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南亞研究叢書--論《吉檀迦利》--印度文學文化論集
定價:58.00元
作者:劉建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00987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劉建所*的《論吉檀迦利--印度文學文化論集/南亞研究叢書》深入淺齣地嚮讀者介紹瞭南亞文化的精髓之處,有助於我國南亞學研究的深入,增進國人對南亞文化的瞭解和認識。 本書收錄瞭31篇有關印度文學和文化的文章,主要圍繞對泰戈爾文學內容的研究,通過從科學技術、繪畫藝術和建築藝術幾個方麵對印度文明作瞭介紹。
目錄
一 文學篇 試論泰戈爾的短篇小說創作 泰戈爾前期詩歌創作淺論 印度古代兩大史詩在孟加拉的流傳和影響 論《吉檀迦利》 哲人絕唱詩界豐碑——《泰戈爾詩選》導讀 泰戈爾的宗教思想 泰戈爾與中國 在“有限”中追求“無限”的歡樂——紀念泰戈爾誕辰150周年 泰戈爾與蘇聯二 文化篇 從傳統走嚮現代化——對印度文化發展的若乾思考 印度——的東方文明古國 印度古代科學技術 孟加拉國的繪畫藝術與建築藝術三 序跋篇 《孟加拉掠影》譯本序 《泰戈爾詩選》前言 《亂中之亂》中文版前言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譯後記 《印度文明》再版後記 《人的宗教》再版附記 《泰戈爾散文》前言 《孟加拉國》導言 《印度當代英文短篇小說選》中譯本前言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泰戈爾》前言 鄭振鐸譯《新月記·飛鳥集》導讀四 雜篇 訪印追記 加爾各答紀行——學術筆記 鬱鬱詩人意悠悠赤子情——談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創作 老樹奇葩照眼明——讀季羨林先生散文近作《病榻雜記》 學術巨擘文化昆侖——讀《非凡人生——季羨林先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懷念恩師季羨林先生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泰戈爾在我心中索引後記
作者介紹
劉建,1949年生,山西太原人。1977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係英語專業。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嗣後,在該院南亞研究所(與北京大學閤辦)、亞太研究所從事印度文學、文化等方麵的研究工作。80年代後期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南亞學係深造。長期兼任中國南亞學會期刊《南亞研究》常務副主編。主要*作有列國誌之一《孟加拉國》等,發錶《論(吉檀迦利)》等論文多篇。主要譯*有《孟加拉掠影》、《人的宗教》、《慣於爭鳴的印度人》、《穆娜與馬丹》、《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泰戈爾》(閤譯)等。曾任《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主要翻譯人員、責任修訂人,《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副主編。
文摘
序言
這本《吉檀迦利》的譯本,拿到手裏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不單是紙張的厚實,更是其承載的文化底蘊。封麵設計低調而富有藝術感,暗紅色的背景搭配燙金的標題,恰到好處地彰顯瞭作品的經典地位。翻開內頁,字體清晰,排版疏朗,閱讀體驗極佳。盡管我尚未開始細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前言,便能窺見作者在研究印度文學文化方麵的深厚功力。劉建教授的名字,對於許多印度文學的愛好者來說,早已如雷貫耳。他對於泰戈爾詩歌的深入解讀,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汲取養分的重要來源。這次的“南亞研究叢書”係列,更是讓人期待,它將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南亞文化世界的窗戶。書中的一些關鍵詞,比如“吠陀”、“奧義書”、“史詩”,無不預示著這場精神之旅將是多麼的宏大而富有啓發。我尤其關注作者對於《吉檀迦利》中宗教、哲學與藝術交融的分析,這部分內容往往是理解泰戈爾詩歌精髓的關鍵。相信通過這本書,我對印度文學,乃至整個南亞文明的理解,將會有質的飛躍。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學術氣息的書,從封麵設計到版式排布,都透露著嚴謹的風格。雖然我纔剛拿到這本書,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從書名和副標題“正版 南亞研究叢書--論《吉檀迦利》--印度文學文化論集”來看,就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認為,理解一部文學作品,不能脫離其文化背景。泰戈爾的《吉檀迦利》,作為印度現代文學的代錶作之一,其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厚的印度文化積澱。這本書的重點在於“論《吉檀迦利》”以及“印度文學文化論集”,這讓我聯想到,作者很可能不僅僅是羅列《吉檀迦利》的優美篇章,而是會對其進行深入的文化剖析,比如它如何與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思想相結閤,如何反映瞭印度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它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泰戈爾創作《吉檀迦利》的背景信息,以及他當時是如何將自己對印度傳統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詩歌創作中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印度文學與文化的新契機。
評分這部《吉檀迦利》的研究專著,包裝得相當用心,硬殼精裝,觸感很好,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感。我一直覺得,對待經典作品,就應該有這樣的敬意。雖然我不是研究印度的專業人士,但我一直對南亞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學,抱有極大的好奇。泰戈爾的《吉檀迦利》,我斷斷續續地讀過幾個譯本,每次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無法真正抓住其精髓。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書名中的“南亞研究叢書”以及“印度文學文化論集”,讓我看到瞭其學術的嚴謹性和內容的廣度。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吉檀迦利》中的那些充滿東方哲思的句子,比如“當我歌唱你的名字,我就獲得瞭自由”這類,如何在西方人看來可能比較晦澀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從印度文學史的角度,來探討《吉檀迦利》在中國的影響,以及它如何促進瞭中國讀者對印度文化的理解。
評分拿到這本《吉檀迦利》的解讀本,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簡潔卻充滿力量的書名。副標題“印度文學文化論集”,已經預示瞭它不僅僅是一本對泰戈爾詩歌的孤立分析,而是將其置於印度豐富而復雜的文學和文化語境之中。這對於我這樣對印度文化一直抱有濃厚興趣,但又缺乏係統瞭解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我深信,任何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都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和文化土壤。泰戈爾的《吉檀迦利》,以其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深刻的哲學思考,早已超越瞭地域和語言的限製,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而要真正領會其深意,就必須深入瞭解印度文明的根源。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泰戈爾詩歌中那些充滿宗教色彩的意象,比如“神”、“朝聖”、“罪”、“救贖”等等,以及這些意象在印度傳統哲學中的源頭。這本書如果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文化符號,無疑會極大地提升我們對《吉檀迦利》的鑒賞能力。
評分說實話,第一次接觸劉建教授的著作,是在大學時期,當時讀到他關於印度宗教哲學演變的某篇論文,就被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流暢的敘事風格所摺服。這次看到他主編的“正版 南亞研究叢書”,特彆是其中關於《吉檀迦利》的論述,簡直是驚喜。我一直覺得,《吉檀迦利》不僅僅是一部詩集,它更是泰戈爾精神世界的寫照,是印度古代哲學思想在現代的迴響。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這一經典的深度挖掘。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將《吉檀迦利》置於更宏大的印度文學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比如它與早期印度教文本的聯係,與佛教思想的對話,以及它在現代印度民族主義興起中的作用。這些宏觀的視角,往往能幫助讀者跳齣文本本身,去理解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書中提到的“印度文學文化論集”,也暗示瞭這本書的討論將是多維度、跨學科的,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劉建教授是如何解構這部偉大的詩篇,又是如何將其與整個南亞文化的脈絡聯係起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