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摄影摄像基础:非遗影像数字化应用 摄影 书籍 |
| 作者: | 孙磊李伟明李宝军 |
| 定价: | 39.0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ISBN: | 9787518417124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新的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呼唤新技术的应用,在媒体和知识的传播方面,影像、视频、音频资源具有传播的优势,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力图使读者掌握影像的采集、制作的相关知识和制作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记录生活,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
| 目录 | |
?1 影像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1.1 照相术的发明 1.1.1 照相术的概念 1.1.2 光学成像装置 1.1.3 物镜 1.1.4 f数 1.1.5 曝光与快门 1.1.6 取景器 1.1.7 景深 1.2 电影的发明 1.3 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的特点 1.3.1 胶片摄影 1.3.2 数码摄影 2 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像机 2.1 数码相机分类 2.1.1 取景方式分类 2.1.2 感光元件的尺分类 2.1.3 CCD相机和CMOS相机的区别 2.2 数码摄像机的分类及特征 2.2.1 按照使用用途分类 2.2.2 按照存储介质分类 2.2.3 按照传感器类型和数目分类 2.3 数码单反相机作 2.3.1 光圈 2.3.2 白平衡 2.3.3 对焦 2.3.4 快门 2.3.5 感光度(ISO) 2.3.6 景深 2.4 专业级摄像机的作方法 2.4.1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2.4.2 聚焦 2.4.3 变焦 2.4.4 滤色片调整 2.4.5 白平衡调整 2.4.6 光圈 2.4.7 增益 2.4.8 中性灰滤色镜 3 影像的曝光 3.1 光圈与曝光 3.1.1 光圈 3.1.2 快门 3.1.3 光圈快门的组合 3.2 曝光的运用 3.2.1 测光方式 3.2.2 本书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配套成果,用影像采集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相关配套研究。本书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摄影摄像的相关知识做了详细的讲解,结构明晰,图文并茂。 |
这本书的购买纯属偶然,我当时在书店闲逛,被它别致的书名吸引。翻开后,我立刻被书中的内容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拍摄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的书。作者用非常诗意的语言,引导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他谈到如何捕捉光影的微妙变化,如何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通过镜头去讲述一个故事。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瞬间”的捕捉。作者认为,摄影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凝固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而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他举例说明了许多大师级摄影师是如何通过等待、捕捉,最终定格了历史性的瞬间。我尝试着将书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拍摄中,发现即使是平凡的街景,在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构图后,也能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而且,这本书让我对“记录”这个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文化的敬畏和传承。书中穿插的许多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影像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评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上的空白。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摄影摄像的基础理论,到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都讲解得非常详细。作者用了很多实际的案例,比如如何拍摄戏曲表演、如何记录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如何采集民俗活动的影像资料等等。我特别喜欢关于“叙事性影像”的章节,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将非遗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在欣赏影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价值。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摄影摄像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传承和推广。通过高质量的影像,我们可以将那些珍贵的非遗文化带给更多人,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读完,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间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图书馆里,我被一本泛黄的书页吸引,然后一页页地翻阅,每翻一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过去未曾想象过的风景。书中的文字并非那种快餐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基础概念时,会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光圈如何影响景深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用“呼吸的深浅”来类比,一下子就让我的大脑豁然开朗。而且,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大量的插图和案例分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感到疲惫,反而像是在欣赏一本精美的画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构图的章节,作者不仅讲解了经典的“三分法”、“黄金分割”,还结合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分析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中蕴含的独特视觉语言,这让我对如何用镜头去捕捉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了,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艺术和文化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惊喜,它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我原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技术类书籍,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影像与文化”的深度探索。作者在讲解摄影摄像基础知识的同时,巧妙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融入其中,这种结合非常新颖且富有成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所展现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他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拍摄,更是在引导你理解被拍摄对象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讲解拍摄传统节日时,他会深入分析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然后教你如何通过镜头去捕捉这些元素,从而创作出具有文化深度的影像作品。这本书让我对“数字化保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将影像资料保存下来,更是要通过影像去传承和弘扬文化。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解锁更多关于非遗文化的奥秘。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设计风格所吸引,简洁大气,充满了艺术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同样精彩。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复杂的摄影摄像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作者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的比喻,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作为核心内容,这让我看到了摄影摄像技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影像的力量”的探讨,作者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了,高质量的影像不仅能够记录现实,更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传播和保护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摄影摄像的理解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仅仅是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更加注重影像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