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研究
:50.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5.0元,折扣70
作者:李晓鹏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04950260
字数:440000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严峻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成为近期引人注目的话题。本书就是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针对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情况进行研究而汇集成的报告集。报告集尽量以全面、系统、翔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托,清晰梳理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机制,重点解读当前中国经济和产业面临的冲击,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对可能的发展方向作出预测。全书共有14篇报告,分别从投资银行模式选择、金融危机演化、金融机构困境、宏观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能源、航空、港口、公路铁路、汽车、钢铁、食品、商业零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不仅能为各级领导理解此次金融危机和制定应对措施并进一步判断中国经济金融前景提供参考,而且对经济和金融研究工作者也有所启迪和帮助。
这本书的名称是《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研究》,但我读后最大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创新”的探索,只不过作者选择了金融危机作为一个特殊的切入点。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颠覆性创新”、“技术驱动变革”以及“商业模式重塑”等概念,并且试图将这些概念与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演变联系起来。作者认为,金融危机往往是旧有经济模式衰退的信号,同时也为孕育新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例如,书中在分析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时,会将其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联系起来,强调技术创新如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金融危机这个“炼狱”般的环境下,究竟是哪些“重点行业”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它们是如何在资源枯竭、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模式的。书中对“创新”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普遍性的理论阐述,而非针对具体行业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讨论“可持续发展”时,书中会泛泛地提到绿色经济的潜力,但并未深入分析在金融危机下,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如何通过绿色创新实现转型,或者环保科技行业如何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我对本书的期望是,能看到一篇篇深入的行业研究报告,分析在危机冲击下,企业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创新来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创新”这个宏大概念的哲学式解读。
评分我原本期望从《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研究》这本书中,得到一份关于不同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度剖析,以及它们如何应对挑战、实现转型的具体案例。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内容侧重点,让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历史学家,沉醉于回溯和梳理金融危机的历史脉络,而对当下和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则鲜有涉及。书中对历次主要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传导机制以及影响范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1929年的大萧条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似乎都逃不过作者的笔触。作者用大量篇幅描绘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农业、工业等传统行业是如何遭受重创,以及货币政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当我的目光聚焦在“重点行业”这个词上时,却发现书中的行业分析,更像是对历史事件的附带描述,而不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例如,在讲述2008年金融危机时,书中提到了房地产泡沫破裂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但对于作为“重点行业”之一的科技行业,是如何在危机中显露其独特的韧性,又如何孕育出新的增长模式,书中几乎没有提及。我更想了解的是,在金融动荡时期,哪些新兴行业能够逆势崛起,它们的商业模式有何独到之处,以及传统行业又是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以求生存。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金融危机史”,而非对“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的深入研究,这让我对书名与内容之间的匹配度感到一丝困惑。
评分读完《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研究》,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风险管理”的教科书,只不过它的背景设定在金融危机这个极端情境下。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风险识别、评估、规避和应对的方法论,从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到微观层面的操作性风险,都有着非常系统的讲解。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如何构建风险模型,如何进行压力测试,以及如何制定应急预案。这对于希望学习风险管理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然而,当我试图从中找到关于“重点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具体表现时,却发现内容相对薄弱。例如,书中在讨论“投资风险”时,会泛泛地提到股票、债券、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的风险,但很少深入到某个具体行业,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金融危机中会面临怎样的特定风险,比如供应链中断、融资困难、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等。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够指导我在具体行业中进行风险决策的分析,而不是一套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书中关于“金融机构如何应对挤兑”或者“央行如何进行流动性管理”的论述,虽然专业且严谨,但离我希望了解的“重点行业”的生存之道,似乎还有一段距离。这本书更像是在传授“如何不被金融危机吞噬”的通用技能,而未能提供“在金融危机中,某个特定行业是如何实现自我救赎和发展的”的案例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是《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研究》,但读完之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入门读物,深度和广度都让人有些失望。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一些早期经济学家的理论,试图用这些经典的经济学框架来解释金融危机的根源。虽然这些理论本身是有价值的,但它们在解读具体行业在危机中的表现时,显得有些泛泛而谈。举例来说,书中在讨论房地产行业时,更多的是从信贷扩张和利率变动的角度去分析,却没有深入到具体行业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建筑成本、劳动力供应、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等等。对于一个期待了解“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究竟是如何受到冲击、又如何寻求出路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切入点似乎有些偏差。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模糊的宏观经济全景图,而对关键的“重点行业”这张“画”的细节描绘,则显得笔触过于潦草。我原本希望看到的是对不同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症状”和“治疗方案”的详细诊断,例如科技行业如何在新技术驱动下寻找增长点,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重塑,消费品行业如何捕捉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等等。然而,这些具体而微的行业洞察,在这本书中几乎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对宏观经济模型和理论的反复讲解,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总感觉隔靴搔痒,未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行业性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本应是“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研究”,但读完我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哲学思考,感觉作者更像是在用经济学的语言探讨人生的不确定性和选择的困境。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黑天鹅事件”、“路径依赖”以及“蝴蝶效应”的讨论,虽然这些概念在理解金融危机时很有启发性,但本书将这些概念拔高到了哲学的高度,用它们来类比人生的种种选择和命运的跌宕起伏。例如,在分析某个行业在危机中的崩溃时,作者会将其上升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以及“命运的不可控性”的高度,读起来颇具宿命论色彩。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行业韧性、创新驱动、风险管理策略等实操性的内容,比如某个行业是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弯道超车,或者某个企业是如何在危机中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逆势增长。然而,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危机”,而不是“危机发生后,行业应该如何做”。作者反复强调“认知边界”和“信息不对称”,将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结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这固然有其道理,但对于一个希望从中获得实际指导的读者来说,这种哲学式的解读显得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我期待的是一份关于行业如何在危机中“破局”的蓝图,而不是一堂关于“接受现实”的人生哲学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