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9787570500215

中国文学史 97875705002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振铎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历史
  • 经典
  • 教材
  • 高等教育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500215
商品编码:2971724590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文学史 作者 郑振铎
定价 114.00元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70500215 出版日期 2018-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正统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俗文学”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年),我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同时也是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目录
目录绪论 001上卷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鸟瞰 002 章文字的起源 007 第二章古的记载 013 第三章诗经与楚辞 020 第四章先秦的散文 046 第五章秦与汉初文学 056 第六章辞赋时代 063 第七章五言诗的产生 069 第八章汉代的历史家与哲学家 084 第九章建安时代 092 第十章魏与西晋的诗人 101 第十一章玄谈与其反响 113 第十二章中卷 中世文学中世纪文学鸟瞰 120 第十三章南渡及宋的诗人们 126 第十四章佛教文学的输入 137 第十五章新乐府辞 143 第十六章齐梁诗人 149 第十七章批评文学的发端 159 第十八章故事集与笑谈集 163 第十九章六朝的辞赋 167 第二十章六朝的散文 171 第二十一章北朝的文学 189 第二十二章隋及唐初文学 199 第二十三章律诗的起来 214 第二十四章开元天宝时代 227 第二十五章杜甫 242 第二十六章韩愈与白居易 256 第二十七章古文运动 269 第二十八章传奇文的兴起 277 第二十九章李商隐与温庭筠 288 第三十章词的起来 305 第三十一章五代文学 312 第三十二章变文的出现 327 第三十三章西昆体及其 338 第三十四章北宋词人 347 第三十五章江西诗派 373 第三十六章古文运动的第二幕 382 第三十七章鼓子词与诸宫调 386 第三十八章话本的产生 401 第三十九章戏文的起来 414 第四十章南宋词人 425 第四十一章南宋诗人 443 第四十二章批评文学的复活 448 第四十三章南宋散文与语录 454 第四十四章辽金文学 460 第四十五章杂剧的鼎盛 465 第四十六章戏文的进展 508 第四十七章讲史与英雄传奇 521 第四十八章散曲作家们 543 第四十九章元及明初的诗词 560 第五十章元及明初的散文 567 第五十一章明初的戏曲作家们 572 第五十二章散曲的进展 589 第五十三章批评文学的进展 604 第五十四章拟古运动的发生 610 第五十五章下卷:近代文学近代文学鸟瞰 618 第五十六章昆腔的起来 624 第五十七章沈璟与汤显祖 638 第五十八章南杂剧的出现 662 第五十九章长篇小说的进展 677 第六十章拟古运动第二期 691 第六十一章公安派与竟陵派 698 第六十二章嘉隆后的散曲作家们 711 第六十三章阮大铖与李玉 739 第六十四章

   编辑推荐
★本书*次将被人轻视的“俗文学”写进《中国文学史》,进而为“俗文学”正名,可谓是“,后启来者”。★《中国文学史》的材料的丰富,在过去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是颇有特色的。书内有关文学的史料、著作,搜集很多,这对于研究文学的人,也是有帮助的。

