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茜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海军
  • 舰船
  • 历史
  • 军事
  • 幕末
  • 二战
  • 舰历
  • 风花雪月
  • 海军舰艇
  • 全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09396
商品编码:2971096211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定价:269.80元

售价:183.5元,便宜86.3元,折扣68

作者:唐茜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68093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其他国家贯于使用人名、地名和形容词来命名舰艇不同,日本海军舰船有一套相当独特的命名规则——根据舰艇分类来确定名字的属性。比如,虽然同为深海利器,和大型水面舰艇无味的名称相比,日本驱逐舰的命名则关乎“风花雪月”,“桂”、 “岛风”、“白雪”、“秋月”等舰名都浪漫十足。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是一部关于日本海军舰艇名称辞典性质的书籍,凡日本海军入籍的舰艇,以及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部分舰艇都包含其中。全书分为三册,彩色印刷,近2000张珍贵舰船照片,*面系统地展示了明治初期至如今日本舰艇的发展景况。是国内读者深入了解海上钢铁战士的*手资料,能让我们对今日之日本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内容提要

本书以单兵装备为主题,共分为五个部分*一部分介绍了*名的“捷克”式在抗战中的应用,包括各种中国自己的改进型,同时还将其与日军的主力轻机枪进行了对比;第二部分*点介绍了英国布伦式轻机枪的全史,包括选型、应用及广泛的改进型,对英联邦军队的使用也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二战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冷兵器、枪、火焰喷射器及单兵反坦克武器;第四部分是对二战日本陆军及海军人员的军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一部分是详细介绍了美军空降兵批量使用的T-10系列伞降装备,包括系统组件、使用方法等。

目录

前言
古国名
山岳名
河川名
汉语祥瑞动物名
一般汉语词汇名
和式词汇名
天文地理名
植物名
禽鸟名
岛屿名
海角、半岛、海峡及其他地名
主要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唐茜,广西柳州籍,2007年起专职从事日语翻译工作。曾参与译制多部二战题材著作,系“战舰”系列丛书主创之一,尤擅长日本海军相关史料的翻译整理,编著有《日本海军舰载兵器大图鉴》一书。

