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文學史 | 作者 | 鄭振鐸 |
| 定價 | 114.00元 | 齣版社 | 江西教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570500215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此書是鄭振鐸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教期間完成的作品,這是繼他的世界文學史巨著《文學大綱》(1927年4月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之後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書中,作者將中國文學分為古代、中世、近代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又分彆就一個文學運動、一種文體或者一個文學流派的興衰起落來分章論述。同時,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把曆來不為文人雅士們所重視的彈詞、寶捲、小說、戲麯等被“正統文學”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謂“俗文學”寫進瞭文學史,以他獨到的見解,為“俗文學”正瞭名,不僅填補瞭我國文學史的空白,並為“俗文學”爭得瞭文學殿堂中的應有席位,堪稱為“”之壯舉。書一經問世,便在社會上激起瞭強烈反響。 |
| 作者簡介 | |
| 鄭振鐸(1898~1958年),我國現代作傢、文學評論傢、文學史傢、藝術史傢,同時也是現代傑齣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傢,又是外聞名的收藏傢、訓詁傢。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傢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 |
| 目錄 | |
| 目錄緒論 001上捲 古代文學古代文學鳥瞰 002 章文字的起源 007 第二章古的記載 013 第三章詩經與楚辭 020 第四章先秦的散文 046 第五章秦與漢初文學 056 第六章辭賦時代 063 第七章五言詩的産生 069 第八章漢代的曆史傢與哲學傢 084 第九章建安時代 092 第十章魏與西晉的詩人 101 第十一章玄談與其反響 113 第十二章中捲 中世文學中世紀文學鳥瞰 120 第十三章南渡及宋的詩人們 126 第十四章佛教文學的輸入 137 第十五章新樂府辭 143 第十六章齊梁詩人 149 第十七章批評文學的發端 159 第十八章故事集與笑談集 163 第十九章六朝的辭賦 167 第二十章六朝的散文 171 第二十一章北朝的文學 189 第二十二章隋及唐初文學 199 第二十三章律詩的起來 214 第二十四章開元天寶時代 227 第二十五章杜甫 242 第二十六章韓愈與白居易 256 第二十七章古文運動 269 第二十八章傳奇文的興起 277 第二十九章李商隱與溫庭筠 288 第三十章詞的起來 305 第三十一章五代文學 312 第三十二章變文的齣現 327 第三十三章西昆體及其 338 第三十四章北宋詞人 347 第三十五章江西詩派 373 第三十六章古文運動的第二幕 382 第三十七章鼓子詞與諸宮調 386 第三十八章話本的産生 401 第三十九章戲文的起來 414 第四十章南宋詞人 425 第四十一章南宋詩人 443 第四十二章批評文學的復活 448 第四十三章南宋散文與語錄 454 第四十四章遼金文學 460 第四十五章雜劇的鼎盛 465 第四十六章戲文的進展 508 第四十七章講史與英雄傳奇 521 第四十八章散麯作傢們 543 第四十九章元及明初的詩詞 560 第五十章元及明初的散文 567 第五十一章明初的戲麯作傢們 572 第五十二章散麯的進展 589 第五十三章批評文學的進展 604 第五十四章擬古運動的發生 610 第五十五章下捲:近代文學近代文學鳥瞰 618 第五十六章昆腔的起來 624 第五十七章瀋璟與湯顯祖 638 第五十八章南雜劇的齣現 662 第五十九章長篇小說的進展 677 第六十章擬古運動第二期 691 第六十一章公安派與竟陵派 698 第六十二章嘉隆後的散麯作傢們 711 第六十三章阮大铖與李玉 739 第六十四章 |
| 編輯推薦 | |
| ★本書*次將被人輕視的“俗文學”寫進《中國文學史》,進而為“俗文學”正名,可謂是“,後啓來者”。★《中國文學史》的材料的豐富,在過去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中,是頗有特色的。書內有關文學的史料、著作,搜集很多,這對於研究文學的人,也是有幫助的。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套《中國文學史》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文脈的全新視角!之前看一些文學史,總覺得它像一本流水賬,把各個朝代的作傢作品一股腦地堆砌,讀起來枯燥乏味,提不起絲毫興趣。但翻開這套書,我立刻被它紮實的學術功底和細膩的敘述所吸引。它不像其他書那樣隻關注“誰寫瞭什麼”,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寫成這樣”。作者在梳理各個時期文學流派和代錶人物時,總能巧妙地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讓我深刻理解到文學作品的生成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時代精神的摺射。 比如,它在分析漢賦的輝煌時,不僅僅羅列瞭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作品,更花瞭大量篇幅去闡述漢代大一統王朝建立後,士人階層如何通過賦來彰顯帝國氣象和個人抱負。那些華麗辭藻、宏大敘事,背後是何等的時代洪流和價值取嚮,讀來令人豁然開朗。又比如,講到唐詩的繁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李杜”並稱,而是細緻地分析瞭盛唐的開放包容、邊塞詩的豪邁奔放、山水田園詩的隱逸情懷,甚至還觸及瞭宮體詩的綺靡與士人的失意。每一個文學現象,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號,而是曆史長河中的脈搏跳動。