   文摘

   序言

中国文学史 (9787570500215) 概述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学术巨著,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元曲的生动,再到明清小说的繁盛,直至近代文学的转型与当代文学的多元探索,以翔实的史料、精辟的论述,勾勒出中国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本书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演变,更深入探讨了社会历史、哲学思想、文化思潮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中国文学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审美特质。 上古与先秦:文学的起源与奠基 中国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些口耳相传的神话、歌谣,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不仅是早期人类对世界万物和自身生存的朴素认知,也是文学最初的萌芽。这些神话故事中蕴含的原始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场景,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素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诸子百家”的兴起,不仅带来了深刻的思想革新,也为文学注入了理性与哲思。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体裁多样,包括风、雅、颂,内容广泛,涉及劳动、爱情、战争、政治、祭祀等方方面面。其现实主义精神、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奠定了中国诗歌写实主义的传统。尤其是“风”篇,以其贴近生活、反映民情的特点,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开端。屈原的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以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比兴手法,形成了与《诗经》迥异的风格,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力。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时代。 先秦散文,以诸子散文为代表,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散文不仅是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文学的瑰宝。它们或说理精辟,或寓言生动,或描写真实,展现了先秦思想家们的卓越智慧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秦汉:统一与气象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国文学呈现出新的气象。 汉赋,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体,继承了楚辞的铺陈夸张,又融入了现实的描写和议论。汉赋尤其以司马相如的“大赋”最为著名,其辞藻华丽,想象奇特,展现了帝王宫阙的壮丽和时代的辉煌。但同时,汉赋也存在虚浮夸饰的倾向。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叙事波澜壮阔,语言洗练有力,成为史家和文学家的典范。 乐府诗,是汉代继承《诗经》传统而发展起来的诗歌形式。乐府诗大多源于民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如《孔雀东南飞》等,都是感人至深的叙事长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多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文学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政治的动荡、文化的融合、玄学的兴起,共同催生了文学的“自觉”。 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提倡“文以载道”,反对虚浮的辞藻,注重文学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性。曹植的作品尤为突出,其诗歌情感充沛,意境深远,被誉为“才高八斗”。 玄言诗,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玄言诗受玄学思想影响,侧重于哲理的探讨和思辨,语言清谈,意境空灵。 山水诗的兴起,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大亮点。陶渊明,作为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以其冲淡平和、自然流真的风格,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榜样。他的诗歌歌颂田园生活,抒发对归隐的向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文学性日益增强,声律、对仗等格律开始受到重视,为唐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同时,笔记小说、志怪小说等小说的萌芽也开始出现,为后世小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诗歌的黄金时代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沃土。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从初唐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李贺,以及晚唐的杜牧、李商隐,他们共同构筑了唐诗的辉煌。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浪漫奔放,想象奇特,情感充沛,充满了自由洒脱的精神。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沉郁顿挫,反映现实,关注民生,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王维,以其诗画一体的风格,将山水诗推向了新的高峰,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唐代散文,以古文运动为标志,韩愈、柳宗元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反对骈文的浮华,提倡质朴自然的语言,主张“文以明道”,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小说,如唐传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宋代:词的繁荣与文学的理性 宋代文学,尤其是词,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宋词突破了唐诗的藩篱,在表现手法、情感内涵、艺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拓展。 宋词的代表人物众多,风格各异。柳永的慢词,铺叙委婉,描绘细腻,成为市民文学的代表。苏轼的词,豪放旷达,气势磅礴,将词的意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李清照的词,婉约凄美,情感真挚,是闺阁词的典范。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爱国情怀深厚,代表了豪放派的最高成就。 宋代诗歌,虽然在气势上不及唐诗,但在哲理、意境、格律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宋诗更加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宋代散文,以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代人)为代表,他们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精神,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风格多样,内涵丰富。 宋代小说,话本小说开始兴起,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曲的崛起与戏剧的萌芽 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北方文化的融合,为元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元曲,包括散曲(小令、套数)和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散曲继承了宋词的抒情传统,又更加自由奔放,语言通俗生动。杂剧则是当时最重要的戏剧形式,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晓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是元杂剧的经典之作。 元代散文,虽然不及宋代,但也涌现出一些重要的散文家。 明清:小说的辉煌与文学的世俗化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出现,将中国小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三国演义》,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权谋的智慧。 《水浒传》,歌颂了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和反抗精神,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西游记》,以奇幻的神话色彩,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幽默感。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细腻的人物刻画、精妙的语言艺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 除了四大名著,明清时期还涌现出大量的章回小说、短篇小说,如《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世俗文化。 明清时期,文学的世俗化趋势更加明显,文学作品更加贴近市民生活,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近代文学:转型与融合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学也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这一时期,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技法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林纾、梁启超等人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开始了新式小说的创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彻底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众。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讴歌了革命和进步。 当代文学:多元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但同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交织,文学体裁和风格日益丰富。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新写实主义”,再到当下更加细分和多元化的创作,中国当代文学在继承传统、借鉴外来、关注现实、抒发个体情感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结语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深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它不仅呈现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更揭示了中国文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创新、融合的精神脉络。通过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套《中国文学史》,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学殿堂。它的内容之宏大,梳理之清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并没有将文学史简单地视作历代作家作品的列表,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流派、每一个作家,都与之前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对单一作品或作家的局限性认识,从而对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学现象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比如,对于宋代词的婉约与豪放之争,它不仅仅停留在风格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背后的社会原因、士人情感以及词体本身的演进。它解释了为何在经历唐朝的雄浑之后,宋代词会转向更加细腻、内敛的情感表达,又为何会出现苏轼这样将词写出“大江东去”气魄的特例。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充满了好奇,也更加理解了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史》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文脉的全新视角!之前看一些文学史,总觉得它像一本流水账,把各个朝代的作家作品一股脑地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提不起丝毫兴趣。但翻开这套书,我立刻被它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叙述所吸引。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关注“谁写了什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写成这样”。作者在梳理各个时期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时,总能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让我深刻理解到文学作品的生成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比如,它在分析汉赋的辉煌时,不仅仅罗列了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作品,更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汉代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士人阶层如何通过赋来彰显帝国气象和个人抱负。那些华丽辞藻、宏大叙事,背后是何等的时代洪流和价值取向,读来令人豁然开朗。又比如,讲到唐诗的繁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李杜”并称,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盛唐的开放包容、边塞诗的豪迈奔放、山水田园诗的隐逸情怀,甚至还触及了宫体诗的绮靡与士人的失意。每一个文学现象,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历史长河中的脉搏跳动。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文学史著作,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我不理解的术语,要么过于通俗化,读起来像故事会,缺乏深度。这套《中国文学史》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保留了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清晰的逻辑框架的同时,语言却十分生动有趣,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中国文学的漫漫长河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做出了精彩的讲解,并且总能适时地引用原著片段,让我直观地感受到文本的魅力。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分析不同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变时,并没有简单地划清界限,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比如,它在讲述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时,不仅仅停留在“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更是深入剖析了当时士人对人生意义、自由精神的探索,以及这种精神如何渗透到诗歌、散文等各个方面。这种“梳理”的功力,让我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的分类。而且,书中对一些被历史忽略但同样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让我有机会认识到中国文学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评分

老实说,我曾经对中国文学史的印象非常模糊,觉得它们都是老掉牙的东西,跟我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但自从我开始阅读这套《中国文学史》之后,这种看法被彻底颠覆了。书中的内容非常接地气,虽然讲的是古代的文学,但作者的解读方式却非常现代,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它不像一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我讲故事,讲述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和他们的思想。 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不同文学体裁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比如,在讲到明清小说的时候,它不仅仅列举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还深入探讨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会告诉你,《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何以能够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英雄,而《金瓶梅》的市井气,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这些分析让我觉得,文学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写照,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作者在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学术功底,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让这份功底变成阻碍阅读的壁垒,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从来没有想到,一部文学史可以读得如此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多元,有时候它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对某个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考证和分析,有时候又像一位深情的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不同作家风格时所用的比喻和类比,能够非常直观地让我理解到他们作品的特点。例如,它在描述李白的时候,会用“仙气飘飘”、“汪洋恣肆”来形容,而在讲杜甫时,则强调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这种生动的描绘,让我能够轻松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伟大诗人的形象,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作品的意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