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南亚研究丛书--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 9787500098782 刘建

正版 南亚研究丛书--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 9787500098782 刘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建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文学
  • 吉檀迦利
  • 泰戈尔
  • 印度文化
  • 文学研究
  • 南亚研究
  • 刘建
  • 诗歌
  • 文化论集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8782
商品编码:2972099829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南亚研究丛书--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

定价:58.00元

作者:刘建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00987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建所*的《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南亚研究丛书》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南亚文化的精髓之处,有助于我国南亚学研究的深入,增进国人对南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收录了31篇有关印度文学和文化的文章,主要围绕对泰戈尔文学内容的研究,通过从科学技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几个方面对印度文明作了介绍。

目录


一 文学篇 试论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创作 泰戈尔前期诗歌创作浅论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在孟加拉的流传和影响 论《吉檀迦利》 哲人绝唱诗界丰碑——《泰戈尔诗选》导读 泰戈尔的宗教思想 泰戈尔与中国 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欢乐——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 泰戈尔与苏联二 文化篇 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对印度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印度——的东方文明古国 印度古代科学技术 孟加拉国的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三 序跋篇 《孟加拉掠影》译本序 《泰戈尔诗选》前言 《乱中之乱》中文版前言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译后记 《印度文明》再版后记 《人的宗教》再版附记 《泰戈尔散文》前言 《孟加拉国》导言 《印度当代英文短篇小说选》中译本前言 《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泰戈尔》前言 郑振铎译《新月记·飞鸟集》导读四 杂篇 访印追记 加尔各答纪行——学术笔记 郁郁诗人意悠悠赤子情——谈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 老树奇葩照眼明——读季羡林先生散文近作《病榻杂记》 学术巨擘文化昆仑——读《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怀念恩师季羡林先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泰戈尔在我心中索引后记

作者介绍


刘建,1949年生,山西太原人。197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嗣后,在该院南亚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办)、亚太研究所从事印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80年代后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南亚学系深造。长期兼任中国南亚学会期刊《南亚研究》常务副主编。主要*作有列国志之一《孟加拉国》等,发表《论(吉檀迦利)》等论文多篇。主要译*有《孟加拉掠影》、《人的宗教》、《惯于争鸣的印度人》、《穆娜与马丹》、《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泰戈尔》(合译)等。曾任《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主要翻译人员、责任修订人,《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副主编。

文摘


序言



《南亚文化脉络中的诗意回响:以《吉檀迦利》为镜》 本书并非一本直接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全集或细致梳理其创作背景与文学史地位的专著。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南亚文明肌理的寻访,以《吉檀迦利》这颗璀璨的文学明珠为切入点,试图在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呈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所折射出的深邃精神内涵。作者并非满足于孤立地赏析诗歌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孕育了这首不朽杰作的土地、历史、哲学与社会土壤,力求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而立体的南亚文化图景。 《吉檀迦利》,梵文意为“献歌”,是印度文学巨匠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最重要的诗集之一,也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它以其纯净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哲理性的思考,打动了无数读者。然而,要真正理解《吉檀迦利》的价值,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它所蕴含的,是印度数千年来思想文化流变的缩影,是东方宗教哲学与西方现代意识激荡碰撞的产物,更是泰戈尔个人对生命、宇宙、人性深刻体悟的结晶。 本书的核心,便是通过对《吉檀迦利》诗歌的艺术特征进行细致观察,进而探寻这些特征背后所根植的南亚文化传统。它将首先带领读者走进诗歌本身,品味其独特的意境,感受其“无我”的空灵,以及对“神”——那个超越具象、存在于万物之中的“至上者”——的虔诚与爱恋。这些诗句,如同一汪清泉,洗涤着尘世的喧嚣,引导人们回归内心的宁静。然而,这种宁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奉献”的精神,是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宇宙的洪流,在服务与给予中实现存在的意义。 继而,本书将把目光转向印度古代吠陀文献和奥义书的智慧。诗歌中对“梵”(Brahman)的隐晦表达,对“轮回”(Samsara)的超脱向往,对“业”(Karma)的自然接受,无不与印度古典哲学中的核心观念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泰戈尔是如何在继承这些古老智慧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不再是晦涩的理论,而是转化为可感可悟的生命体验。诗歌中的“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是对万物生灵的怜悯,对宇宙造物的感恩,这与佛教的“慈悲”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本书将梳理这种精神如何在泰戈尔的诗歌中得以传承与升华。 更进一步,本书将深入到印度社会历史的变迁之中。《吉檀迦利》的创作,正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泰戈尔作为一位深具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歌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民族精神觉醒的呼唤。然而,他所倡导的“精神独立”,又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力图构建一种超越国界、拥抱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本书将探讨,《吉檀迦利》中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如何与当时印度人民争取解放的精神相互呼应,又如何以一种更具哲学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方式,超越了政治的喧嚣,触及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普遍诉求。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吉檀迦利》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泰戈尔的诗歌,是印度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征服了西方读者,也为西方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新的清风。本书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吉檀迦利》何以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引起广泛共鸣。它将探讨,泰戈尔如何在中西方哲学、美学、宗教观念的融合中,创造出一种既有印度本土特色,又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保留了印度音乐般的旋律感和宗教般的虔诚,又融入了西方文学的个人主义表达和理性思考。 书中还将涉及南亚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和艺术形式。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以及遍布城乡的民间歌谣、舞蹈、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都为《吉檀迦利》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滋养。诗歌中时而出现的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捕捉,对人物情感的真实刻画,都可见其深受民间艺术的影响。本书将尝试揭示,《吉檀迦利》并非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根植于印度这片土地上的真实生活,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心灵深处最真挚的呐喊。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泰戈尔作为一位思想家的贡献。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其对教育、和平、人类命运等宏大命题思考的载体。在《吉檀迦利》中,我们能看到他对真理的探求,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和谐共处的期盼。本书将从更广泛的知识分子视角,审视泰戈尔的遗产,以及《吉檀迦利》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所传递的,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观,是对人类灵魂深处永恒问题的追问。 本书的行文风格,将力求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南亚文化的深邃世界。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吉檀迦利》这首诗集的兴趣,促使读者去主动阅读、去感悟,并在阅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启迪。同时,本书也旨在为那些对南亚文化、印度文学、宗教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的窗口,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起点。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以《吉檀迦利》为坐标的南亚文化之旅。它并非一味地分析诗歌的文本,而是试图借诗歌之光,照亮南亚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其在哲学、历史、宗教、艺术以及社会变迁等多个维度上的丰富内涵。它期待与读者一道,在《吉檀迦利》的诗意回响中,感受南亚文明的独特魅力,领略人类思想与情感的共通之处,并从中汲取滋养,获得启迪。它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连接、关于共鸣的探索,也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学术气息的书,从封面设计到版式排布,都透露着严谨的风格。虽然我才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副标题“正版 南亚研究丛书--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来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文化背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作为印度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厚的印度文化积淀。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论《吉檀迦利》”以及“印度文学文化论集”,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很可能不仅仅是罗列《吉檀迦利》的优美篇章,而是会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化剖析,比如它如何与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思想相结合,如何反映了印度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泰戈尔创作《吉檀迦利》的背景信息,以及他当时是如何将自己对印度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印度文学与文化的新契机。

