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定价:99.80元
售价:67.9元,便宜31.9元,折扣68
作者:张宇翔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72374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大篇幅*次呈现的珍稀历史资料;海战主力舰战斗表现的翔实研究;*面、真实地解读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是海战史上不朽的传奇,作为人类历史*后一场大舰队之间的对决,其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书详细研究双方战舰的战斗表现,细节上依靠双方战后报告和损伤记录,剥离海战中真真假假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壮举,让事实本身说话,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海战及其影响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
前言
章 走向“末日之战”的双方舰队
日德兰:偶然中的必然
舰只对比
人员
试探
第二章 战巡之间的揭幕战
接战
向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三章 贝蒂的诱敌
向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四章 杰里科的次抢占T字横头
杰里科的艰难抉择
“防守”号和“武士”号的悲剧
传奇的开端
“无敌”号的悲剧
大舰队主力的次抢占T字横头
舍尔的次规避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五章 舍尔卷土重来
大舰队的第二次抢占T字横头
中弹记录
第六章 后的主力舰交火
费解的“跟我来”
后的主力舰交火
失去的机会
中弹记录
第七章 之夜和返航
航线选择
夜战阶段
夜战第二阶段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八章 “塞德利兹”号和“东弗里斯兰”号的命运
努力挽救“塞德利兹”号
受伤的“东弗里斯兰”号
“马尔伯勒”号和“厌战”号的艰难返航
第九章 荣耀与指责——日德兰的余波
浮华
现实
未来
第十章 总结与思考
损失比
火炮
命中与损伤——大口径舰炮
命中与消耗——中小口径舰炮
主力舰火炮故障
火控
殉爆和发射药起火
中弹位置及其影响分析
动力系统故障
质量
附录1:1914年“胡德”号的实验
附录2:第十章总表1中其他各舰的沉没过程
附录3:巡洋舰及驱逐舰的消耗
附录4:柯达无烟药及药库安全
附录5:战前
附录6:日德兰海战中的轻巡中弹情况
附录7:日德兰海战中的驱逐舰中弹情况
附录8:维修
附录9:日德兰还战后大舰队主力舰防护和火控相关改装
附录10:火控基本知识及一战时的皇家海军火控设备
张宇翔,留学新加坡博士,擅长无畏舰之后至二战期间海战的历史写作,在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
这部作品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在甲板上对着新兵讲述那些风云变幻的海上岁月。它摒弃了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画面感和沉浸感的笔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调动读者的情绪,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闻到硝烟弥漫、海水咸湿的味道。对战术细节的描绘细致入微,从舰队的编队、火力的分配,到单舰的机动和损伤报告,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历史的准确性,又避免了技术术语的堆砌让人望而却步。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在广阔海域中,双方指挥官在压力下的决策瞬间——那种“一念之差,胜负立判”的紧张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舰交锋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博弈史,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体会到那场史诗级海战背后蕴含的复杂人性与时代洪流的碰撞。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一定是“厚重”。它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每一页的文字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作者在梳理战役背景时,对涉及的政治、技术、工业基础的铺陈是极为审慎和扎实的。他没有急于进入战斗场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这些庞然大物会被设计出来,它们在各自国家海军战略中的地位究竟如何,以及技术代差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转化为战场优势或劣势的。这种深厚的底蕴,让读者在跟随战舰驶入炮火硝烟之前,就已经对这场冲突的必然性和残酷性有了深刻的预判。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为何如此”而非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是无价的基石。它教会我们,海战的胜负,往往在硝烟升起很久之前,就已经在船坞和会议室里决定了。
评分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信息整合和历史视角转换上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从多方视角,尤其是那些参与其中的船员和低级军官的零散记录中,重构出当日的真实情景。这种“自下而上”的叙事视角,为冰冷的钢铁碰撞增添了人性的温度。例如,书中对不同级别军官的通信往来和士气变化的侧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战役全局的理解。相较于许多只关注高层战略的著作,它成功地将“大战略”与“个体生存”这两条线索完美交织。阅读体验中,我多次被那些简短却有力的个人回忆所触动,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迷雾中的碎片,被作者巧妙地拼凑起来,形成了一幅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历史画卷。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多元视角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非常值得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历史肌理的军迷和历史爱好者细细品味。
评分我个人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不确定性”的坦诚态度。历史记录总是充满了模糊地带和矛盾的证词,尤其是在混乱的海战中。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掩盖这些历史的“噪音”,反而选择了一种非常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即便是对那些关键时刻的细节,也保持着谨慎的求证和多方比较。在描述战役转折点时,书中常常会呈现出“A说如此,B却声称是彼般”的对比。这种平衡的叙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刻板化为绝对的英雄或庸才,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下,让他们在信息不全、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做出选择。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使得最终呈现的战役图景,远比那些简单化叙事要更为真实、更具思辨的价值,让人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简单的震撼,而是长久的沉思。
评分这本书在对技术层面的解析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清晰度。很多关于早期主力舰火控系统、装甲布局以及爆炸物特性的描述,在其他作品中往往晦涩难懂,但在这里,作者似乎有一套独到的“翻译”能力。他能用简洁的类比和恰当的图解(虽然是文字描述的图解),将那些复杂的工程概念转化为清晰的图像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特别是对不同口径主炮在远距离射击中的弹道修正和效能评估的对比分析,简直称得上是一堂精彩的弹道学入门课。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理解范围,让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化身为一位参与到设计和操作中的工程师。它成功地跨越了专业壁垒,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海军工程学和物理学前沿的魅力与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