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学(第二辑)
定价:72.00元
售价:50.4元,便宜21.6元,折扣70
作者:潘世伟,黄仁伟,周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2081094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学(第2辑)》编著者潘世伟、黄仁伟、周武。《中国学(第2辑)》作为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收录了王家范、周武等学者的文章28篇。书稿集中讨论了中国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以及21世纪全球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
《中国学(第2辑)》编著者潘世伟、黄仁伟、周武。《中国学(第2辑)》作为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收录了王家范、周武等学者的文章28篇。书稿集中讨论了中国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以及21世纪全球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
特稿学术汉学与实用汉学之争西方汉学和中国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与俄罗斯的中国学传统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西方范式与中国学研究:以“民间宗教”的历史学反省为例对话全球视域中的时代中国——卜正民教授访谈录历史人文感受与体验万年史的心境移接与支绌:晚清兵工业的内在困境中国近现代哲学思维中之演化论议题论当代中国实现儒学价值的可能性当代聚焦经济波动下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周期特征研究——基于行业的实证分析台湾产业转型的检讨中国的老龄人口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一个基于六省实证调查的社会学研究知识经济与区域发展:以上海杨浦为例中国与世界防止经济危机下保守主义的回潮——浅析融入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角色中国在拉美日益凸显的角色:双赢合作?不对等的伙伴关系?创建东亚环境共同体中国以推动国内需求应对全球经济失衡新视界国人五大经济行为特征及其渊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文解释中印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上海市外来与本地从业人员状况比较研究——基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抽样调查的分析重读大师魏斐德与清史研究从《诗史阅世六十年》看何炳棣先生的性格与治学书评老井的故事——《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阅读笔记胡适研究的新进展——评《舍我其谁:胡适》被贸易改变的人类历史——读《茶叶与: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解说历史中国:矛盾、复杂和的魅力——评《分流之前和之后——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中的政治》新清史视域中的“内亚论”——评《中华的后帝国——大清》党干部眼中的新旧杭州——评《党接管杭州》倾听纱厂姐妹的陌生无声音——读《姐妹与陌生人:上海纱厂女工,1919—1949》
天呐,这套《中国学(第二辑)》绝对是我最近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学术著作之一!我本来是抱着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常识的心态去翻的,没想到它给了我如此深刻的震撼。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宋代文人雅集的文章,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些士大夫们饮酒作诗,谈笑风生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傲骨,对家国命运的忧思,以及对艺术与生活品味的极致追求。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对宋朝这个看似繁荣的时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把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挖掘出来,与读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短暂地置身于那个风雅的年代。后来我又翻到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文章,那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哲学盛宴。作者没有简单地介绍亭台楼阁,而是深入探讨了造园者如何将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巧妙融合,如何通过借景、叠石、曲径通幽等手法,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我之前去过一些古典园林,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读完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意境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哲学思考和美学追求。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古老的书房里,点上一盏昏黄的灯,然后慢慢展开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探讨。我一直以为那是一段封闭落后的历史,但书中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海禁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考量,以及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开放”与“封闭”这两个概念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接着,我被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章节深深打动。我平时对京剧、昆曲这些了解不多,但书中对不同剧种的起源、发展和表演特色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还引用了许多经典的唱词和情节。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更是在解读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情感、历史记忆和社会批判。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听一些古戏的录音,发现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在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后,竟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里面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简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一点点地渗透进我的脑海,然后引发我无穷的思考。我最开始读到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章,特别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我以前对这个概念总觉得有些模糊,但书中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结合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我能感受到那种中国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体会到了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接着,我又被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文章所吸引。我一直对科举制度有所了解,但书中更深入地探讨了古代教育的整体体系,包括不同时期教育的特点、内容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制度,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古代学子们读书的艰辛与乐趣,以及教育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以及它与个人命运、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实在是很意外,这本书竟然能带给我如此多元的视角。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章。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斐然,但书中却提供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信息,比如一些关于天文、数学、医药领域的细节,以及这些成就如何在当时社会中被应用。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发明创造,分析其原理和影响,甚至还探讨了这些技术后来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这让我对“中国智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思考。然后,我又被一篇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文章所吸引。书中对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感觉像是亲身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充满温情,展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复杂性。我之前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真实、更鲜活的面貌。这本书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质量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每一篇都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最让我着迷的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章。我一直对古城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很感兴趣,这本书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作者不仅仅关注宏观的规划,还对城市中的生活细节,比如市井的繁华、巷陌的幽深、居民的日常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城市的喧嚣与宁静。我之前去过一些古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读完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是少了对这座城市“灵魂”的理解。然后,我被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文章深深吸引。它没有选择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怀。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春节、中秋节习俗的描写,让我对这些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深厚。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一个国家,不仅仅要看那些伟大的成就,更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因为那里才藏着最真实的文化根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