评分

拿到这本《吉檀迦利》的解读本,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简洁却充满力量的书名。副标题“印度文学文化论集”,已经预示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对泰戈尔诗歌的孤立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印度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和文化语境之中。这对于我这样对印度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了解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深信,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土壤。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早已超越了地域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要真正领会其深意,就必须深入了解印度文明的根源。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泰戈尔诗歌中那些充满宗教色彩的意象,比如“神”、“朝圣”、“罪”、“救赎”等等,以及这些意象在印度传统哲学中的源头。这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化符号,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吉檀迦利》的鉴赏能力。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刘建教授的著作,是在大学时期,当时读到他关于印度宗教哲学演变的某篇论文,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风格所折服。这次看到他主编的“正版 南亚研究丛书”,特别是其中关于《吉檀迦利》的论述,简直是惊喜。我一直觉得,《吉檀迦利》不仅仅是一部诗集,它更是泰戈尔精神世界的写照,是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的回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度挖掘。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吉檀迦利》置于更宏大的印度文学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它与早期印度教文本的联系,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以及它在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兴起中的作用。这些宏观的视角,往往能帮助读者跳出文本本身,去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书中提到的“印度文学文化论集”,也暗示了这本书的讨论将是多维度、跨学科的,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刘建教授是如何解构这部伟大的诗篇,又是如何将其与整个南亚文化的脉络联系起来的。

评分

这本《吉檀迦利》的译本,拿到手里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不单是纸张的厚实,更是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艺术感,暗红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标题,恰到好处地彰显了作品的经典地位。翻开内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阅读体验极佳。尽管我尚未开始细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便能窥见作者在研究印度文学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力。刘建教授的名字,对于许多印度文学的爱好者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他对于泰戈尔诗歌的深入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汲取养分的重要来源。这次的“南亚研究丛书”系列,更是让人期待,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南亚文化世界的窗户。书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吠陀”、“奥义书”、“史诗”,无不预示着这场精神之旅将是多么的宏大而富有启发。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吉檀迦利》中宗教、哲学与艺术交融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理解泰戈尔诗歌精髓的关键。相信通过这本书,我对印度文学,乃至整个南亚文明的理解,将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

这部《吉檀迦利》的研究专著,包装得相当用心,硬壳精装,触感很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我一直觉得,对待经典作品,就应该有这样的敬意。虽然我不是研究印度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南亚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学,抱有极大的好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我断断续续地读过几个译本,每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抓住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书名中的“南亚研究丛书”以及“印度文学文化论集”,让我看到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广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吉檀迦利》中的那些充满东方哲思的句子,比如“当我歌唱你的名字,我就获得了自由”这类,如何在西方人看来可能比较晦涩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从印度文学史的角度,来探讨《吉檀迦利》在中国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促进了中国读者对印度文化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