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民族史 | 作者 | 王桐龄 |
| 定价 | 82.00元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297934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民族史》本书运用大量史料,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章节,以汉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同化为主线来进行介绍与讨论。各章节引经据典,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族群部落融入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对外发展的事迹。本书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族际交往和族际融合为主线,来贯穿中华民族整个族群关系演变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王桐龄(1878—1953),河北任丘人,历史学家,是我国在国外攻读史学而正式毕业的学人。有《中国史》、《东洋史》、《中国民族史》等。 |
| 目录 | |
| 目录序 001凡例 003序论 004本论上编 内延史汉族胚胎时代 004 章太古至唐虞三代汉族蜕化时代 009 第二章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血统之加入 春秋战国汉族休养时代 028 第三章 汉族与匈奴之接触 汉族与乌孙之联合 秦汉汉族第二次蜕化时代 041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汉族第二次休养时代 254 第五章隋唐汉族第三次蜕化时代 329 第六章五代及宋元汉族第三次休养时代 472 第七章明汉族第四次蜕化时代 493 第八章清结论 542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作为*位出国留学的中国历史学家,峄山先生在此书中运用了历史统计学方法,让枯燥的历史材料,以数据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复杂的历史一目了然。★成一家之言:现代史学界得此称誉者,唯峄山先生一人而已。★现代史学方法:运用历史统计学方法,开现代史学研究之先河。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格调,大气磅礴,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厚重与深邃。装帧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阅。我一直对我们国家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从标题上看,似乎正是我要找的那种。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去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今天这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习俗、以及它们之间交流互鉴的详细描述充满了期待。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的细节,如果能在这本书中得到生动的展现,那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体验。我对作者在梳理如此庞杂的历史脉络时,如何把握宏观与微观的平衡,以及如何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族融合的动态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中国民族史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关于我们祖先如何在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文明的画面。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关于古代部落的传说、王朝的更迭、以及不同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如何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洪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思想文化演变的精彩描述,因为我相信,这些才是推动民族发展与融合的根本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历史的脉络,理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所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那些可能涉及到的民族冲突与调解,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构建和谐共存的社会,我更是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或许能为我们当下社会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就必须走进那些构成“中国”这个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民族史的叙述,正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留下深深足迹的各个民族,他们的兴衰起伏,他们的文化遗产,以及他们如何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详实而又有温度的历史画卷,描绘出不同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是如何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这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过程,远比静态的史料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中国民族历史的绝佳机会,我期待通过它,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根脉,以及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简洁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必须深入了解它的过去,而民族史更是理解一个国家文化根基和民族认同的关键。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何以为家”的深层解读。我特别期待它能够超越单纯的史实堆砌,而能深入剖析不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在共同的土地上孕育出独特的文明。或许书中会有关于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闪耀过的民族英雄、文化巨匠的生动故事,又或许会描绘出不同时期民族迁徙、交流、冲突与融合的壮丽画卷。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以及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如何成为凝聚我们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纽带。对于那些关于民族边界、文化认同以及国家统一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探讨,我更是充满了好奇,这对于理解当下的中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感到一丝敬畏,同时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我一直对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独特文化魅力深感着迷,而一本系统梳理中国民族史的书籍,在我看来,是理解我们国家丰富多彩文化基因的一把金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位探险家一样,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民族故事,去感受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地理背景介绍,以及这些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不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及我们国家之所以如此多元而又统一的原因,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提升我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无疑将大有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