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曾令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52489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共分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两篇。其中电工技术基础篇包括电路分析部分、磁路变压器和电机及其控制电路部分;电子技术基础篇包括半导体基础知识,共射放大电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器、差分放大电路等基本放大电路,集成电路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
全书内容体系新颖,内容先进,概念清楚,注重实际,行文流畅。不仅可作为高职高专、高级技工学校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电工电子爱好者学习参考。
篇 电工技术基础
章 电路分析基础
1.1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
1.2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1.3 线性电路元件及其伏安特性
1.4 电路定律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1.5 电路中的电位及其计算
1.6 叠加定理
1.7 戴维南定理
检测题
第2章 正弦交流电路
2.1 单相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2.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2.3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2.4 多参数组合的正弦交流电路
检测题
第3章 三相交流电路
3.1 三相电源的连接方式
3.2 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
3.3 三相电路的功率
检测题
第4章 磁路与变压器
4.1 铁芯线圈、磁路
4.2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3 实用中的常见变压器
检测题
第5章 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
5.1 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知识
5.2 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5.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5.4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5.5 基本电气控制线路
5.6 可编程控制器与传感器简介
检测题
第二篇 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半导体及其常用器件
6.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6.2 半导体二极管
6.3 特殊二极管
6.4 双极型三极管
6.5 单极型三极管
检测题
第7章 基本放大电路
7.1 基本放大电路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7.2 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7.3 基本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7.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7.5 功率放大器和差动放大电路
7.6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检测题
第8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8.1 集成运算放大器
8.2 集成运放的应用
检测题
第9章 组合逻辑电路
9.1 门电路
9.2 逻辑代数及其化简
9.3 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器件
检测题
0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0.1 触发器
10.2 计数器
10.3 寄存器
10.4 555定时电路
检测题
参考文献
这本教材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上就能感觉到一股扎实的工业气息。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技术细节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图示和电路原理图都绘制得极其清晰、精确,很多原本在脑海中难以建立的三维空间概念,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插图瞬间就变得直观易懂了。我记得翻阅到关于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的那一章时,那些剖面图简直就像是拿一把手术刀切开了元器件一样,每一个能级变化、每一个PN结的电场分布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这比单纯看文字描述要高效太多了。而且,教材在章节布局上也体现了编者的深思熟虑,从基础的电流、电压概念,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逻辑电路和电力电子技术,知识的递进关系非常自然流畅,完全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会让人一上来就被那些高深的理论吓倒。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字体选择到公式对齐,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匠心,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学习效率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套教材在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和与当前产业标准的接轨程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快速迭代的电工电子领域来说至关重要。翻阅时我注意到,书中对现代电力电子设备中常用的新型器件和控制策略(比如PWM技术在逆变器中的应用)都有所涉及,这些内容在很多老版本的教材中是完全找不到的。这表明编者团队对行业前沿有着持续的关注和积极的吸纳。例如,在介绍数字电子技术时,虽然坚守了基础逻辑门的重要性,但对FPGA和CPLD的基本概念也有所涉及,为学生向更深层次的嵌入式系统学习预留了接口。这种前瞻性的视野,确保了教材的生命力,让我们这些学习者不至于学到过时的技术。对于一个“十二五”规划立项教材而言,能够保持如此高的与时俱进程度,实属不易,它保证了我们所学的知识在未来几年内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应用导向性做得非常到位,完全没有那种脱离实际的“学院派”空谈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紧密结合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比如讲到传感器原理时,书中立刻就给出了基于该原理的常见工业检测设备的应用场景和接线图,这对我理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帮助太大了。很多其他教材只停留在理论公式的推导上,读完后面对实际电路板依旧一头雾水,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仿佛在手把手教你如何去“看懂”一个工程图纸。此外,每章末尾的“实践环节建议”部分,也着实下了功夫,那些建议的实验项目设置得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遥不可及,完全可以作为实训课的优质参考资料,帮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真正“焊”到实际操作能力上。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技术工人来说,这种强烈的工程实践烙印,是检验一本技术教材价值的黄金标准,而这本书毫无疑问是顶级的。
评分从教学逻辑和深度平衡的角度来看,这本教材的编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精准地把握住了“高职高专”这个层次对知识深度的要求——既要扎实掌握核心原理,又不能陷入过度复杂的数学推导泥潭。例如,在讲解晶体管的放大作用时,它侧重于对输入输出波形的理解和跨导(gm)等关键参数的直观认识,而不是花费大量篇幅去推导复杂的BJT或MOSFET的完整Ebers-Moll模型,这极大地减轻了初学者的认知负担,确保了关键概念的吸收。同时,对于那些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比如基尔霍夫定律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作者也用非常简练且清晰的步骤进行了演示,让人能迅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恰到好处的取舍,体现了编者对职业教育目标深刻的洞察力,它既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确保了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获得必要的知识体系,避免了“贪多嚼不烂”的窘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摆脱了传统教材那种刻板、教条的叙事腔调,读起来竟然带着一种老工程师在传授经验时的那种亲切和实在感。作者在解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往往会采用生动的类比手法,比如将电容的充放电过程比作水箱的蓄水与放水,将运算放大器的虚地概念解释得如同一个无形的“稳定器”,这些形象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更难得的是,即便是技术术语的引入,也处理得十分得体,第一次出现时会给出详尽的定义和背景,后续则行文流畅,毫不拖沓。这种行文的流畅性,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技术书籍的枯燥感,让人更愿意主动沉浸其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而不是被动地应付考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叙事,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教育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