種“以意帶形,以形帶聲”的教學思路,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音樂內涵的理解興趣,讓我覺得彈古箏不再僅僅是手指的機械運動,而是在用聲音講故事。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為老年大學量身定製的,非常注重循序漸進的“慢熱型”教學。它不像某些速成教材上來就要求你拉一堆高難度的琶音,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打磨最基本的“勾、托、抹、 टक”這幾個指法的基礎功。我記得第一課就詳細解析瞭“平抬”和“立壓”的區彆,甚至連手指觸弦的角度都用剖麵圖展示瞭,這一點我以前在彆的書上都沒見過這麼細緻的。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很多習慣性的錯誤需要更長時間來糾正,這本教材的重復和鞏固練習量設計得非常閤理,不會讓人覺得疲勞,卻能實實在在地把動作“刻”到肌肉記憶裏去。我跟著教材的音頻(雖然我更喜歡自己慢慢摸索,但配套音頻確實很專業)練習瞭半個月,感覺手上的控製力比以前清晰多瞭,尤其是在換把位時,那種不慌不亂的感覺,確實是建立在紮實的基本功之上的。這種“不求快,但求穩”的教學理念,深得我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淡雅的米色調,配上行雲流水的書法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作為一名退休多年的老琴愛好者,我找瞭很多教材,但大多設計得過於嚴肅或者排版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這本《古箏基礎》給我的感覺非常親切,拿在手裏厚實卻不沉重,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印刷的清晰度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每一個指位圖和樂譜的細節都展現得淋灕盡緻,這對初學者來說太重要瞭。我特彆欣賞它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運,比如在介紹基礎的“搖指”技巧時,它沒有直接堆砌復雜的練習麯,而是先用大圖和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手型的放鬆與力度控製,這種“慢工齣細活”的教學態度,讓我這個手部關節有點僵硬的老年學習者感到備受鼓舞。而且,教材裏穿插瞭一些關於古箏曆史和保養的小知識,這些“花絮”讓學習過程不那麼枯燥,每次翻閱都像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進行一對一的私教,讓人感覺非常踏實和愉悅。
評分坦白講,當我看到“老年大學統編教材”這幾個字時,我心裏還是有一絲疑慮,擔心內容會過於陳舊或者保守。但實際閱讀後,這種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教材在保持傳統嚴謹性的同時,對現代的一些演奏技巧也有所涉及,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基礎教材的補充是恰到好處的。例如,在講到不同指甲(鋼甲與玉甲)的使用感受時,它客觀地分析瞭各自音色的特點,這在很多傳統教材中是很少提及的。更讓我感到貼心的是,教材後麵附帶瞭一個關於“如何保養和清潔古箏”的章節,裏麵詳細說明瞭防潮、防曬的注意事項,甚至是螺絲鬆動該如何簡單處理,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練習中經常遇到的“疑難雜癥”,卻很少有教材會如此細緻地教導我們。這說明編者是真正站在長期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的,非常務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