評分這套《中國文學史》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的文化盛宴。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作者在梳理中國文學史的過程中,展現齣瞭極強的學術功底,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讓這份功底變成阻礙閱讀的壁壘,而是用一種非常流暢、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從來沒有想到,一部文學史可以讀得如此具有畫麵感和感染力。 書中的敘述方式非常多元,有時候它像一位嚴謹的學者,對某個文學現象進行深入的考證和分析,有時候又像一位深情的詩人,用優美的語言描繪齣文學作品的情感世界。我特彆喜歡它在分析不同作傢風格時所用的比喻和類比,能夠非常直觀地讓我理解到他們作品的特點。例如,它在描述李白的時候,會用“仙氣飄飄”、“汪洋恣肆”來形容,而在講杜甫時,則強調其“沉鬱頓挫”、“憂國憂民”。這種生動的描繪,讓我能夠輕鬆地在腦海中勾勒齣這些偉大詩人的形象,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他們作品的意境。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市麵上的一些文學史著作,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大量我不理解的術語,要麼過於通俗化,讀起來像故事會,缺乏深度。這套《中國文學史》恰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它在保留瞭嚴謹的學術考證和清晰的邏輯框架的同時,語言卻十分生動有趣,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穿梭於中國文學的漫漫長河中,每一個重要的節點都做齣瞭精彩的講解,並且總能適時地引用原著片段,讓我直觀地感受到文本的魅力。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分析不同文學思潮和流派的演變時,並沒有簡單地劃清界限,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和相互影響。比如,它在講述魏晉玄學對文學的影響時,不僅僅停留在“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更是深入剖析瞭當時士人對人生意義、自由精神的探索,以及這種精神如何滲透到詩歌、散文等各個方麵。這種“梳理”的功力,讓我看到瞭文學發展的動態過程,而非靜態的分類。而且,書中對一些被曆史忽略但同樣重要的作傢和作品,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讓我有機會認識到中國文學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評分翻開這套《中國文學史》,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文學殿堂。它的內容之宏大,梳理之清晰,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並沒有將文學史簡單地視作曆代作傢作品的列錶,而是將其看作一個有機發展的整體,每一個時期、每一個流派、每一個作傢,都與之前的曆史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又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基礎。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對單一作品或作傢的局限性認識,從而對中國文學的整體麵貌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把握。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學現象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比如,對於宋代詞的婉約與豪放之爭,它不僅僅停留在風格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瞭背後的社會原因、士人情感以及詞體本身的演進。它解釋瞭為何在經曆唐朝的雄渾之後,宋代詞會轉嚮更加細膩、內斂的情感錶達,又為何會齣現蘇軾這樣將詞寫齣“大江東去”氣魄的特例。這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我對中國文學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充滿瞭好奇,也更加理解瞭文學創作與時代精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評分老實說,我曾經對中國文學史的印象非常模糊,覺得它們都是老掉牙的東西,跟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自從我開始閱讀這套《中國文學史》之後,這種看法被徹底顛覆瞭。書中的內容非常接地氣,雖然講的是古代的文學,但作者的解讀方式卻非常現代,能夠引起我的共鳴。它不像一些枯燥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我講故事,講述那些曾經鮮活過的生命和他們的思想。 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不同文學體裁時所展現齣的細膩之處。比如,在講到明清小說的時候,它不僅僅列舉瞭《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名著,還深入探討瞭小說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語言特色,以及它們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會告訴你,《西遊記》裏的孫悟空,何以能夠成為一代人心目中的英雄,而《金瓶梅》的市井氣,又反映瞭當時怎樣的社會風貌。這些分析讓我覺得,文學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寫照,能夠摺射齣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