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早期艺术的文化释读:审美人类学微观研究 | 作者 | 萧兵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6082396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35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早期艺术的文化释读:审美人类学微观研究》共有10章:章上古艺术的先导,第二章萌芽期的“灵魂”,它能做什么?第三章蟠蛇割痕入首,第四章龙虎蚌壳葬的发现与猜测,第五章鸟与斧的“中心霸权”和鱼的死生,第六章玉蜷龙的巫术与象征功能,第七章权力意象的蛇及交尾双蛇,第八章由蚌蜃—变形来的勾云形器,第九章“日鸟怀卵”和宇宙蛋,第十章兼体造型的“有牙”神人猪面。 |
| 作者简介 | |
| 萧兵,原名邵宜健,1933年11月生于福建福州。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师范大学东北文化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约30种(其中在港、台出版6种)。 |
| 目录 | |
| 引言 章 上古艺术的先导 一、 飞翔的精灵:珥鱼人面 二、 原初的装饰、面具或“附加物 三、 图腾神,图腾的泛化 四、 生命与丰饶意象 五、 神鱼和鱼神 六、 各种新学说勾起的困惑 七、 链化的直观形象:鱼一人面一网 八、 丰饶、性和繁育 九、 “记时”或“指向”猜想 第二章 萌,期的“灵魂”,它能做什么? 一、 人面“露地”、瓮棺开孔:便于“灵魂”出人? 二、 灵魂展翅飞翔 三、“飞头”传说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中国早期艺术的文化释读:审美人类学微观研究》: 李学勤由其推论说,商周器物,“虎食人或龙食人意味着人(自我)与神性的龙虎(他我)的合一”。西水坡M45墓主人不也很可能与近在咫尺的“神性的龙虎”达成性的“物我同一”吗?艾兰说,食人的饕餮意味着“死亡之途”,通过虎口即经历“死亡”并且向“神灵世界”过渡。汤惠生等《青海岩画》的萨满“断身”学说,亦即“巫师通过被虎吞食后获得再生,从而具有超凡的能力”,即由世俗进入“神灵世界”,超凡而入圣。亨慈认为,卣罐瓶瓮等容器,跟半坡“瓮棺”、史前“墓穴”同样代表“:母腹”,人们进入(虎形)饕餮大口而死亡,通过“器腹”便是经由冥界而再生。许多学者大致也采用这种理论。这个理论曾由张光直总其成:“(吞人)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帮助巫师上宾于天。” 王小盾说:“所谓‘食人’,与其说是指饕餮的伟力,不如说是指它的特殊性——通过食人而使人回归天界的神性。”这实质上仍是张光直-李学勤的理论:兽吃人促使“合一”。因为“虎是天地交通的阶梯,认为人被虎食是‘成仙’,是向图腾或新世界的复归”。 前引张光直说,动物作为助手,与巫合处,张开大口,帮助巫师“上宾于天”(《青铜》1·333),尼尔孙·吴却据派泼等说,张开的兽口是生/死的分界线(引按:这不是普遍的观念或规则——只在古代美洲盛行)。王以此证明张说“不合理”。但巫(或普通人)通过“兽口”以“死亡”获得“再生”或者“升天”,不正是张光直理论的核心吗!王说:“‘兽口’也不可能是这巫师的工具,而是他的归宿。”(《四神》上·356)巫师正是利用这“工具”或“渠道”,让虎吞下,归宿于“新世界”。李学勤说,“通过这一(被吃)过程便取得该动物的保护”,不过是和缓与含蓄的说法。“保护”的目的何在,正在使被吃者(例如巫)达到新生、新世界与新的“合一”。这一理论倒是一以贯之地“自圆”并且能“自证”的。继起者或修正者不过改变了“表达”,换汤而没有换药。 …… |
| 序言 | |
(评价二) 这是一本挑战传统阅读习惯的书,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作者摒弃了宏大叙事的套路,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精细、更加贴近“人”的路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关注,那种仿佛显微镜般的观察力,将一些可能被轻易忽略的细微之处放大,并从中挖掘出惊人的文化信息。书中对一些早期石器、骨器上的刻划符号的解读,就让我大为震撼。我过去只是觉得它们是粗糙的标记,但作者却通过比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相似符号,以及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测出这些符号可能代表了早期的计时、计量,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文字”雏形。这种推演过程严谨而富有逻辑,虽然并非百分之百的定论,但却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考框架。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概念,在遥远的过去,是多么艰难和充满探索性地被孕育出来的。这本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读者一起参与到对古代文明的“考古”过程中,去感受那些未曾谋面的祖先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塑造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文化基因。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早期艺术的意义。我过去对早期艺术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原始”、“粗犷”的层面,认为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某种象征符号而存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通过对大量早期艺术品的细致考察,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审美意识和哲学思考。比如,书中对一些早期玉器纹饰的解读,就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宇宙秩序、阴阳和谐的朴素理解,以及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纹饰来祈求平安、丰收的愿望。这些纹饰的设计,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体现了早期人类非凡的抽象思维能力。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文化理念,与具体的艺术形态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读者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早期艺术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早期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独特感悟。
评分(评价三) 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并非以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来“宣讲”,而是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姿态,邀请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我喜欢书中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虽然语言严谨,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早期人类智慧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叹,是难以掩饰的。例如,在谈及早期陶器制作时,作者没有仅仅关注其工艺,而是描绘了当时人们在制作陶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泥土塑造成具有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器物。这种对“人”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强调,让我深感共鸣。那些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陶器,不仅仅是简单的容器,更是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的朴素追求的体现。读完之后,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远古的炉火噼啪作响,感受到那些粗糙手指摩挲泥土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对“艺术”的定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它不再是高雅殿堂中的陈列品,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生活土壤中的一种本能表达。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素净的留白,配上隐约可见的纹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直接触碰到古老文明的脉搏。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艺术史著作,充斥着枯燥的年代、流派和技法分析,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埋藏在艺术品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罗列美学特征,而是将艺术品置于特定的社会、宗教、政治甚至生活习惯的语境中去考察,这种“微观研究”的方法,让每一个作品都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当时人们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的载体。比如,书中对某个陶器纹饰的解读,不再局限于其装饰性,而是深入分析了该纹饰可能与原始宗教祭祀、部落图腾崇拜,甚至是早期农业生产活动的联系。这种将艺术的“形”与文化的“魂”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对中国早期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开始意识到,那些看似简单的图案、造型,其实蕴含着古人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它不是那种能够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更像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醇厚佳酿。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严谨而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他对于每一个论断,都力求有理有据,但又不会让人感到学术的冷漠。相反,在对每一个艺术品进行文化解读时,作者都仿佛带着一种深厚的同情和理解,去体察那个遥远时代人们的生活艰辛与精神寄托。例如,在分析早期壁画时,作者不仅仅关注其色彩、构图,更试图去还原当时人们绘制这些壁画时的场景,猜测他们希望通过壁画表达怎样的愿望,或者记录怎样的生活片段。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让我得以更深切地感受到艺术品与创作它的人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开始相信,每一件艺术品,无论多么古老,都蕴含着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一段属于人类共同的记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早期艺术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构成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早期文明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