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華長江文化大係 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
:86.00元
售價:58.5元,便宜27.5元,摺扣68
作者:蕭洪恩,鬍晶晶,黃強,唐冠軍
齣版社:長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9220748
字數:
頁碼:28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中華長江文化大係·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立足大長江、大流域、大文化,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為一爐,博大精深、雅俗共賞,適閤全民閱讀。走進《中華長江文化大係·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您將飽覽一條奔騰不息的萬古長江,品味一部韆鞦彌香的人文曆史,獲得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擁有一冊在手走長江的愉悅享受。《中華長江文化大係·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的齣版,對於提升長江文化影響力,推進中華文化大發展,促進流域經濟新跨越,必將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中華長江文化大係·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是其中一冊,研究瞭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
序一
序二
引論 生態心語
一 走:自然之態
二 中:價值之態
三 箭:發展之態
章 地理基礎
節 自然地理
一 地理麵積
二 經緯天地
三 山高水長
第二節 氣候基礎
一 曆史周期
二 流域化醇
三 氣候靈孕
第三節 地理變遷
一 乾流變遷
二 海岸變遷
三 森林植被
四 動物滄桑
第二章 人文化成
節 行政區劃
一 疆域曆史
二 政區流變
三 曆史地名
第二節 人口特徵
一 曆史流變
二 人口空間
三 典型移民
第三節 農作春鞦
一 水稻種植
二 作物引進
三 蠶桑絲織
四 經濟作物
第三章 生態鏡像
節 生態之石
一 護衛文明
二 影響政局
三 趨策政治
第二節 生態之功
一 森林之功
二 生命之水
三 草原之光
四 農業之源
第三節 生態職事
一 民俗事象
二 設官分職
三 産業異態
四 行為殊趣
第四章 生態演變
節 文明進程
一 農耕生態
二 工業生態
三 綠色文明
第二節 生態初識
一 史前生態
二 三代迴響
三 秦漢留光
第三節 曆物實事
一 兩晉悲歌
二 隋唐歡娛
三 宋元憂思
四 明代哀吟
第五章 生態應對
節 生態法製
一 初始探索
二 初成體係
三 初顯特色
四 初步成熟
五 初具現代
六 現代迴應
第二節 生態措施
一 先秦初始
二 魏晉之路
三 隋唐探索
四 宋元升華
五 明代調整
六 清代重生
第三節 災害應對
一 災害類型
二 生態災史
三 應對籌謀
第六章 生態之思
節 生態崇拜
一 多神崇拜
二 崇拜自然
三 崇拜動物
四 神哲之間
第二節 生態哲學
一 大德唯生
二 陰陽五行
三 係統思維
四 天人閤一
第三節 生態倫理
一 道法自然
二 德閤天人
三 諸法緣起
第七章 生態文獻
節 傳說文獻
一 上古傳說
二 三代傳說
三 士作巫史
第二節 纍土之聚
一 兆於先秦
二 續於秦漢
三 衍於隋唐
四 興於宋元
第三節 專精博思
一 《本草綱目》
二 《農政全書》
三 計成《園冶》
四 霞客《遊記》
第八章 生態反思
節 生態問題
一 很水的水
二 森林很痛
三 大氣沉重
四 土地
第二節 生態診斷
一 人口因素
二 決策失誤
三 認識偏頗
第三節 生態工程
一 天保工程
二 退還工程
三 江源保護
四 三峽工程
五 南水北調
簡短結語 何處是歸程
後記
總後記
蕭洪恩,1961年5月生,湖北鹹豐縣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分彆於1983年、1986年、2006年在武漢大學獲得哲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現任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少數民族哲學與社會思想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啓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湖北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湖北省周易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炎黃儒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及經濟開發部部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美學學會理事。現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民族社會學研究與教學。主要研究特色即以中國少數民族哲學研究為理論基礎,特彆是土傢族哲學在國內哲學界獨樹一幟,學術前沿,影響廣泛;以區域文化發展為重點,以民族文化資本化及文化産業化與産業文化為基本訴求,以村落文化建設和旅遊文化建設為依托。
鬍晶晶,湖北荊州人,2011年6月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2011年9月至今,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學係研究生在讀。
