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程/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材
定价:26.00元
作者:方刚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5016042
字数:
页码:1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程》是作者整合多年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在了解和掌握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学相关专业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新版本的ENVI5.0软件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ENVI简介、安装和菜单功能,ENVI入门基本操作,注记与网格的基本操作,影像裁剪、旋转、图层叠加和掩膜,影像几何配准,影像镶嵌,影像融合,影像分类和遥感制图等。
本教程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质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测量与监理等地学相关专业《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配套实验教材,也可作为遥感爱好者学习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工具书。
目录
前言
实验一 ENVI简介、安装和菜单功能
一、ENVI简介
二、ENVI5.O的安装
三、熟悉ENVI菜单功能
思考与练习
实验二 ENVI入门基本操作
一、加载一幅灰阶图像
二、熟悉窗口
三、显示一幅彩色合成影像
四、对比度拉伸
五、直方图匹配
六、颜色表
七、动画循环显示
八、动态链接
九、坐标信息的查看
十、像素定位器的使用
十一、密度分割
十二、矢量叠加
十三、剖面线的显示
十四、感兴趣区的建立
思考与练习
实验三 注记与网格的基本操作
一、注记
二、网格
思考与练习
实验四 影像裁剪、旋转、图层叠加和掩膜
一、影像裁剪
二、影像旋转
三、层的叠加
四、掩膜
思考与练习
实验五 影像几何配准
一、影像到影像的配准
二、影像到地图的配准
三、自动配准
思考与练习
实验六 影像镶嵌
一、基于像素的镶嵌
二、基于地理坐标的镶嵌
思考与练习
实验七 影像融合
一、自动融合
二、半自动融合
三、手动融合
思考与练习
实验八 影像分类
一、非监督分类
二、监督分类
三、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四、分类后处理
思考与练习
实验九 遥感制图
一、加载并显示影像
二、生成快速制图模板
三、输出制图结果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实验一 ENVI简介、安装和菜单功能
一、ENVI简介
二、ENVI5.O的安装
三、熟悉ENVI菜单功能
思考与练习
实验二 ENVI入门基本操作
一、加载一幅灰阶图像
二、熟悉窗口
三、显示一幅彩色合成影像
四、对比度拉伸
五、直方图匹配
六、颜色表
七、动画循环显示
八、动态链接
九、坐标信息的查看
十、像素定位器的使用
十一、密度分割
十二、矢量叠加
十三、剖面线的显示
十四、感兴趣区的建立
思考与练习
实验三 注记与网格的基本操作
一、注记
二、网格
思考与练习
实验四 影像裁剪、旋转、图层叠加和掩膜
一、影像裁剪
二、影像旋转
三、层的叠加
四、掩膜
思考与练习
实验五 影像几何配准
一、影像到影像的配准
二、影像到地图的配准
三、自动配准
思考与练习
实验六 影像镶嵌
一、基于像素的镶嵌
二、基于地理坐标的镶嵌
思考与练习
实验七 影像融合
一、自动融合
二、半自动融合
三、手动融合
思考与练习
实验八 影像分类
一、非监督分类
二、监督分类
三、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四、分类后处理
思考与练习
实验九 遥感制图
一、加载并显示影像
二、生成快速制图模板
三、输出制图结果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我手中的这本教材,从纸张的质感和装帧来看,确实带着浓厚的“省属重点规划”特色,质量稳定可靠,适合长期翻阅。但从内容反馈的角度看,它在紧跟前沿技术方面的步伐可以更快一些。例如,对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深度学习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应用,书中提及的内容相对有限,更多的是聚焦于传统的基于光谱和纹理特征的分类方法。当然,作为一本定位基础和原理的教程,强调经典方法是必要的,毕竟“万变不离其宗”。但对于一个渴望了解行业未来趋势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在最后的拓展章节中,增加一些关于AI驱动的语义分割、超分辨率重建等新兴技术的原理简介,哪怕只是概述性的介绍,也会让这本书的整体价值更上一层楼,更具时代感。
评分作为一本实验教程,它的实践指导部分设计得非常贴合实际工作流程。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于数据预处理步骤的细致划分。从几何校正到辐射定标,每一步骤都配有清晰的步骤图和参数解释,这点在很多理论书籍中是缺失的。我跟着书上的步骤,尝试处理了一批历史卫星影像,发现在大气校正这一块,教材给出的几种模型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它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还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潜在误差源,这一点非常“接地气”。这让我意识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而这本书恰恰试图弥合这个鸿沟。不过,如果能加入一些基于特定GIS软件(比如ArcGIS Pro或QGIS)的界面截图辅助说明,对于零基础动手操作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更加友好一些,毕竟当前软件的界面更新迭代速度很快。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安徽省”特定地理环境和应用场景的融合上。虽然遥感原理具有普适性,但书中有不少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明显是基于华东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一些地貌和水文特征来设计的。例如,在水体提取的实验中,对于特定季节的浑浊度变化分析,就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这对于在本地学习或工作的同行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参考资料,因为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往往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这种本土化的视角,使得书本上的知识不仅仅是抽象的公式,而是可以直接用于解决我们身边具体问题的“武器”。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模型与本地实际业务需求之间的桥梁,是本区域遥感教育资源的优秀代表。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给我一种非常清晰的“进阶”感。它不是将所有知识点混杂在一起,而是循序渐进地铺陈开来。从最基础的电磁波谱知识开始,逐步过渡到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最后聚焦到具体的应用案例。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学习者可以很平稳地建立起知识体系,不会在初期就被复杂的概念压垮。我记得在讲解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后向散射机制时,作者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将复杂的电磁波与目标的相互作用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几个几何关系,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这种将深奥理论“翻译”成直观概念的能力,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努力去构建一个可供思考和类比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带着一种老派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定位——这是一本面向专业学习者的工具书。我最近为了准备一个野外考察的项目,特地找来这本教材。坦白说,初翻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知识密度。书中的图例和公式推导部分处理得相当严谨,尤其是在讲解植被指数(NDVI)的各个变体及其在不同大气条件下的校正方法时,作者似乎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传感器光谱响应特性的章节,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只是简单罗列参数,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传感器设计理念如何影响最终的遥感数据质量。这对于我们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遥感影像至关重要。当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些内容可能需要反复研读,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想深入理解“为什么”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它的深度,足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绝非走马观花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