文摘






序言



战舰的挽歌与新生:世界海军史上的风云变幻 本书聚焦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在二十世纪的兴衰沉浮,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冷战时期的海军战略、技术革新及其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全书以编年史和专题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钢铁巨兽从蒸汽动力迈向核动力的转型历程,以及导弹、雷达等新技术的出现如何彻底重塑了海战的形态。 第一部分:旧时代的黄昏与新秩序的奠基(1900-1939) 本部分详尽梳理了二十世纪初世界海军力量的格局。从日俄战争的炮火初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德兰海战的硝烟弥漫,我们看到了无畏舰的巅峰及其局限性。 技术革新与设计哲学: 详细剖析了“无畏级”革命性设计对全球海军军备竞赛的推动作用。书中深入比较了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德意志帝国海军在舰炮口径、装甲防护和航速取舍上的不同战略侧重。特别关注了战列舰的“万能化”趋势,以及航空母舰作为新兴力量的艰难起步。我们得以一窥早期水上飞机母舰和实验性航母的设计缺陷与演进方向。 条约时代的制约与潜流: 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对世界海军力量的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细致分析了各大国如何在外形上遵守限制,同时在不被严格管制的领域(如潜艇和辅助舰艇)暗自发展。例如,美国对“节流”的遵守与日本“八八舰队”梦想的破灭,如何成为太平洋局势紧张的伏笔。这一时期的巡洋舰发展尤为引人注目,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的设计理念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对远洋作战和殖民地保护的不同需求。 潜艇的崛起与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U型潜艇对大西洋航运构成了致命威胁,迫使各国加速反潜技术(如声呐的早期原型)的研发。本书描绘了潜艇从“水下鱼雷艇”发展为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关键技术飞跃,以及各国如何应对这种非对称威胁。 第二部分:钢铁巨兽的终极对决与技术奇点(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海军史上最残酷、技术迭代最快的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太平洋战场的立体攻防和北大西洋的生存之战。 航母决定论的建立: 中途岛海战被视为海军史上一个清晰的分水岭。本书不再仅仅罗列舰船名单,而是深入分析了航母编队战术的成熟——从发现、接敌、攻击到防空体系的协同。对“企业”号、“大黄蜂”号等传奇航母的战役运用,展示了舰载机在远程打击中的绝对优势。同时,对舰载机(如“零”式战斗机、SBD俯冲轰炸机)和舰载火力的详细技术分析,揭示了技术代差如何影响战局。 水面舰队的黄昏挽歌: 战列舰在二战中虽未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角色已转变为舰队的火力支援和防空平台。对“大和”级、“衣阿华”级等巨舰的设计理念及其在实战中的表现(如“比睿”号在瓜岛的遭遇),进行了客观评价,探讨了巨舰大炮时代的最后辉煌与悲剧。 雷达、声呐与电子战的黎明: 电子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雷达的早期应用如何改变了夜战规则,声呐技术如何提升了反潜的效率。本书详细探讨了英国在电子战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以及各国在加密通信和信号截获方面的努力,这些“看不见的交锋”往往比炮火的碰撞更具决定性。 两栖作战的复杂性: 诺曼底登陆和太平洋上的岛屿争夺战,对登陆舰、护航驱逐舰和扫雷艇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对这些“功臣舰艇”的设计和作战环境进行了专题描述,强调了后勤保障在现代海战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核能驱动与全球部署(冷战时期至今) 冷战时期,海军力量的核心逻辑由“舰队决战”转向“全球投射”和“威慑战略”。 核动力与导弹化革命: 潜艇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本书详尽对比了核动力攻击潜艇(SSN)和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的设计哲学与任务侧重。对“鲟鱼”级、“乔治·华盛顿”级等里程碑式潜艇的动力系统和静音技术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技术解读。水面舰艇的导弹化进程,特别是“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宙斯盾”系统的出现,标志着防空作战进入了集中化、网络化时代。 航母的战略转型: 喷气式飞机和核动力驱动,使得超级航母成为全球部署的终极工具。本书分析了美国海军超级航母战斗群的结构、维护复杂性以及它们在全球热点地区行使“存在感”的政治意义。同时,也探讨了轻型航母(如“无畏”级)和两栖攻击舰在区域冲突中的替代作用。 潜艇战的持续升级: 尽管“水面舰艇的黄金时代”在核动力时代达到新的高度,但潜艇技术并未停滞。书中探讨了被动与主动声呐系统的竞争、拖曳阵列的应用,以及“静音性”这一潜艇设计中至高无上的指标是如何驱动材料科学和推进技术进步的。 非对称挑战与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海军面临的威胁日益多样化。本书收录了对濒海战斗舰(LCS)等新概念舰艇的探索,以及如何应对高超音速武器、水下无人潜航器(UUV)等新兴威胁的战略思考。同时,对俄罗斯海军的恢复努力、欧洲联合造舰的尝试以及中国海军的快速现代化进行了独立的观察与分析,预示着新的全球海洋力量平衡的形成。 本书旨在为研究海军历史、军事技术和地缘政治战略的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密的视角,理解自蒸汽时代末期到信息时代前夜,人类如何将钢铁、火焰与智慧熔铸成海洋霸权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面对“八百余艘舰艇”这个庞大的数字,我原本以为很多条目只会是一笔带过,但出乎意料的是,即便是那些名气不大的辅助舰艇,作者也尽可能地搜集了相关资料,对其建造背景、任务职能做了详细交代。这对于想要全面了解日本海军体系的专业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例如,书中对一些早期试验舰的记录,那些在现代眼光看来显得粗陋的设计,却清晰地展示了海军技术摸索的艰难历程。翻阅过程中,总能时不时地被某个细节所吸引,比如某艘驱逐舰的舰名命名逻辑,或是某个“无名”水雷艇的特殊战功。这套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细节丰富的数据库,它把日本海军发展史的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简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漫长旅程。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将每一艘舰艇的诞生、服役、辉煌与最终命运,都融入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你会清晰地看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岛国,一步步建立起一支令人侧目的近代海军,其间的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和战略思想的演变,都被细腻地描绘了出来。书中对于舰艇的性能数据、技术特点的阐述,逻辑性极强,读起来丝毫不费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述某次海战或某项技术突破时,总能适时地穿插一些当时的政治考量或社会影响,使得冰冷的钢铁机器拥有了鲜活的时代脉搏。这种叙事深度,远超一般的“舰船名录”,它将海军史变成了一部生动的国家兴衰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初次拿到手就爱不释手。硬壳精装,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厚重感,让人感觉仿佛捧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献。封面和封底的插画选得非常考究,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既展现了日本海军的威严,又不失古典韵味。纸张的质感也极佳,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老照片和图纸,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还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扉页上的那段引文,那种字体选择和排版方式,都让人感受到编者对“历史的厚重感”的追求。要知道,一本军史书籍,如果内容再精彩,但装帧粗糙,那总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这部作品在视觉上带来的满足感,已经超出了我通常对工具书的期待,更像是一件值得陈列的收藏品。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书籍本身的物理形态也十分看重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开本和做工绝对能让人满意,翻阅起来也是一种享受,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会忍不住先欣赏一下它的外壳。

评分

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非专业读者也展现了极大的友好度。我尤其欣赏它在舰船命名由来上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符号、地域情结,甚至是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比如某艘巡洋舰的命名,往往能折射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野心,或是对某些地域资源的渴望。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敏感的历史背景,而是将其自然地融入舰船的“传记”中。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为什么是这个名字”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文化层面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参数罗列变得引人入胜。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那些钢铁巨兽的“灵魂”所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军事迷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在技术细节的呈现上做到了极致的细致入微。作者对不同时代舰船设计理念的演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比如,他会详细对比不同时期战列舰主炮口径的迭代,以及由此带来的装甲防护策略的变化;对水面舰艇和潜艇在战术角色上的侧重转移,也有非常清晰的分析。书中对一些关键的舰船技术规格的图表化处理,清晰明了,非常便于对比参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关键舰型(比如“长门”级战列舰、“雪风”号驱逐舰)的专门剖析部分,不仅有详细的数据,更有对设计缺陷和优势的客观评价,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可以说,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参考,也让铁甲舰爱好者能找到久违的“硬核”阅读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