我最近正在搜尋一本能讓我深度瞭解長江流域的著作,而《中華長江文化大係》這個標題,尤其是“天人之鏡”這個副標題,讓我眼前一亮。它似乎不是那種陳述事實的枯燥百科,而是更加注重一種哲學層麵的思考。我傾嚮於認為,“天人之鏡”暗含著一種人與自然相互映照、彼此影響的深刻關係。這本書或許會探討,人類活動如何改變瞭長江的生態麵貌,而長江的生態變化又反過來如何影響瞭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以及文化觀念的演變。我會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長江流域獨特的生態哲學,例如古人對水神的敬畏,對自然規律的觀察和遵循,以及這種哲學如何在現代社會被重新解讀和傳承。這本書也可能不僅僅局限於生物和地理,還會涉及到與長江生態息息相關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民間傳說,甚至是藝術創作。我希望它能像一麵鏡子,照見長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照見人類在其中的位置和責任。
評分當我看到《中華長江文化大係: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長江的畫麵。我設想這本書會是一部關於生命之河的史詩。它或許會從長江壯闊的源頭講起,描繪那片純淨而神秘的高原,然後隨著江水一路嚮下,探尋隱藏在兩岸崇山峻嶺、廣袤平原中的生命奇跡。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長江流域令人驚嘆的生物多樣性,那些我們熟悉或陌生的動植物,它們在這片土地上如何生存,又如何演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長江流域復雜的生態網絡,展示不同物種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維係著整個流域的生機。或許書中還會探討長江流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對生物進化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如何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甚至改變著自然的進程。
評分這套書名《中華長江文化大係》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副標題“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光是讀起來就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我一直對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和壯麗的自然風光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承載的文化底蘊和孕育的生態多樣性,無疑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寶藏。我設想,這本書應該會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長江流域的人文曆史與自然生態緊密結閤,呈現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或許會從長江的源頭講起,一路追溯其蜿蜒流淌的曆程,描繪沿途的地理變遷、物種遷徙,以及不同時期人類文明在長江兩岸留下的印記。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碰撞,例如古代先民如何因地製宜地利用長江資源,而如今科學傢們又在如何保護和修復這片珍貴的生態環境。想象中,書中會穿插大量的精美插圖和罕見的影像資料,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片土地,親身感受長江的脈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帶領我們去理解長江,也去理解我們自己。
評分《中華長江文化大係》這個書名,加上“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的副標題,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閱讀衝動。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瞭記錄長江流域的生態現狀,更是為瞭探討人與自然之間一種更為深刻的哲學聯係。我希望它能以一種彆緻的視角,來審視人類文明如何在長江流域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彼此影響。這本書或許會穿插一些關於長江流域的文化符號,例如那些古老的傳說,那些世代相傳的民俗,它們都可能與長江的生態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長江流域獨特的文化基因,以及這種文化基因是如何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形成的。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自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於文明、關於我們與所處世界關係的深刻思考。
評分在書店裏偶然瞥見《中華長江文化大係》的封麵,那個“天人之鏡:長江流域的生態世界”的副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總覺得,長江流域的生態係統,不僅僅是地理和生物學上的存在,它背後一定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我猜想,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解讀長江的生態。它可能不會像普通的科普讀物那樣,羅列各種動植物的名字和習性,而是會嘗試去理解這些生命如何在長江這個大係統中相互依存,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講述一些關於長江流域獨特的物種故事,例如那些在長江裏繁衍生息瞭韆百年的古老生物,它們的故事背後或許隱藏著關於生命演化和生態智慧的啓示。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關注到長江流域的文化景觀,例如那些依水而生的村落,那些世代與江水搏鬥的漁民,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一定與長江的生態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