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信的移动IPv6网络及协议
定价:48.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4.4元,折扣70
作者:张玉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0302042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移动IPv6协议是为下一代互联网提供的网络层宏移动解决方案,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构建移动。IPv6网络的各种关键技术,目的是为构建移动IPv6网络提供可信保障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移动IPv6协议本身的安全技术、切换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切换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技术、跨域移动的信任控制技术、协议的形式描述和验证技术、网络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技术、移动代理的容错和负载均衡技术等方面
内容提要
移动IPv6协议是为下一代互联网提供的网络层宏移动解决方案,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构建移动。IPv6网络的各种关键技术,目的是为构建移动IPv6网络提供可信保障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移动IPv6协议本身的安全技术、切换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切换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技术、跨域移动的信任控制技术、协议的形式描述和验证技术、网络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技术、移动代理的容错和负载均衡技术等方面。全书图文并茂,在全面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本书可作为从事网络与通信专业研究的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移动IPv6网络建设、配置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章 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1.1 IP协议的发展历程
1.2 IPv4的危机
1.2.1 地址分配方式的缺陷
1.2.2 无类别域间路由技术
1.2.3 网络地址翻译技术
1.2.4 自动配置的不足
1.3 IPv6的产生和发展
1.4 1Pv6协议的技术特点
1.4.1 报头结构
1.4.2 地址结构
1.4.3 无状态自动配置
1.4.4 本地信息获取
1.4.5 超长数据传送
1.4.6 路由技术
1.4.7 对移动性的支持
1.4.8 服务质量
1.4.9 网络层安全
1.4.10 IPv4与IPv6的比较
1.5 IPv4向IPv6的演进技术
1.5.1 双协议栈技术
1.5.2 隧道技术
1.5.3 SOCKS64技术
1.5.4 SIIT技术
1.5.5 网络地址翻译技术
1.5.6 应用层网关技术
1.5.7 网络地址/协议转换技术
1.5.8 传输层中断技术
1.5.9 主动网络技术
1.6 IPv6网络的实用化
1.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IPv6安全特性
2.1 IPv6报头安全特性
2.2 内部数据结构的安全特性
2.3 IPSec安全特性
2.3.1 IPSec体系结构
2.3.2 IPSec的具体内容
2.3.3 IPSec的通信模式
2.3.4 身体验证协议AH
2.3.5 封装安全载荷协议
……
第3章 移动IPv6基本原理
第4章 移动IPv6协议安全特性
第5章 协议建模及性能评价
第6章 基于身份密码学的安全切换
第7章 移动IPv6网络的跨域信任控制
第8章 协议的形式描述和验证方法
第9章 网络设备的测试方法
0章 移动代理的容错和负载均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网络性能优化的技术人员,我非常关心这本书如何平衡“可信”与“性能”这对看似矛盾的目标。安全性的加强往往意味着额外的计算开销和时延增加,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因此,我热切希望能看到关于“轻量级可信机制”的详细论述。例如,是否可以采用基于硬件辅助的快速哈希校验来替代繁琐的复杂加密握手,以最小化移动节点切换过程中的延迟抖动?如果书中能提供精确的性能基准测试数据——对比传统 MIPv6、IPsec 增强型 MIPv6、以及作者提出的新型可信方案在不同负载下的端到端延迟、能耗差异,并用图表清晰展示,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直线飙升。我尤其关注那些针对低功耗广域网(LPWAN)场景的特殊优化,因为这些设备对功耗和带宽的要求更为苛刻,如何确保其通信的“可信”而不牺牲其固有的低功耗特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是集中在它对“可信”这一概念的深度哲学思辨和技术实现路径的探索上。在 IPv6 的海洋中,数据的完整性、来源的真实性,是建立任何上层应用服务的基础。这本书是否触及了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制的潜在威胁,以及移动 IPv6 协议栈如何为后量子密码学(PQC)的平滑过渡预留接口和能力?这是衡量一本“前沿”技术书籍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我希望看到它不满足于描述现状,而是能够大胆预测未来十年内,移动网络安全范式的转变。例如,联邦学习在移动边缘计算(MEC)环境中,如何确保分布式训练数据的隐私性与模型权重的可信度?如果书中能对这些超出现有标准的议题进行富有洞察力的探讨,哪怕只是理论模型构建,也足以显示出作者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研究功底。对于一个致力于构建下一代可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读者来说,这种能够跳出教科书框架的思考,比单纯的协议栈罗列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对现有体系的审视和超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针对物联网(IoT)和车联网(V2X)这两个移动性极强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专门化的可信移动 IPv6 解决方案。在 V2X 中,车辆的移动速度极快,通信环境变化无常,信任关系需要瞬间建立和销毁。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一种能够支持纳秒级身份验证和授权的动态信任管理框架,可能涉及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集中式信任锚点策略。对于 IoT 而言,海量的、异构的设备接入,如何确保每一台传感器数据上传路径的端到端加密和防篡改,同时管理数百万把密钥的生命周期,是极其考验协议设计智慧的。如果作者能给出针对这些大规模、高动态性环境的 QOS(质量服务)保障下的可信模型,那将是极具开创性的工作。
评分读完一些同类书籍后,我发现很多理论研究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清晰的验证过程。因此,我对这本《可信的移动IPv6网络及协议》的实验部分抱有极高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描述作者团队是如何搭建实验床的——是基于真实的运营商网络环境,还是在如 Mininet 或 NS-3 这样的仿真平台上进行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可信”协议是如何经过严格的安全渗透测试和鲁棒性验证的?例如,书中是否包含了一套自动化的评估工具集,可以模拟大规模移动、恶意中间人攻击、以及协议层面的拒绝服务攻击,并量化地展示新协议在抵御这些攻击时的“可信度提升百分比”?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开源的代码片段或详细的配置指南,让读者可以复现其中的关键实验结果,这本书的教学和研究价值将得到几何级的提升,使其从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蜕变为一本集大成的前沿实践手册。
评分这本《可信的移动IPv6网络及协议》从书名上看,无疑是聚焦于当前网络技术中一个非常前沿且关键的领域。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探讨移动性管理协议(如 MIPv6)的安全性增强机制。现有的移动IPv6框架,虽然在地址转换和会话维持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恶意节点伪装、重定位攻击以及 DoS 攻击面前,其信任链条的脆弱性一直令人担忧。我希望作者不仅能详尽解析 RFC 中定义的标准协议栈,还能引入更具前瞻性的安全框架,例如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身份验证机制在移动性管理中的潜力,或者如何利用硬件安全模块(HSM)来保护移动节点的秘密密钥。如果书中能对不同场景下的信任建立模型(例如,公共热点接入与企业内部漫游)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给出实际部署的性能权衡报告,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此外,现代网络越来越强调零信任架构,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到 IPv6 移动性的信任评估流程中,例如,如何在移动节点切换过程中,动态调整其信任分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潜在威胁。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攻击案例分析和对应的防御策略蓝图,对于网络工程师和安全架构师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