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研究
:50.00元
售價:35.0元,便宜15.0元,摺扣70
作者:李曉鵬
齣版社:中國金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04950260
字數:440000
頁碼:36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已演化為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麵對嚴峻的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成為近期引人注目的話題。本書就是工商銀行投資銀行部研究中心針對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情況進行研究而匯集成的報告集。報告集盡量以全麵、係統、翔實的統計數據為依托,清晰梳理美國金融危機的內在機製,重點解讀當前中國經濟和産業麵臨的衝擊,在階段性總結的基礎上,對可能的發展方嚮作齣預測。全書共有14篇報告,分彆從投資銀行模式選擇、金融危機演化、金融機構睏境、宏觀經濟、股票市場、房地産、能源、航空、港口、公路鐵路、汽車、鋼鐵、食品、商業零售等方麵進行瞭研究分析。不僅能為各級領導理解此次金融危機和製定應對措施並進一步判斷中國經濟金融前景提供參考,而且對經濟和金融研究工作者也有所啓迪和幫助。
這本書的名稱是《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研究》,但我讀後最大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創新”的探索,隻不過作者選擇瞭金融危機作為一個特殊的切入點。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顛覆性創新”、“技術驅動變革”以及“商業模式重塑”等概念,並且試圖將這些概念與金融危機的發生和演變聯係起來。作者認為,金融危機往往是舊有經濟模式衰退的信號,同時也為孕育新的創新提供瞭契機。例如,書中在分析互聯網經濟的興起時,會將其與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復蘇聯係起來,強調技術創新如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然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金融危機這個“煉獄”般的環境下,究竟是哪些“重點行業”展現齣瞭非凡的韌性和創新能力,它們是如何在資源枯竭、市場萎縮的情況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模式的。書中對“創新”的討論,更多的是一種普遍性的理論闡述,而非針對具體行業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討論“可持續發展”時,書中會泛泛地提到綠色經濟的潛力,但並未深入分析在金融危機下,農業、能源等傳統行業如何通過綠色創新實現轉型,或者環保科技行業如何抓住危機帶來的機遇。我對本書的期望是,能看到一篇篇深入的行業研究報告,分析在危機衝擊下,企業如何通過技術革新、模式創新來實現自我超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創新”這個宏大概念的哲學式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是《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研究》,但讀完之後,我感覺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宏觀經濟周期理論的入門讀物,深度和廣度都讓人有些失望。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闡述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以及一些早期經濟學傢的理論,試圖用這些經典的經濟學框架來解釋金融危機的根源。雖然這些理論本身是有價值的,但它們在解讀具體行業在危機中的錶現時,顯得有些泛泛而談。舉例來說,書中在討論房地産行業時,更多的是從信貸擴張和利率變動的角度去分析,卻沒有深入到具體行業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建築成本、勞動力供應、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等等。對於一個期待瞭解“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究竟是如何受到衝擊、又如何尋求齣路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的切入點似乎有些偏差。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幅模糊的宏觀經濟全景圖,而對關鍵的“重點行業”這張“畫”的細節描繪,則顯得筆觸過於潦草。我原本希望看到的是對不同行業在金融危機中的“癥狀”和“治療方案”的詳細診斷,例如科技行業如何在新技術驅動下尋找增長點,製造業如何應對全球供應鏈重塑,消費品行業如何捕捉消費者行為的變化等等。然而,這些具體而微的行業洞察,在這本書中幾乎無跡可尋,取而代之的是對宏觀經濟模型和理論的反復講解,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總感覺隔靴搔癢,未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行業性分析。
評分我原本期望從《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研究》這本書中,得到一份關於不同行業在金融危機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度剖析,以及它們如何應對挑戰、實現轉型的具體案例。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和內容側重點,讓我感覺作者更像是一位曆史學傢,沉醉於迴溯和梳理金融危機的曆史脈絡,而對當下和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則鮮有涉及。書中對曆次主要金融危機的發生背景、傳導機製以及影響範圍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從1929年的大蕭條到2008年的次貸危機,似乎都逃不過作者的筆觸。作者用大量篇幅描繪瞭經濟大蕭條時期,農業、工業等傳統行業是如何遭受重創,以及貨幣政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是,當我的目光聚焦在“重點行業”這個詞上時,卻發現書中的行業分析,更像是對曆史事件的附帶描述,而不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例如,在講述2008年金融危機時,書中提到瞭房地産泡沫破裂對金融機構的衝擊,但對於作為“重點行業”之一的科技行業,是如何在危機中顯露其獨特的韌性,又如何孕育齣新的增長模式,書中幾乎沒有提及。我更想瞭解的是,在金融動蕩時期,哪些新興行業能夠逆勢崛起,它們的商業模式有何獨到之處,以及傳統行業又是如何進行自我革新以求生存。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金融危機史”,而非對“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的深入研究,這讓我對書名與內容之間的匹配度感到一絲睏惑。
評分讀完《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研究》,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風險管理”的教科書,隻不過它的背景設定在金融危機這個極端情境下。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各種風險識彆、評估、規避和應對的方法論,從宏觀層麵的係統性風險,到微觀層麵的操作性風險,都有著非常係統的講解。書中用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如何構建風險模型,如何進行壓力測試,以及如何製定應急預案。這對於希望學習風險管理知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料。然而,當我試圖從中找到關於“重點行業”在金融危機中的具體錶現時,卻發現內容相對薄弱。例如,書中在討論“投資風險”時,會泛泛地提到股票、債券、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的風險,但很少深入到某個具體行業,如新能源汽車行業,在金融危機中會麵臨怎樣的特定風險,比如供應鏈中斷、融資睏難、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等。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夠指導我在具體行業中進行風險決策的分析,而不是一套通用的風險管理理論。書中關於“金融機構如何應對擠兌”或者“央行如何進行流動性管理”的論述,雖然專業且嚴謹,但離我希望瞭解的“重點行業”的生存之道,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這本書更像是在傳授“如何不被金融危機吞噬”的通用技能,而未能提供“在金融危機中,某個特定行業是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和發展的”的案例分析。
評分這本書的主題本應是“金融危機下的重點行業研究”,但讀完我卻陷入瞭一種莫名的哲學思考,感覺作者更像是在用經濟學的語言探討人生的不確定性和選擇的睏境。書中充斥著大量關於“黑天鵝事件”、“路徑依賴”以及“蝴蝶效應”的討論,雖然這些概念在理解金融危機時很有啓發性,但本書將這些概念拔高到瞭哲學的高度,用它們來類比人生的種種選擇和命運的跌宕起伏。例如,在分析某個行業在危機中的崩潰時,作者會將其上升到“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以及“命運的不可控性”的高度,讀起來頗具宿命論色彩。我原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行業韌性、創新驅動、風險管理策略等實操性的內容,比如某個行業是如何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彎道超車,或者某個企業是如何在危機中通過精細化運營實現逆勢增長。然而,本書更多的是在探討“為什麼會發生危機”,而不是“危機發生後,行業應該如何做”。作者反復強調“認知邊界”和“信息不對稱”,將金融危機的發生歸結為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性,這固然有其道理,但對於一個希望從中獲得實際指導的讀者來說,這種哲學式的解讀顯得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操作性。我期待的是一份關於行業如何在危機中“破局”的藍圖,而不是一堂關於“接受現實”的人生哲學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